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出血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PCNL出血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218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1例,女87例.年龄19 ~70岁,平均48岁.其中鹿角形结石146例.7例有开放或PCNL手术史.合并糖尿病41例,高血压病89例.本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伴随疾病、结石类型、穿刺肾盏、通道数量、通道大小、手术时间及术者经验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 结果 207例手术获得成功,11例因通道建立失败改开放或终止手术.采用单通道碎石176例,多通道碎石31例.采用18 F通道163例,24 F通道44例.平均手术时间78.4 min.输血16例,输血率为7.7%,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1例行肾脏切除.单变量分析中,鹿角形结石(P =0.034)、合并糖尿病(P =0.030)、通道数量(P=0.019)、通道大小(P =0.008)及手术时间(P=0.001)是影响输血率的主要因素.平均血红蛋白下降11.2 g/L.其中鹿角形结石患者平均血红蛋白下降(12.4±4.6)g/L,非鹿角形结石患者(8.3±3.3)g/L;单通道碎石(10.8±3.2)g/L,多通道碎石(13.2±3.5)g/L;18F通道碎石(10.5±2.5)g/L,24 F通道碎石(13.2±4.4) g/L;糖尿病患者(12.7±5.3) g/L,非糖尿病患者(10.8±4.1)g/L.鹿角形结石(P <0.001)、合并糖尿病(P =0.015)、通道数量(P =0.016)、通道大小(P <0.001)及手术时间(P <0.001)是影响血红蛋白下降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穿刺位置、既往手术史及术者经验不是影响出血的主要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中,鹿角形结石( OR=1.92)、合并糖尿病(OR=1.75)、多通道(OR =2.45)、大通道(OR=1.32)及手术时间过长(OR=1.66)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 结论 鹿角形结石、多通道、大通道、合并糖尿病及手术时间过长可显著增加PCNL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肾盏穹窿-盏颈轴线两步穿刺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碎石取石术中、术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1 5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结石大小、结石类型、肾脏集合系统结构、肾脏积水程度、是否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通道大小、通道数量、碎石工具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CNL出血的可能因素。结果 1 555例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师顺利完成,术中或术后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有56例,输血率为3.6%。其中11例出血的患者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在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结石类型(P0.001,OR=-1.963)、结石大小(P=0.009,OR=1.687)、通道数量(P0.001,OR=2.121)、肾脏集合系统结构(P0.001,OR=2.128)以及合并糖尿病(P0.001,OR=1.593)是影响手术出血主要因素。结论经"肾盏穹窿-盏颈轴线两步穿刺法"建立PCNL通道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术中、术后出血与合并有糖尿病史、肾脏集合系统结构异常、结石负荷过大(尤其鹿角形结石)及术中建立多通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之间所行经皮肾镜(PCNL)的813例(762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师完成。对可能引起术中术后出血的多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血肌酐、泌尿系感染、既往手术史(同侧肾开放手术或体外碎石)、肾实质厚度、肾积水程度及结石类型、肾盏入路、通道数目、通道大小、手术时间、术中操作并发症、手术分期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813例无中转开放及死亡。采用F16通道38例,F24通道775例。平均失血量(216±94)mL,血红蛋白平均下降量为9.8g/L。输血24例,输血率为2.95%,15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平均手术时间53min。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操作并发症(OR=4.65)、鹿角形结石(OR=3.15)、多通道(OR=2.73)、合并糖尿病(OR=1.68)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结论术中操作并发症、鹿角形结石、多通道、合并糖尿病显著增加经皮肾镜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724例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行PCN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CNL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724例患者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13例,发生率为1.80%,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抗感染、扩容及支持等治疗后痊愈.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尿路感染(OR =2.78)、手术时间(OR =2.55),术中肾盂压力(OR=4.61)、年龄(OR =2.35)性别(OR =2.07)及合并糖尿病(OR=2.39)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而结石直径>2 cm、数量、鹿角形结石及肾积水程度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术前尿路感染、手术时间>60 min、术中肾盂压力>40 mmHg、女性、年龄≥60岁及合并糖尿病是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识别和警惕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和治疗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早期发现SIRS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一期PCNL的151例患者。