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胎儿生长受限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胎儿生长受限及国产儿结局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至12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49例单胎胎儿生长受限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孕周、出生体重、产科合并症、分娩方式等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结果 发生胎儿生长受限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孕期母体合并症;母体合并症组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无母体合并症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01);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0.403,均P<0.05),孕周增加与新生儿体重增加之间呈正相关(r=0.875,P<0.05);胎儿生长受限孕妇于孕36周之前分娩或大于孕40周后分娩的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有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结论 对胎儿生长受限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对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应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母体合并症,适时终止妊娠、放宽剖宫产指征,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2.
135例医源性早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医源性早产,改善围产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医源性早产原因、围产儿结局。结果分娩6601例,早产416例,其中医源性早产135例,发生率2.05%。其主要原因为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及妊娠合并心脏病、胎儿窘迫、疤痕子宫及羊水过少,其中前4种原因占91.85%。胎盘因素成为近年来医源性早产的最主要原因,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医源性早产与自然早产相比,剖宫产率、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要改善围产儿预后需在产前就重视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作好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减少新生儿重度窒息、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孕周胎膜早破(PPROM)性早产妊娠结局及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对早产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26例未足月PPROM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孕周PPROM及产前是否使用宫缩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的各种早产儿结局。结果:<34孕周PPROM新生儿Apgar评分、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34孕周PPRO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4孕周组PPROM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RDS、死亡率在宫缩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34孕周的PPROM产前使用宫缩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干预,可延长孕龄,减少围产儿并发症,增加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总结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86年1月~2003年3月间的285例多胎妊娠(双胎妊娠275例,3胎妊娠10例)共580例围产儿,总结其围产期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并以1993年和2002年共计2 453例单胎妊娠的并发症作为对照,分析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多胎妊娠并发症高,主要为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与单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是58.6‰(34/580),较同期的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死胎与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0.0%。死胎中有致死性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死亡3例,原因不明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2例致死性畸形,其余15例均为早产儿,平均孕周为31.5周,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感染、心衰;除外畸形,围产儿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最为密切。③规律产前检查与无规律产前检查组比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胎妊娠并发症较单胎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是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产前保健对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从而降低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倡规律产前检查降低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总结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86年1月~2003年3月间的285例多胎妊娠(双胎妊娠275例,3胎妊娠10例)共580例围产儿,总结其围产期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并以1993年和2002年共计2 453例单胎妊娠的并发症作为对照,分析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多胎妊娠并发症高,主要为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与单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是58.6‰(34/580),较同期的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死胎与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0.0%.死胎中有致死性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死亡3例,原因不明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2例致死性畸形,其余15例均为早产儿,平均孕周为31.5周,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感染、心衰;除外畸形,围产儿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最为密切.③规律产前检查与无规律产前检查组比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胎妊娠并发症较单胎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是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产前保健对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从而降低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2005~2008年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49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病率是3.1%;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因素依次是感染、既往早产或流产史、子宫张力高、胎膜受力不均等;其围生儿并发症以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其围生儿结局与孕周直接相关。结论:胎膜早破是早产的主要原因。若临床无感染征象,应尽量保胎治疗至34周,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因素及对母婴的影响,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分娩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11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妊娠满28周~33“周.B组妊娠34周.36“周,分析两组不同潜伏期、分娩方式、孕妇的新生儿结局和孕妇感染情况。