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203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再对CTA和DSA,2D-DSA和3D-DSA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动脉瘤检出数方面,CTA与DSA动脉瘤检出数无显著差异,2D-DSA与3D-DSA也无显著差异,但在瘤颈显示方面,3D-DSA清晰率较2D-DSA清晰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DSA是目前最可靠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CTA则因其独特的优点,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3.
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脑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分别行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为100%,CTA为87.3%.3D-DSA对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能力亦优于CTA,差异有显著性(χ2=7.10~14.53,P<0.01).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3D-DSA较CTA 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A及3D-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研究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27例疑似患者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16排螺旋CTA及3D-DSA动脉瘤的诊断率上无明显差异。16排螺旋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16排螺旋CTA和3D-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极大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具有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SPS)的双能量扫描技术(DE)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先后行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CT扫描采用SPS-DE技术,对SPS-DE-CTA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种方法显示的动脉瘤部位、数目、瘤颈显示程度以及瘤长径、短径和瘤颈宽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SPS-DE.CTA的图像质量均在4分以上,能满足诊断要求;以3D-DSA为诊断标准,SPS-DE-CTA检测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为100%。SPS-DE-CTA共检出63个动脉瘤,瘤长径、短径和瘤颈宽度分别为(4.96±1.47)mm、(4.01±1.59)mm和(3.02±0.75)mm。3D-DSA共检出63个动脉瘤,瘤长径、短径和瘤颈宽度分别为(4.89±1.52)ml/l、(3.89±1.56)mm和(2.91±0.73)ram。以313.DSA为诊断标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动脉瘤部位、数目及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检查方法测得的瘤长径(r=0.963)、瘤短径(r=0.968)和瘤颈宽度(r=0.856)有很好的相关性(P:0.000)。结论SPS-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兰军  钱令涛  李乃玉  谢军 《河北医学》2011,(10):1279-1281
目的:本研究评价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病例.比较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共检出颅内动脉瘤41个,CTA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并经DSA确诊为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CTA检查,评价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95.0%,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快速、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上疑似颅内动脉瘤和其它脑血管病在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中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的58例患者,均常规位造影(2D-DSA)后即行旋转采集,将旋转数据传送到3D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分析动脉瘤检出情况、瘤体及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较3D-DSA技术与2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2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75.00%;3D-DSA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2D-DSA与3D-DSA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显示的信息量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诊断率和信息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怀疑颅内动脉瘤的52例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先行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再加做3D-DSA,比较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瘤体大小测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以及栓塞治疗的评价效果。结果 52例患者41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44枚动脉瘤。44枚动脉瘤经2D-DSA检出36例(38枚动脉瘤),3D-DSA检出41例(44枚动脉瘤);3D-DSA较2D-DSA更清楚显示瘤颈,3D-DSA对脑动脉瘤子瘤显示较2D-DSA显示佳。在治疗中,3D-DSA较2D-DSA更准确判断动脉瘤填塞程度及残留腔隙。结论 3D-DSA能任意角度观察,有效排除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瘤体形态显示更清楚,对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在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丹东市第一医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282例,分别行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对比分析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等。结果 CT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4.44%(34/36),3D-DS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1.67%(33/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MIP、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分别为(3.51±0.51)分、(3.76±0.44)分、(3.84±0.38)分,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均高于CTA-MIP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3.113,P<0.05),而CTAVR图像评分与3D-DSA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3.422±0.760)mm,3D-DS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4.258±0.861)mm,两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0.05)。结论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图像成像质量高,有利于微小颅内动脉瘤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13.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16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的价值,以利于临床准确选择检查方法。方法:①收集行16层CTA及3D-DS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VSA患者31例,比较CTA和3D-DSA检出VSA情况;②使用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比较两者差异,以此反应瘤体大小差异。结果:①经手术证实34个VSA,CTA诊断32个,3D-DSA诊断33个,两者间VSA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较CTA-VR图像测量值大(P<0.05)。结论:①16层CTA和3D-DSA均能准确诊断VS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②VSA瘤体于3D-DSA VR图像上较CTA-VR图像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先行2D-DSA检查,再行3D-DSA检查,并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D-DSA和3D-DSA对颅内复杂动脉瘤检出情况、各项成像技术评估情况,同时统计成功实施介入栓塞例数。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3D-DSA外形显示、空间关系显示、瘤颈显示情况优于2D-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均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结论 DSA可协助术中动脉瘤腔致密填塞,且3D-DSA成像效果优于2D-DSA,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6排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DSA)检查,观察对比两者发现瘤体的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结果:CTA与DSA检出动脉瘤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无显著差异。CTA对长径≥3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致,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mm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2.31%、98.72%。结论:16排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D-DSA在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普通DSA组和3D-DSA组.结果 3D-DSA组检查准确率、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日常生活能力分级均明显高于普通D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颈和载瘤动脉的显示均较准确,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CTA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7例中CTA检出动脉瘤19个,DSA检出动脉瘤21个,CTA显示多发2例,DSA显示多发3例,CTA1例单发动脉瘤未显示,1例多发动脉瘤显示1个,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100%。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尤其适用于急症病人的颅内动脉瘤筛选。  相似文献   

19.
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该组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6.9%(63/65),假阴性率为3.1%(2/65).结论 3D-CTA能够清楚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瘤体指向、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 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