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尼可地尔与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尼可地尔5 mg 3次/d,对照组口服地尔硫卓30 mg 3次/d,每组均治疗4周,观察心绞痛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地尔硫卓,且对心电图的改善优于后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尼可地尔5mg,3次/d,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心绞痛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轻微头痛10例(22.2%),对照组出现轻微头痛9例(2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低血压现象发生,也无明显肝肾损害情况。结论尼可地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河南省西平县中医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其常规的抗稳定型心绞痛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稳定型心绞痛药物的同时,加用尼可地尔进行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可地尔能够有效缓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联合组的症状显效率、心电图疗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每天3次,连用4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5 mg/次,每天3次,连用4周。治疗4周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尼可地尔与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2例)和对照组(n=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尼可地尔5mg,3次/d,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轻微头痛2例(6.3%),对照组出现轻微头痛9例(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低血压和肝肾损害。结论: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对心电图的改善优于后者,且头痛的不良反应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舞钢公司总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接受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74.36%)(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及GpⅠb、GpⅡb、GpⅢa含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缓解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尼可地尔与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与硝酸甘油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尼可地尔治疗与硝酸甘油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尼可地尔组患者在用药后48h后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明显高于硝酸甘油组,尼可地尔组在治疗1h、6h心肌耗氧量均高于硝酸甘油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硝酸甘油治疗,是目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较佳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5mgtid连用8w,对照组加用淀粉制成的安慰剂。实验采用双盲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段变化;观察治疗期间是否有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及严重冠脉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及严重冠脉事件。结论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及常规心电图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能有效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病情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为CHD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已经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9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7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24例(CAS组),另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hs-CRP和FIB水平。结果患者组hs-CRP和FI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 AMI组、UA组与CAS组相比,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AMI组与CAS组的血浆FIB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外周血hs-CRP和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关,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LP(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41例,正常者对照者(正常组)17例,测定LP(a)浓度。结果冠心病组LP(a)浓度明显高与正常组(P〈0.01);心肌梗死LP(a)浓度明显高与UAP及SAP(P〈0.01);病变2支和3支LP(a)浓度明显高与病变1支(P〈0.05,P〈0.01)。结论LP(a)升高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有必要及时监测及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室利钠肽(VN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8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另选取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浆中心室利钠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各组比较,V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组间比较,V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VNP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VNP浓度越高说明冠心痛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心室利钠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50例,选择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PAPP-A的浓度;同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1)AMI组、UAP组PAPP-A浓度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均<0.05);而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PAPP-A浓度与冠心病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AMI组:r=0.80,P<0.01;UAP组:r=0.60,P<0.05;SAP组:r=0.54,P<0.05),而在对照组两者无相关性(r=0.20,P>0.05)。结论 PAPP-A浓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APP-A可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ACEI),观察组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每日1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50.00%,对照组有效率为51.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疗效显著,但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的疗效优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型受体a(PPARa)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另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23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测定其淋巴细胞中的PPAR-α水平。结果冠心痛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组比较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37.97±12.98;57.53±12.87。P〈0.01);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PPAR—a表达水平分别为:AMI(28.05±8.28)〈UAP(38.04±12.70)〈SAP(49.37±7.50);以AMI、UAP和SAP分别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分析显示PPAR-α的表达水平与AMI、UAP和SAP呈负相关(r=-0.723,P〈0.01);SAP组比正常对照组PPAR-α的表达水平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α的表达下调,随着CHD病情加重PPAR-α的表达进一步下降;PPAR-α可能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并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朱志军 《浙江医学》2010,32(11):1610-1611,16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新喋呤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20例)和16例正常者,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者的血清新蝶呤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治疗后,稳定性心绞痛组新蝶呤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并无明显变化,而且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外周静脉血清新蝶呤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新蝶呤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心绞痛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升高更明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诱导或加剧病变冠脉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免疫激活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新蝶呤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5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以及53例健康体检者(C组)分别进行血清ALT水平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与其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A组血清ALT水平、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与血清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ALT水平对Gensini积分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与血清ALT水平有关,病变程度越严重,则血清ALT水平越高,其对患者的病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经临床确诊的CHD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1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OMI组、UAP组和AMI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水平在SAP组、OMI组、UAP组、AMI组中依次升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p-IgG阳性率显著升高,而且IL-1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