结果A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不同潜伏期不同分娩方式孕妇感染情况、新生儿结局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妊娠28周~34周期间发生的胎膜早破,主张行期待疗法,力求延长孕周,减低围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产原因及围生期早产儿结局,为防治早产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调查于2007年8月-2008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孕妇与同期足月孕妇对照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围产期因素方面的差异性,并比较早产儿与同期足月儿在围生期的不同结局.结果 共有433例活产早产儿出生,产妇低年龄、低文化程度、孕次>3次、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多胎妊娠、脐带绕颈是早产的重要原因.早产易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围生儿死亡.同时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增加.结论 加强早产高危人群管理可有效降低早产发生率,从而减少围生儿疾病及死亡,减少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围生医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综合性医院内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母儿的影响。回顾性分析1992-07~2001-12本院住院分娩并排除因胎儿畸形及计划外妊娠引产以外的早产病例554例,并选择同期足月分娩472例作对照。结果表明,早产发生率为7.83%;早产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胎膜早破、妊高征、贫血、ICP、多胎妊娠及产前出血性疾病;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及小于胎龄儿的出生率与孕龄呈负相关;孕龄33~34周者与35周者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性早产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胎膜早破性早产120例,并对不同孕龄组28~33+6周38例(组Ⅰ)和34~36+6周82例(组Ⅱ)作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孕产妇影响的比较,组Ⅰ的脐带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组Ⅱ(P0.05),其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新生儿影响的比较,组Ⅰ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周34周的胎膜早破性早产围产儿病率高,应尽量延长孕周,同时应警惕脐带脱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病的诱发因素,不同孕周的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研究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73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临床资料,探讨疾病诱发因素,并对不同孕周的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1.57%,生殖道感染为诱发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的首要因素;孕28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73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临床资料,探讨疾病诱发因素,并对不同孕周的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1.57%,生殖道感染为诱发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的首要因素;孕2833+6周组与孕3433+6周组与孕3436+6周组的PPROM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36+6周组的PPROM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833+6周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孕3433+6周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孕3436+6周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孕2836+6周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孕2833+6周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433+6周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孕3436+6周组的患者(p<0.05)。结论生殖道感染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主要诱发因素,针对不同的诱发因素,应采取不同的干预对策,不仅能减少母婴并发症,还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张佐炳  方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96-4999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检测母体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评分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GDM孕妇107例,同期分娩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于妊娠晚期超声多普勒分别检测子宫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的比值(S/D),并行子宫动脉PI评分,比较各组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GDM组子宫动脉RI、PI、S/D及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发生率、早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围产儿结局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胎儿的胎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DM组,随着子宫动脉PI评分增加,胎儿宫内窘迫所致急诊剖宫产、小于孕龄儿、早产、新生儿窒息、转入NICU逐渐上升趋势,胎龄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多普勒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是了解围产儿预后的有效监护手段,在GDM患者中,子宫动脉PI评分越高,提示妊娠合并症和围产儿结局不良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470例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2012年5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6周早产产妇47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①早产发生率:早产发生率为29.03%(470/1 619)。②早产发生孕周:平均分娩孕周33.5周,其中早期早产发生率为15.11%(71/470),中期早产发生率19.87%(94/470),晚期早产发生率64.89%(305/470)。③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医源性早产占首位,其次为PPROM早产和自发性早产。医源性早产中前5位原因分别是双胎及其相关并发症50例(18.58%),前置胎盘44例(16.35%),子痫前期39例(14.49%),子宫疤痕33例(12.26%),胎盘早剥9例(3.34%)。④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孕周相关,早期、中期、晚期早产儿的并发症(新生儿窒息、肺部感染、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在医源性早产、PPROM及自发性早产中,围生儿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部感染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上述原因的早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新生儿窒息及NRDS发生率在上述各种原因的早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与孕周密切相关,<32周的早期早产儿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增高。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及自发性早产的发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未足月胎膜早破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秋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54-3355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及相关处理。方法:将10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分为<28周、28~33+6周和34~36+6周3组,分析围产儿预后及母体并发症,比较未足月胎膜早破在不同孕周的差异。结果: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肺部并发症及感染发生率均以28~33+6孕周组高,分别为52.2%、65.2%和60.9%;<28孕周者围生儿死亡率(66.