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7636例住院病人梅毒血清试验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梅毒在不同年龄及不同科室住院病人中的分布规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对17636例住院病人进行检测。结果在男性8341例中TPHA阳性67例,RPR阳性38例;女性9295例中TPHA阳性66例,RPR阳性36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对头孢曲松钠治疗血清复发梅毒在临床上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血清复发梅毒的患者52例,连续治疗14天,每天1次静脉滴注2 g头孢曲松钠,分别在治疗3、6、9、12个月时检测患者血清RPR定量和定性试验结果.结果 在治疗后12个月时检测患者的RPR试验显示,有45例患者下降2个滴度,临床上总有效率为86.54%;有41例患者RPR试验转阴,痊愈率78.85%;上升2个滴度以上的患者也没有发现临床复发现象;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血清复发梅毒的临床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少,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妊娠结局?结果:随访至治疗后的第12个月时,治疗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2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78.79%;对照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17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53.13%?两组妊娠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发生先天梅毒?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接受治疗后出现早产1例,妊娠结局无差异? 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  相似文献   

4.
毛虎  毛玉辉 《中原医刊》2003,30(7):23-24
目的:观察二期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其发病情况、皮疹类型、治疗效果及误诊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二期梅毒女性患者增多,性乱与职业有明显关系。用青霉素治疗,BPR转阴率为100%。病程短及斑疹型皮损消退最快,掌跖部皮损,扁平湿疣次之,病程长,丘疹性和银屑病样皮损最慢。误诊原因为患者对皮疹警惕性不高,基层医生对该病生疏,加强对易患人群的检测,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眼梅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例眼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单眼或双眼急性视力下降,1例有泛发性皮疹。患者或其配偶有非婚性生活史,无男男同性恋史。眼科诊断为脉络膜炎,经常规抗炎治疗后视力无好转,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性葡萄膜炎。给静脉用水剂青霉素G 800万U,3次/d连续14d。3个月后复诊,患者视力明显改善,血清RPR滴度明显下降。因患者拒绝行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进行梅毒学检查,无法排除神经梅毒。结论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增加,对于表现为突发性视力下降的患者除了仔细体检外,应该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避免漏诊或误诊。此外,眼梅毒除按照神经梅毒治疗外,还需要密切随访以及时发现是否合并有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6.
董奕裕 《嘉兴医学》2003,19(2):107-108
目的:探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试验(RPR)、梅素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及19sIgM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19sIgM-TPHA)三种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梅毒的评价。方法:对121例就诊初诊患血清,同时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检出率PRP23.1%、TPHA28.93%、19sIgM-TPHA 30.58%;灵敏度RPR71.79%、TPHA89.74%、19sIgM-TPHA94.87%;特异性RPR88.17%、TPHA95.35%、19sIgM-TPHA97.62%。结论:RPR作为初筛可能会漏检,TPHA为梅毒确诊试验,但对早期梅毒也有漏检,故尽可能三法联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RPR)阴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15—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皮肤科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1~75岁,平均(43.1±12.1)岁,平均病程(5.1±1.7)年。早期梅毒患者1例(1.7%),晚期41例(70.7%),不明分期16例(27.6%);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27例(46.6%);驱梅治疗患者54例(93.1%),未经治疗4例(6.9%);重复驱梅治疗患者15例(25.9%)。腰椎穿刺结果显示,5例患者疑似神经梅毒,均出现脑脊液WBC升高,其中1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阳性;3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例经头孢曲松强化驱梅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例在腰穿前3~6个月血清RPR阳性,RPR波动于1∶1~1∶2。结论 血清RPR阴性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法(CLI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的优缺点。方法 1 808例标本分别采用RPR法和CLIA法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再用TPPA法复测。结果1 808例患者中共确诊170例梅毒感染患者。RPR法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与CLIA法和TPPA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法特异性与CLI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低于CLI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敏感性与TPP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低于TPP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假阳性,RPR法和TPPA法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论梅毒血清学试验CLIA法和TPPA法在梅毒诊断方面优于RPR法,建议改进梅毒检测流程并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RPR和TPP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RPR和TPPA两种检测方法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价值。方法 将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潜伏梅毒及梅毒治愈后的患者的血清分别通过RPR和TPP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潜伏期梅毒及梅毒治愈后患者的血清PRP和TPPA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且在RPR试验中出现2例前带现象。结论 RPR和TPPA敏感性较一致,在不同阶段的特异性存在差异,RPR应作为初筛试验的检测方法,TPPA应用于确诊试验,且应注意在RPR检测过程中出现前带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性病在我国的蔓延,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的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和漏诊,消除传染源,降低发病率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对本院从2001年1月~2003年7月,共发现和治疗的129例早期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配合护理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门诊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钠和苄星青霉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配合护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6%、96.8%,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4.8%、74.