所有PCNL手术均在18 F通道下进行,灌注泵压力设置为110 mmHg(1mmHg=0.133 kPa),流速设置为0.4 L/min,术后根据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和Non-SIRS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15.9%)并发SIRS,其中仅有1例患者(0.66%)进一步进展为严重的尿源性脓毒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手术时间、糖尿病史、同侧手术史、术前尿培养、鹿角形结石、结石培养、通道数量、输血与PCNL术后发生SIR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石大小(OR=4.968,P=0.005),术前尿培养(OR=8.232,P=0.036),结石培养(OR=20.389,P0.001),通道数量(OR=14.673,P0.001),输血(OR=46.062,P0.001)是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较大的结石负荷、术前尿培养阳性、结石培养阳性、多通道、输血是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PCNL患者,术后应该密切监视,以期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合系统CT三维重建帮助经皮肾镜手术(PCNL)精准进行目标肾盏选择和目标肾盏穿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肾结石PCNL患者196例,均行术前腹部泌尿系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U)、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别获取肾结石、集合系统及肾脏周围器官的CT三维影像,在集合系统三维重建后面观影像上确定最佳PCNL目标肾盏,将确定的目标肾盏通过影像转化技术标识在IVU影像上,C臂机引导下穿刺该目标肾盏建立手术通道。结果所有PCNL手术均按术前的规划实现了精准穿刺目标肾盏建立手术通道,196例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出血、邻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均未输血。鹿角形肾结石手术无石率为88%,肾盂肾盏结石94.1%。结论通过对影像的技术转化,将CT集合系统三维重建确定的目标肾盏准确标识在IVU影像上,指导PCNL术中对目标肾盏进行精准选择和精准穿刺,建立更加安全的手术通道,最大程度降低PCNL出血和器官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800例经皮肾镜取石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肾积水、泌尿系感染)、结石情况(结石的部位、多少、是否为鹿角型结石)、手术相关情况(通道数目、单通道术中的通道大小、单通道术中的肾盏入路、单通道的体表穿刺位置、是否为分期手术、手术时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比例与未出血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8.57%vs 6.10%),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者(24.59%vs 6.49%),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泌尿系感染患者(18.87%vs 5.78%),鹿角型结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非鹿角型结石患者(16.92%vs 5.56%),单通道取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多通道取石患者(10.78%vs 1.52%),一期取石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二期取石患者(11.22%vs 2.27%),手术时间≥90 min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比例高于手术时间90 min患者(2.60%vs 1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泌尿系感染、鹿角型结石、分期手术为术中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泌尿系感染、鹿角型结石、分期手术是经皮肾镜取石引发术中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预置双穿刺径路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2例单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并进行结石三维重建,初步判断至少需要建立双通道,根据重建结果设定两个穿刺目标肾盏。患者均接受B超引导下主通道F22PCNL,必要时行F16MPCNL,记录手术时间、穿刺通道位置及数目、输血例数以及并发症。术后采用CT扫描判断有无结石残留。结果:术中实际穿刺肾盏与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结果设计的目标肾盏完全一致,建立多通道数目与术前预测符合率为79.2%(57/72);一期手术结石取净率为70.8%(51/72),二期或多期结石取净率为81.9%(59/72)。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形象直观地显示结石的立体结构,指导术前穿刺通道的选择、术中结石寻找,预置双穿刺径路技术可降低手术难度,提高结石清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肾中盏为目标肾盏,采用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方式治疗鹿角形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取俯卧位,采用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的方式,以肾中盏为目标肾盏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患者145例184侧,其中不完全性鹿角形结石115例侧,完全性鹿角形结石69例侧。观察结石的排除率及并发症。结果:144例侧行一期单通道碎石(中盏),7例侧行一期双通道碎石(中盏及下盏5例,中盏及上盏2例);2例侧残留肾盏结石未进一步处理,自动出院;31例侧行二期碎石,单通道者29例,其中4例先行ESWL再行PCNL碎石;双通道者2例(中盏及上盏1例,中盏及下盏1例)。151例侧排尽结石,其中完全性鹿角形结石54例侧,不完全性鹿角形结石97例侧,结石清除率82.1%。手术时间120~330min,平均(147±23)min。血红蛋白下降1~4g/L,平均下降(2.0±0.6)g/L,术中输血22例,术后输血5例;术后肾盂内感染3例,合并肾周感染、单侧分肾功能受损1例。平均住院时间(13.0±3.5)天。结论:以肾中盏为目标肾盏行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对鹿角性结石的清除率较高,治疗时问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鹿角形肾结石87例104侧.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容积成像技术进行结石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结果设定穿刺目标肾盏,初步判断建立多通道的必要性,并计算结石体积.患者均接受B超引导下24 F PCNL,记录穿刺通道位置、数目以及其他手术技术参数,收集结石并测量结石体积,KUB判断有无结石残留. 