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02例中母体感染56例,占54.9%。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可致母儿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孕龄越小围产儿死亡率越高。母体感染难产是未足月胎膜早破母体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晚期早产儿中发生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的患病特点, 为能有效预防和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胎龄为34~36+6周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晚期早产儿中SGA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的患病情况。结果 SGA(121例)组母亲妊高症(44.6% vs 19.6%)、脐带异常(26.4% vs 5.7%)、羊水过少(24.8% vs 11.5%)、多胎妊娠(14.9% vs 6.1%)宫内窘迫(18.9% vs 8.4%)的发生比例高于AGA组(754例)(P<0.05);SGA组患儿喂养不耐受(14.9 % vs 7.6%)、低血糖(13.2% vs 7.6%)、红细胞增多症(5.8% vs 1.2%)、败血症(4.1% vs 1.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GA组(P<0.05)。住院天数SGA组明显长于AGA组(10.6±4.2) d vs (6.5±5.1) d, (P<0.05)。结论 母亲妊高症、脐带异常、多胎妊娠是造成晚期早产儿SGA的主要原因, SGA患儿相对于AGA患儿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应针对造成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疾病特点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产妇围生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该院进行围产检查并分娩GDM孕产妇156例,随机分为个体化饮食组和常规饮食组,每组78例,个体化饮食组予个体化饮食控制,常规饮食组予常规饮食指导,观察两组孕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个体化饮食组孕产妇中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酮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低于常规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儿中巨大儿、新生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低血糖、胎儿生长受限(FDR)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治疗能有效减轻GDM患者母儿并发症,达到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的高危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胎龄34~40周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孕周将其分为晚期早产组(34~36周)738例,足月分娩组(37~40周)4 380例,分析晚期早产的高危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期早产的高危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瘢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2)经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儿(P0.05)。(3)晚期早产儿中,剖宫产分娩儿转入NICU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儿(P0.05);足月儿中,剖宫产分娩儿转入NICU率、高胆红素血症、RDS及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儿(P0.05)。结论晚期早产与足月分娩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剖宫产分娩儿多种疾病的发生率比顺产分娩儿高,故应依据胎龄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8.
卢红艳  常明  吴丽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47-4549
目的: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医院产科出生且生后即转入新生儿科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及母亲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早产儿生后有无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对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母亲有无绒毛膜羊膜炎、羊水指数、母亲产前应用激素、破膜时间、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窒息复苏10个项目进行分析。结果:137例早产儿符合研究标准,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24.8%。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OR值排序,依次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复苏及母亲绒毛膜羊膜炎。破膜时间长短与脑损伤无关。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母亲绒毛膜羊膜炎及患儿生后有窒息复苏史也为早产儿脑损伤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病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2012年10月在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确诊为RDS的89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胎龄分为足月儿组(148例)和早产儿组(745例),将两组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窒息、胎盘异常、胎膜早破、宫内感染、胎粪吸入综合征、孕母糖尿病、孕母高血压指各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剖官产、宫内感染、宫内窘迫是足月儿RDS发生的高危因素,早产、胎膜早破、孕母高血压、出生窒息是早产儿RDS发病的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孕母糖尿病、孕母高血压、宫内感染为RDS发病危险因素(P<0.05),各因素在RDS发生中作用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剖宫产>孕母高血压>宫内感染>出生体重>孕母糖尿病>出生窒息(OR值分别为71.136、66.117、65.824、38.565、4.935、1.940)。结论 RDS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早产、剖宫产、宫内感染、窒息缺氧、孕母高血压、孕母糖尿病等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早产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高危因素、发病情况的差异,为早产SGA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l月-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 37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为SGA组(675例)与AGA组(695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SGA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出院体重、出院身长均小于AGA组,住院天数较AG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1.62、-7.12、-5.25、-5.72、-2.1、4.46,P<0.05);2)SGA组其母系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异常、剖宫产与AG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41、170.937、19.558、92.719,P<0.05);3)早产SGA组并发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损伤、喂养不耐受、肺炎、败血症、低血糖、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比例高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5、4.162、6.035、3.97、5.180、5.21、4.71、5.031,P<0.05);4)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OR=5.64,95%CI:1.28~16.16)、胎盘异常(OR=3.65,95%CI:1.16~7.69)、多胎妊娠(OR=2.89,95%CI:1.05~8.84)是早产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胎儿宫内监测,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对孕母进行积极治疗,有助于减少早产SGA的发生;加强早产SGA的监护治疗,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