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4年深圳市福田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福田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2014年报告登革热病例87例,发病率6.5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份,当月气温徘徊在25~30℃,适宜白纹伊蚊生长;男女性别比为1:0.47;发病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主.全区有2个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热Ⅰ型.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140.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疫情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控制疫情的根本措施,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也是有效控制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本地登革热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记调查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深圳市南山区2014年报告登革热患者10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登革热103例,临床诊断登革热1例。输入性登革热患者46例,本地登革热患者57例,不明感染原因的登革热患者1例,发病率为9.29/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在7月下旬至12月下旬,高峰在10月。全区各个街道均出现登革热患者,以蛇口街道居多。输入性登革热的输入来源地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结论 2014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发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输入性登革热和本地感染登革热并存。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陆正斌  陈一虹  高小 《右江医学》2022,(10):785-789
目的 研究岑溪市2020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防控登革热疫情的公共卫生措施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岑溪市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结果 该研究共收集岑溪市2020年报告登革热367例,其中男性病例180例,女性病例187例,男女病例比为0.96∶1,性别患病情况差别不大;病例全部为当地轻症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9月16日—10月1日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涉及各年龄组,30~49岁人群发病最集中,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岑城镇,其中岑城镇城厢社区和甘冲社区为高高相邻发病区域及一类聚集区。结论 岑溪市2020年登革热疫情在地区、年龄、职业之间的分布均有集中趋势,其中岑城镇作为具有发病高风险的地区,应该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因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万州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作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9年万州区登革热疫情333例,其中输入性4例,本地感染329例,罹患率20.68/10万。登革热疫情波及万州城区11个街道和4个镇,其中城区328例,占98.49%,农村5例占1.5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为国内输入,其中云南输入2例、海南输入1例、台湾输入1例。本地感染病例中,除1例在重庆渝北区感染发病回万州区治疗外,其余328例均分布在万州城区的11个街道辖区。333例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250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83例,均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时间分布为8月2例,9月288例,10月42例,11月1例,病例高峰出现在9月。328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万州主城区11个街道,农村5例。发病数由多到少的前5位镇乡街道依次为钟鼓楼街道155例,牌楼街道93例,高笋塘街道29例,太白街道16例,陈家坝街道1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1个月,最大者8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7.49岁。结论 近年登革热疫情呈上升态势,我地开通柬埔寨、泰国航班,加速人员流动,万州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引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提示应加强登革热疫情和蚊媒监测,及时预警,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9月。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南宁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概况,评价综合防控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宁市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因素和特征,用发病率、疫情持续时间、新发病例、布雷图指数评价综合防控效果.结果 2014年南宁市共发生登革热病例719例,年发病率10.62/10万;疫情涉及全市12个县区,发病高峰在9月和10月,占94.02%;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临床症状均为轻型,有81.08%的病例呈现典型的登革热症状.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一周内平均布雷图指数和外环境平均标准间指数降低到安全值范围.结论 2014年南宁市登革热为一起输入性、局部多点暴发疫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经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孳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结论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德宏州2006-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德宏州2006-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德宏州2006-2014年报告登革热病例637例,其中本地感染291例(45.68%)、境外输入346例(54.32%)。各县市均有病例分布,瑞丽市病例占90.74%。流行季节8~10月为高峰,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以20~49岁组为主,占65.62%;职业以商业服务、农民、学生居多,占68.76%。结论德宏州登革热在境外输入造成流行后,本地感染病例逐年增多,加强监测和落实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疫情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德宏州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状况调查及疫情处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德宏州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状况及预测其流行趋势,并对登革热疫情点采取的处置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对本州登革热流行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媒介调查、孳生地处理、健康教育,最终分析研究本州登革热的流行态势。