结果术中实际穿刺肾盏与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结果设计的目标肾盏选择完全一致,建立多通道数目与术前预测符合率为91.5%(43/47);一期手术结石取净率87.5%,二期或多期手术后取净率91.7%;清除结石体积平均(16.34±13.79)cm3,术前CT三维重建估算结石体积平均为(19.35±19.24)cm3,两者之间相关性分析r=0.993,P=0.000. 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形象直观地显示鹿角形肾结石的立体结构,指导术前穿刺通道的选择,并可以准确计量结石体积.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通道建立技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术中穿刺点、穿刺径路的合理选择及扩张、通道建立的技巧。方法:总结在X线定位下PCNL治疗36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的经皮肾通道建立与治疗效果。结果:Ⅰ期手术穿刺、通道建立、成功碎石率100%;Ⅰ~Ⅲ期结石完全清除率83.33%;单通道26例(72.22%),双通道7例(19.44%),三通道3例(8.33%);无大出血、感染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第一个穿刺点首选中后组盏,径路应与目标盏长径相吻合;带鞘扩张时扩张器应进入集合系统内约2cm,退出扩张器直接完成通道建立;Ⅰ期建立单通道处理。肾盂、中组肾盏结石为主,Ⅱ期先经Ⅰ期通道处理上下盏残留结石,慎重建立第二、三条经皮肾通道。  相似文献   

12.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for complex pediatric renal calculus diseas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BACKGROUND AND PURPOSE: Pediatric renal calculus disease has been a management dilemma in view of the concern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treatment modalities on the growing kidney, the significant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long-term outcome.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with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 monotherapy in staghorn or complex pediatric renal calculi.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ase records of 116 patients younger than 15 years who underwent PCNL. The stones included 56 complex calculi. We defined complex calculi as either staghorn (complete or partial) or those with a large bulk and involving more than one calix, the upper ureter, or both. RESULTS: Complete clearance was achieved in 50 patients (89.8%). Of these, 22 (39%) required a single tract, while 34 (61%) required multiple tracts. With subsequent SWL, the clearance rate increased to 96%. The average hemoglobin drop was 1.9 g/dL. Assess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moglobin drop, the number of tracts and the size of tract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P<0.01). The average change in the serum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easurements was +0.03 mg/dL and was not different in patients with a single tract and those with multiple tracts (+0.02 and +0.04 mg/dL, respectively; P=NS). Intravenous urography done in 36 renal units postoperatively revealed good function in all. A DMSA renal scan in six children showed no scar. CONCLUSIONS: Monotherapy with PCNL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ghorn and complex renal calculi in single hospital stay.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caliceal puncture and limiting the tract dilatation to 22F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reducing the blood loss. Multiple tracts increase the hemoglobin drop but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bleeding,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prolonged urinary leak). Also, there is no deterioration in renal function after either single- or multiple-tract PCNL.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术前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 结果共筛选出相关文献18篇,经分析结果显示有9个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及95%CI分别为:女性3.89(2.07,7.31);年龄(≥60岁)1.71(1.23,2.39);糖尿病3.15(2.10,4.72);血常规(白细胞≥10×109/L)2.86 (1.66,4.92);尿常规(白细胞≥+)2.43(1.35,4.37);尿培养(阳性)1.60(1.12,2.29);结石大小(≥2 cm)1.94(1.49,2.54);鹿角形结石3.07(1.78,5.31);肾积水(中重度)1.57(1.02,2.43)。 结论高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或术前感染、结石≥2 cm、鹿角形结石、肾积水较重的患者PCNL术后更易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李氏肾镜与标准经皮肾镜及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高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水平.