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配合护理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远期疗效明显,提高了血清RPR滴度转阴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21-24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趋化因子L13(CXCL1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青霉素钠,治疗组予头孢曲松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快速血浆反应(RPR)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实验(TPPA)、脑脊液蛋白水平],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以及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脑脊液及血清趋化因子L13(CXCL13)、免疫球蛋白G(IgG)指数,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语言流畅性测验(VFT)以及听觉词汇学习测试(AVLT)。结果两组治疗后RPR滴度、TPPA阳性例数、脑脊液蛋白0.45 g/L例数、CD8~+、脑脊液及血清CXCL1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4~+/CD8~+、NK细胞、IgG指数、MMSE、VFT、AVL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可代替青霉素治疗神经梅毒,能够有效降低患者CXCL13水平,调节淋巴细胞亚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黄熙 《广西医学》2003,25(10):1869-1871
目的 :研究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和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 (一期和二期 )的疗效 ,为临床提供可选择的梅毒治疗方案。方法 :85例不同期的早期梅毒患者分组采用苄星青霉素 2 4 0万 u/次 ,im,1次 /周 ,连续 3周 ;头孢三嗪 1g/次 ,im,1次 /天 ,连续 14天 ;阿奇霉素 ,第一天 1.0一次口服 ,以后 0 .5 /天一次口服 ,连续 14天。结果 :经不同的疗程 ,三种方案治疗早期梅毒 1年内均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治疗一期梅毒时 ,头孢三嗪组平均有效时间最短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三组在治疗一期梅毒的平均痊愈时间对比和二期梅毒的平均有效时间及平均痊愈时间对比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 P >0 .0 5 )。结论 :标准的卞星青霉素治疗方案仍然有效。青霉素过敏患者可选用阿奇霉素治疗 ,在排除交叉过敏的情况下 ,亦可选用头孢三嗪  相似文献   

14.
阿齐霉素对早期梅毒的治疗效果(附1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阿齐霉素对早期梅毒治疗的效果,并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对阿齐霉素治疗梅毒的应用进行总结。方法:使用阿齐霉素500mg,1次/d,连续10d空腹口服治疗早期梅毒。在完成治疗时进行临床检查,完成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进行临床及血清学随访。结果:共有14例病人随访超过6个月,治疗结束6个月后14例病人无活动梅毒的任何表现,其中13例病人在治疗6个月后血清学仍然保持阴性或转为阴性,1例血清学未转阴的病人,RPR滴度从最初1:32下降至1:1。结论:阿齐霉素对早期梅毒有良好的效果。其对潜伏梅毒及三期梅毒的效果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早期梅毒(一、二期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将确诊的28例无症状神经梅毒和4例梅毒性脑膜炎随机分成两组,均住院接受治疗,其中头孢曲松钠组17例,予头孢曲松钠2g/d静脉滴注,连续14d;青霉素组15例,应用水剂青霉素治疗,400万U/次静脉滴注,每4h一次,连续14d。结果治疗后6个月,头孢曲松钠组和青霉素组血清学RPR滴度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分别有7例(41.2%)、7例(46.7%)下降4倍及以上。CSF RPR滴度分别有9例(52.9%)、8例(53.3%)出现下降;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14例(82.4%)、13例(86.7%)血清学及CSF RPR同时转阴;治疗后18个月两组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血清学及CSF RPR转阴,各有1例仍未转阴,但血清学RPR滴度持续下降,目前仍在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可以替代水剂青霉素,作为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张维 《海南医学》2012,23(14):92-93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患儿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诊治先天性梅毒患儿43例,根据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并且采用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等药物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患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先天性梅毒患儿血RPR转阴10例,肝脾肿大好转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好转4例,血小板恢复正常,贫血纠正,眼中脓性分泌物减少,皮肤损伤和黄疸好转。患儿的体格发育总落后率为23.26%,智能发育落后率为11.63%,心理运动发育落后率为16.28%。结论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先天性梅毒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患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7.
张艳霞 《当代医学》2010,16(32):29-30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对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的影响。方法用RPR法筛查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同时测定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RF,从而将被RF干扰导致RPR假阳性的非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区分出来。结果 1793例血清标本同时测定RPR、TPPA和RF,其中RPR阳性103例,TPPA阳性79例,RF阳性21例;RPR、RF同时阳性19例,仅3例TPPA阳性。并且RPR假阳性血清的RF浓度为1:8者占78.9%。结论 RF的存在,干扰了RPR的测定,造成部分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故在梅毒的诊疗过程中应该重视RF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eftriaxone is commonly used as an alternative antibiotic drug in treating syphilis but clinical data on its efficacy are limited.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active syphilis to treatment with penicillin or ceftriaxone. -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volving 24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Vener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 (VDRL) and at least one specific treponemal test. 1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regimens of high-dose penicillin G for at least 2 weeks. Another 1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eftriaxone 1-2g per day intravenously for 10-21 days. - Results: After a median follow up of 18,3 months all patients of the penicillin-treated group and 11 of 12 ceftriaxone-treated patients showed a ≥ 4-fold decline in VDRL-titers; 91% of them already within 6 months after therapy. - Conclusion: Our serological data demonstrate a comparable efficacy of currently recommened penicillin and ceftriaxone treatment regimens for active syphili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