结果①全州全年共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5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52例、当地感染病例7例。②潞西、盈江、陇川3个县市边境地区共采集了635份当地健康人群血清标本,检测结果发现,登革IgG阳性率14.49%,登革IgM阳性率5.20%。结论根据调查登革热疑似病例检测、当地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和媒介调查结果,结合我州与缅甸相接的边境沿线无天然屏障、边民互市频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常年孳生繁衍等特点,我们认为德宏州边境沿线一带登革热流行状况十分严峻。针对我州登革热流行的严峻局面,建议加强我州疫情主动监测、疫点灭媒喷洒、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宣教等主要疫情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掌  张海林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318-2321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再肆虐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较大。现就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的流行状况以及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监测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广州市白云区登革热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使用SaT Scan9.6软件进行登革热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广州市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12 050例,其中2014 年登革热发病率最高,年发病率517.41/10万。经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有17个街镇为Ⅰ类聚集区域。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7年登革热发病主高峰在7—11月。空间聚集位于白云区城区中部。发病率空间分布呈现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特征。在经过2014年暴发疫情后,2015年至2016年疫情相对平缓,2017年疫情有死灰复燃的迹象,经空间聚集性分析,共有15个街镇为Ⅰ类聚集区域。随着扫描半径增大,最可能聚集区域向南部市区方向扩散。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登革热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7—11月是高发季节,城区街道聚集性明显高于郊区各个镇,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家务和待业、工人及商业服务职业是高发人群。建议对登革热高风险人群和高聚集区域加强监测和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登革热防控策略。2017年疫情的复燃态势,提示2018年登革热要尽早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监测海口市登革热媒介消长状况,为及时预测和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海口市历史流行区设立监测点,全年每月定时定点定人监测媒介幼虫密度,成蚊种群和密度;并采用“儋州模式”开展媒介控制工作.应用EPIINFUO软件分析监测与控制结果.结果 2005年调查了1 412个自然村,埃及伊蚊幼虫阳性的村有489个,总阳性率为34.63%,秀英区阳性率最高为81.72%;媒介密度布雷格指数≤20的村有85个,占17.4%,20≤布雷格指数≤40的村有74个,占15.1%,布雷格指数≥40有330个,占67.5%.媒介密度最高的是秀英区,其次为龙华区,最低为美兰区.2006年在媒介密度最高的龙桥镇和永兴镇开展媒介控制工作,埃及伊蚊布雷格指数控制前分别为118.2和196.8,控制后分别下降到26.7和43.3,控制效果比较显著(P<0.05).结论 海口市广泛存在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环境,媒介监测和控制工作能有效降低媒介密度,阻断传播途径,海口市应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和媒介控制工作,防止登革热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登革热疫情状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方法收集全州境内近3年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005-2007年间,全州共发现6例登革热输入病例;白纹伊蚊成蚊种群数量较高,幼虫布雷图指数大多超过了20;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逐年上升,出境务工或经商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输入病例防控形势严峻,必须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山市2004~2005年登革热血清学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强登革热的监测,调查疫区内登革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集曾发生登革热流行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登革热IgG抗体。结果埒西一四村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占5.02%(11/219),人群分布以老年人为主,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r=45.071,P〈0.001);西区长洲村IgG抗体阳性率占3.00%(3/100)。结论健康人群中存在登革热隐性感染者,是引起登革热流行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16.
龙英姿  应若素  何溪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20-921,931
目的探讨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6年收治的3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年龄3个月~78岁,平均年龄(33.5±12.7)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00%)、畏寒(84.67%)、头痛(75.0%)、肌痛(51.67%)、皮疹/出血点(84.33%),热程多为4~7d,平均热程(5.6±2.3)d,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5%)和(80.7%),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3%),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8%),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26%),血清钾下降(25.3%),尿蛋白阳性者(9%)。结论近年来本地区主要为DFV-I流行。本组病人临床特征符合登革热病程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5~2010年防城港市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市2005~2010年2个监测点媒介伊蚊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防城港市的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监测点大部分监测月份伊蚊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其中水田屯蚊媒密度较高,最高BI达104,企沙街相对较低,最高BI为54,2009年以后企沙街蚊媒密度明显降低;阳性容器以暂时性容器为主;2006年送检的全部成蚊标本未检测到登革热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结论防城港市在虫媒方面已经具备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条件,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卫生宣教以及改善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研究简史、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制,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