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月,三种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32例,其中包括肾结石87例(包括肾脏单发及多发结石56例,鹿角型结石3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5例.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34例,年龄34~78岁,平均57岁;结石大小2.3~5.8 cm,平均3.5 cm;鹿角型结石14例.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52例,年龄31~77岁,平均51岁;结石大小2.1~5.0 cm,平均3.3 cm;鹿角型结石8例.经皮李氏肾镜取石术46例,年龄29~81岁,平均55岁;结石大小2.0~5.5 cm,平均3.0 cm;鹿角型结石9例.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留置造瘘管时间、I期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出血进行比较.结果:李氏肾镜治疗输尿管上端结石(L4)手术时间(56±5)min,治疗上尿路结石I期手术清除率为80.43%,出血量为(156±38)ml,输血率2.17%,与标准经皮肾镜及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李氏肾镜治疗6例肾盂单发结石患者实行"无管化",均恢复较好,无一例发生出血、漏尿及感染.结论:李氏肾镜在微造瘘经皮肾手术中较标准肾镜和输尿管镜代肾镜具有操作更简化、手术效率更高、剩余结石更少、并发症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严重出血的有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因PCNL而导致严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收住我院行PCNL的65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资料。对患者一般状况,如年龄、性别、孤肾、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凝血功能、术前肌酐值、肾积水程度、泌尿系感染等,结石的多少、大小、位置、形态,术者操作因素(术中通道数目、单通道的大小、单通道的入路、单通道的穿刺位置、分期手术、手术时间)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再对有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χ2检验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前肌酐值>115 μmol/L即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中重度肾积水、多发肾结石、结石位于肾盂和肾盏、术中多通道、术中较大穿刺通道、二期手术、手术时间超过90 min与PCNL术后严重出血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较大穿刺通道、手术时间超过90 min、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与PCNL术后严重出血有关(P<0.05)。 结论术中较大穿刺通道、手术时间超过90 min、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是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管化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治疗上尿路结石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无管化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6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肾结石24例,多发肾结石13例,不完全性鹿角形结石8例,连接部及输尿管上段结石22例,结石最大直径0.9~3.0cm。我们对于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肾皮质厚度≥1cm、无严重尿路感染、无活动性出血、无集合系统穿透性损伤及满意的清石病例,术后仅留置双J管而不放置肾造瘘管。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6.7±2.3min;术后第l天疼痛评分为2.9±1.5m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1±0.8)d;术前、后平均血红蛋白下降值为(1.0±0.5)μ/L;结石清除率100%。无输血病例及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病例;无感染性休克和肾周积液发生。结论在经过严格筛选病例基础上,无管化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一种新型体位—"腰肋悬空"仰卧位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高危(心肺功能不全)及肥胖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该新仰卧位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2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5.3±10.7)岁;结石长径2~6cm,平均(2.72±1.05)cm。其中美国麻醉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Ⅲ级患者12例,肥胖患者8例;均采用椎管麻醉,在B超引导下穿刺肾盂成功后,依次扩张通道至16或20F,用钬激光或三代超声将结石完全击碎。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且均能良好耐受手术,无1例患者因体位不适提前终止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7.90±34.98)min。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达到80%,残留结石4例,其中2例二期手术取尽结石。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无胸膜、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腰肋悬空卧位"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斜卧位配合S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系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的均采用斜卧位配合Syberwand碎石系统行PCNL治疗187例。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F20经皮肾通道,一期平均手术时间(85.2±34.8)min,一期结石取净166例取净率88.7%,9例二期手术结石取净。11例有少量碎石残留,术后1个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残留结石全部击碎,半个月后复查基本消失。均未发生胸腹腔脏器损伤,1例因术中出血改为肾实质切开取石及止血,术后恢复良好。5例术后活动性出血,经保守治疗3例成功止血,2例行介入栓塞成功止血。术后住院时间(8.4±1.8)d。结论斜卧位配合S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系统行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