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碘化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建诚  林品东  陈天明 《河北医学》2004,10(10):894-895
目的:观察碘化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时照方法。以口服10%碘化钾并肌注苄星青霉素为治疗组,以单纯肌注苄星青霉素为时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碘化钾对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进  李伟 《广西医学》2008,30(12):1878-1880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非淋病性尿道炎,居第二位[1].由于其病程长,侵犯系统广,所以对健康危害极大.目前青霉素作为梅毒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经驱梅治疗后,有少数患者血清RPR下降到某个滴度时不再降低(BPR持续阳性),这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血清固定发生率近年也逐年增高,一期梅毒3.8%,二期梅毒17.5%,潜伏梅毒40.5%[2].由于梅毒血清固定原因不明,治疗困难,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成为梅毒治疗的难点.下面就其概念、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神经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能否有效快速降低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RUST滴度及安全性。方法将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A、B组,C组为梅毒初治患者,A组应用抗神经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B、C组常规苄星青霉素治疗。结果 TRUST滴度A组7例及C组10例均下降,而B组10例无下降,A、B组二者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A与C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滴度改变所需时间(15.14±5.58)天,与C组(66.63±33.12)天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抗神经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快速降低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RUST滴度;有一定不良反应,但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4.
头孢曲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文件 《华夏医学》2009,22(3):461-462
目的:了解头孢曲松对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价值.方法:45例出现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疔组23例,以头孢曲松1.0静脉滴注,1次/d,共15d复治;对照组22例,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连续3次复治.复治后第3、6个月均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RPR下降2个或2个以上滴度为有效,RPR下降不到2个滴度为无效.结果:复治6个月后,治疗组痊愈22例,有效1例,痊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15例,有效5例,痊愈率为68.1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78,P<0.05).结论:治疗梅毒血清固定,头孢曲松优于苄星青霉素.  相似文献   

5.
汤海玲  胡斌 《吉林医学》2011,32(16):3239-3240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收治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星  翁瑞全  李惠 《医学综述》2006,12(7):432-433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sero-fixation)或抵抗(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定义,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称之为梅毒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发病情况、概念、导致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中Ⅰ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4 例(6%),Ⅱ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9例(13.6%),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53 例(80.32%).血清固定RPR 阳性滴度为1∶1~1∶32.其中1 例确诊为Ⅱ期眼梅毒,4 例脑脊液同时有RPR、TPHA阳性,确诊为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确诊后初治:9 例(13.6%)选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或阿奇霉素替代疗法,6例(9%)存在不规则用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 >0.05),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NK 细胞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未及时规范治疗、用药不规范或以替代药物治疗、无症状神经梅毒和潜在感染灶存在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我国近年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梅毒发病率以年均37.13%的速度递增,同时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也随之上升.国内有报道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16.07%-17.5%.为了解梅毒血清学固定孕妇对胎儿的影响,就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2a间所收治的2例患者作相关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配合护理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门诊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钠和苄星青霉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配合护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6%、96.8%,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4.8%、74.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配合护理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远期疗效明显,提高了血清RPR滴度转阴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探讨梅毒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固定组)35例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并以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血清转阴者梅毒患者(转阴组)40例及健康体检者(健康组)35例分别作为对照。比较3组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CR3表达高于健康组及转阴组,CCR5、CXCR3表达低于健康组及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阴组与健康组比较,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发病、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探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32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一期梅毒血清固定者占1.85%(1/54),二期梅毒占11.11%(6/54),隐性梅毒占87.04%(47/54);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51例均应用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2例因青霉素过敏应用四环素替代治疗,1例一期梅毒应用罗氏芬治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D4+细胞比例(32.37±5.49)及NK细胞比例(18.39±7.9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7.34±8.19,P〈0.05;22.84±8.47,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高。CD4+T细胞及NK细胞减少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尹虹  苏卫东 《浙江医学》2010,32(6):856-857
目的 研究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与先天性梅毒患儿病情及预后间的关系,以提高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治疗水平并改善预后.方法 65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按照孕期是否接受正规抗梅毒治疗分为正规抗梅毒治疗组(A组)及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正规组(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器官受累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A组中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器官受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能减轻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孕期干预治疗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发生先天梅毒的关系,为先天梅毒的干预及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427例已分娩的妊娠梅毒产妇按干预治疗(319例)和未干预治疗(108例)分两组,比较二者先天梅毒发生情况;对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TRUST滴度进行随访18个月并比较分析。结果未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6.8%(18/106),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0/319)。母亲生产时TRUST滴度与新生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4,P〈0.05);先天梅毒儿出生时滴度的高低与其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相关,且先天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1:32时,更易出现具有皮肤粘膜损害、黄疸、蛙状腹等临床症状(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而母亲梅毒分期与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妊娠梅毒的筛查和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断先天梅毒的传播,应高度关注疑似先天梅毒儿血清TRUST滴度继续升高的情况,将TRUST滴度≥1:32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98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为1.39:1,以20~49岁为主,非婚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梅毒15例(15.31%),无临床症状;一期梅毒18例(18.37%),皮疹以单发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59例(60.20%),皮疹以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掌跖部鳞屑性梅毒疹、扁平湿疣等为主;一期、二期梅毒共存的6例(6.12%)。25例(25.51%)曾被误诊;11例伴发其他性传播疾病。91例使用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其中4例同时使用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7例使用美满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第6个月一期梅毒RPR阴转率为83.33%,潜伏梅毒阴转率为53.33%,二期梅毒阴转率为49.15%。结论早期梅毒皮疹形态多样,易误诊;梅毒常与其他性病同时存在,应注意行相关筛查;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一期梅毒血清阴转率高,梅毒患者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本院收治的6例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预后等。结果6例患者,年龄25~70岁,均无明确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其中脑血管梅毒3例,脊髓脑膜血管梅毒2例,脑膜梅毒1例。MR及CT表现有:单发的梗死灶、脊髓脱髓鞘样改变、颈段脊髓空洞、双侧脑室及3脑室扩张。结论神经梅毒以男性多见,尤其是青壮年,均以CNS症状起病,梅毒全身症状可不明显,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41例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1例患者分别采用SCL-90量表和PANAS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文化程度、血清固定时间及社会支持程度者的两个量表评分。结果 41例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SCL-90量表各个项目评分分别为(1.93±0.22)、(2.09±0.23)、(2.15±0.21)、(2.16±0.27)、(2.10±0.22)、(1.98±0.20)、(2.13±0.25)、(2.05±0.26)及(1.93±0.23)分,PANAS量表评分分别为(33.1±4.1)及(23.7±3.9)分,其均差于国内常模(P〈0.05);且其中低文化程度、血清固定时间较长及低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SCL-90量表和PANAS量表评分均差于高文化程度、血清固定时间较短及高社会支持程度的患者(均P〈0.05)。结论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及消极情绪,预后信心较低。  相似文献   

19.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68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对失眠的疗效。方法:6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方剂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中药治疗外,同时配合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53%,睡眠时间为(5.02±0.22)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3%,睡眠时间为(6.49±0.08)h,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睡眠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 60例梅毒产妇规范治疗后血清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持续低滴度阳性(滴度≤1∶4,时间>2年)且排除HIV感染和神经梅毒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1例治疗后TRUST转阴的女性梅毒患者和63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3和CD4淋巴细胞亚群均低于2个对照组(P<0.001),而CD8则高于2个对照组(P<0.05);3组的Th17淋巴细胞亚群、血IL-17和IL-23的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