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亭  徐暾海 《中草药》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宇燕  万海同  杨洁红  周惠芬 《中医杂志》2012,53(16):1365-1368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药,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但有大毒,多复方入药,常与甘草配伍应用,附子与甘草的组方是中医减毒增效配伍规律运用的高级形式。综述了附子与甘草减毒增效的合理配伍理论,可为经方方药研究开拓思路,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陈家琪  包丹丹  张悦  岳天祥  张钶  李范珠  朴寄纲 《中草药》2022,53(11):3518-3530
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古今生物碱类有毒中药,如马钱子、附子、川乌、草乌、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发展状况。从中药药性理论之气味配伍及现代医学角度阐述了诸药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附子甘草(附甘)是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是具有代表性的酸碱药对,特别是其独特的配伍内涵,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用药智慧。因此,为了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两者配伍的科学内涵,药学工作者从化学、药理、毒理等多个角度研究了附甘药对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该文在梳理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体外共煎煮过程中甘草成分通过水解、脂交换和形成缔合物等多个环节降低附子中毒性成分含量、到甘草有效成分影响毒性成分体内代谢及对附子心脏毒性的直接生物对抗效应3个层次系统解读附子配伍甘草减毒增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参、附子为中医经典药对,其临床应用广泛。大量研究表明,参附药对配伍不仅可以起到减毒增效的功效,而且温阳功效显著。对人参、附子药对配伍及其温阳功效的研究概括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附子减毒增效配伍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从理论和临床、实验研究方面阐明附子减毒增效配伍的可行性和规律性。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对附子减毒增效的配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 :合理配伍可减弱附子的毒副作用 ,增强疗效 ,扩大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8.
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附子、干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初步解释了附子的毒性、药效作用,以及干姜的药效作用,同时结合目前研究成果,阐述附子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配伍的内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岚  彭成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20-2021
大黄与附子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从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这一配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附子安全应用的文献,从炮制方法 、使用剂量、煎服法、应用配伍、中毒表现、中毒原因及救治方法 等方面,对前人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附子安全应用的有关信息,为医家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出现代医家在临床使用附子时,应掌握正确的指征、剂量和方法,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药对是方剂的最小特色单位,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所蕴含的规律和经验.近年来,围绕药对的功效物质、效应评价及配伍机制等方面开展的现代研究,为中药配伍、方剂应用的内涵阐释以及创制中药健康产品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课题组系统梳理药对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药对研究应遵循整体观念,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注重学科交叉与协作,聚...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爱萍 《光明中医》2011,26(8):1709-1710
目的研究甘草、生姜与附子配伍时附子中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 C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甲醇-水-氯仿-三乙胺(体积比70∶30∶2∶0.1)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0nm,柱温为常温。结果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降低。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配伍以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14.
中药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研究方剂的关键。党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党参配伍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出协同作用或者拮抗作用,最终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党参的配伍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广大药学工作者对党参配伍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党参配伍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会更有力的揭示、阐述党参及其组方的配伍特点及内在规律,这将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为党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党参的应用研究和研究党参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钱子散的配伍减毒增效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验证马钱子散的配伍减毒增效作用,进行了马钱子散的配伍减毒作用实验研究和马钱子散的配伍增效作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自主活动实验的研究,来阐明马钱子散的配伍减毒作用;通过镇痛实验与抗炎实验的研究,来阐明马钱子散的配伍增效作用。结果: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马钱子散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结论:这种研究从实验研究角度为中药配伍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为今后马钱子散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 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2.02)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 10年来国内鲜药的临床应用、传统保鲜方法、现代保鲜技术、鲜干药品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区别、鲜药制剂的开发应用等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并探讨了本领域在新世纪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浅析历代医家对附子配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通过合理配伍,可减轻附子毒性,体现出多方向的功效,扩大治疗范围。总结历代医家附子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如通过辛热同施、母子相生,用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二是通过组合附子与在性味、功能、作用趋向上对立的相关药物,组成寒热、刚柔、攻补、动静结合的药对,使它们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临床应用附子须辨证准确,配伍合理,煎服得宜,方有望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又尽量减少和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真实世界分析当归-川芎配伍在中医临床处方中的应用情况,为解释中药药对内在配伍规律和临床用药所治疾病科属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从某大型三甲中医医院自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医生开具的所有住院处方中,选择同一处方药物组成同时含有"当归"、"川芎"2味中药的所有住院处方,共计8 792首方,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当归-川芎配比、剂量、疾病科属分布等情况。结果表明,当归、川芎以1∶1在临床中使用的频次最多,占42.4%,使用剂量以当归、川芎均为15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和肺病科;当归-川芎1∶1占处方总数的33.3%,其中配比3∶2出现的频次最高,使用剂量以当归15 g、川芎10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当归-川芎1∶1占处方总数的24.3%,其中配比2∶3出现的频次最高,使用剂量以当归10 g、川芎15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药药对在临床实际应用处方中的配伍及应用特征,能有效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科学指引和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