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南省2006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的种群分布、密度及带毒情况,为制定登革热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在既往登革热流行区的儋州市、临高县、陵水县设立监测点,全年每月定时定点定人监测媒介幼虫密度和成蚊种群、密度;6~10月份监测雌性伊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结果各监测点全年均有媒介伊蚊活动,布雷图指数每月均高于5,儋州市2个哨点全年有11个月指数均≥20,其中港口村8月达168为最高指数;除儋州市港口村、临高县宫花村有明显4~8月季节高峰外,其他各点无明显季节高峰。各监测点伊蚊幼虫孳生环境也有所不同,儋州市以永久性容器孳生为主,临高县和陵水县以暂时性容器孳生占多数。三个监测点全年捕获的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总数的种群分布比,儋州市为138:15,临高县为0:64,陵水县为42:113,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布差异。对188只雌性伊蚊进行登革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既往登革热流行区广泛存在传播媒介,全年活动,且密度均较高,存在发生登革热爆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芒市登革热疫情动态和媒介伊蚊种群及密度变化,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疑似登革热病人和健康人群检测血清中登革热病毒IgG和IgM抗体,采用定时、定点和流动点开展媒介调查,监测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结果检测59例疑似登革热病例,确诊19例;共检测530份健康人血清,登革热病毒IgG阳性者51份,IgM抗体阳性者15份,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媒介以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首次发现埃及伊蚊,高峰期为6~9月,幼虫定点监测的年平均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千人指数分别为1.16、1.56、1.13和10.72.结论芒市具备登革热传播媒介条件,传播媒介密度较高,以白纹伊蚊为主,可能存在登革热隐性感染病例或继发感染病例,芒市登革热疫情态势严峻,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监测海口市登革热媒介消长状况,为及时预测和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海口市历史流行区设立监测点,全年每月定时定点定人监测媒介幼虫密度,成蚊种群和密度;并采用“儋州模式”开展媒介控制工作.应用EPIINFUO软件分析监测与控制结果.结果 2005年调查了1 412个自然村,埃及伊蚊幼虫阳性的村有489个,总阳性率为34.63%,秀英区阳性率最高为81.72%;媒介密度布雷格指数≤20的村有85个,占17.4%,20≤布雷格指数≤40的村有74个,占15.1%,布雷格指数≥40有330个,占67.5%.媒介密度最高的是秀英区,其次为龙华区,最低为美兰区.2006年在媒介密度最高的龙桥镇和永兴镇开展媒介控制工作,埃及伊蚊布雷格指数控制前分别为118.2和196.8,控制后分别下降到26.7和43.3,控制效果比较显著(P<0.05).结论 海口市广泛存在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环境,媒介监测和控制工作能有效降低媒介密度,阻断传播途径,海口市应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和媒介控制工作,防止登革热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和孳生习性,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调查各类型积水容器的伊蚊幼虫孳生和组成情况,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虫进行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伊蚊幼虫阳性率。结果 2014—2018年共调查23 750户,阳性1 946户,调查积水容器59 859个,其中阳性容器2 229个,总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为9.39,总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为3.72,总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为8.19。2017、2018年全年均有伊蚊幼虫孳生, 5月BI开始升高,9月为密度高峰, 10月开始下降。永久性积水、花瓶、废旧轮胎、水桶、废弃瓶/罐和其他(暂时)容器的幼虫阳性率分别是0.49%、2.17%、6.51%、2.77%、3.01%和1.43%。2 229个阳性容器中,经虫种鉴定白纹伊蚊2 226个占99.87%,埃及伊蚊3个占0.13%。结论 普洱市澜沧县首次发现登革热重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城区和口岸,且密度较高,是当地的优势伊蚊蚊种,因登革热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的风险高。应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管理,采取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伊蚊,降低登革热疫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登革热传播媒介在德宏州的种群和分布情况,为登革热媒介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现场调查幼虫孳生地,捕捞幼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计数,电动捕蚊器捕获成蚊等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2643户,阳性585户,发现积水容器共54555个,阳性容器875个.布雷图指数(BI)≥5<10的有32个点次,≥10<20的有31个点次,大于等于20的有22个点次.结论:德宏州瑞丽市登革热传播媒介以埃及伊蚊为主,其余县市以白纹伊蚊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k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蚊媒标本50只检测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9.61、3.68、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2005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登革热是由登革1、2、3和4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流行较为严重。近几年,除输人性病例外,云南尚无人间疫情报告,但以往的监测不仅从白纹伊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而且还从人及动物血清中查到登革抗体,并发生过散发病例和局部地区的流行。云南作为全国登革热重点监测省之一,2005年按照《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了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工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近年湛江市登革热监测结果,为湛江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06年2个监测点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年间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标本932份,其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23份、登革热病毒IgM阳性2份;发热病人血标本752份,其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16份、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2份;蚊媒标本1025只检测登革病毒,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已取代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结论 湛江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山市登革热相关蚊媒密度动态及蚊媒孳生地情况,为预测登革热暴发流行提供基础资料,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血清学、布雷图相关指数、登革热蚊媒孳生地等监测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健康人群血清441份, IgC抗体阳性的16例,总阳性率为36.28%;各监测点5~11月份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4.53、15.78、17.62、21.37、18.92、15.83、14.70.8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媒介孳生地调查仅发现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结论 登革热在中山市部分地区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广西钦州市登革热媒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市1985年曾发生过登革热爆发疫情,发病179人,随后静息了近20年,没有疫情再发生。根据资料报道,一个地方经过登革热流行后极易形成地方性。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一些人为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国内沿海沿边的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不断出现登革热疫情,因此,开展登革热媒介监测,探讨钦州市是否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登革热疫情状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方法收集全州境内近3年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005-2007年间,全州共发现6例登革热输入病例;白纹伊蚊成蚊种群数量较高,幼虫布雷图指数大多超过了20;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逐年上升,出境务工或经商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输入病例防控形势严峻,必须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云南部分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方法人工诱捕成蚊调查、CDC诱蚊灯诱捕成蚊以及在各种孳生地进行幼虫调查等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人工诱捕蚊虫成蚊4属17种764只,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535只,占70.03%、埃及伊蚊108只情况;幼虫调查中捕获蚊虫4属20种1218只,白纹伊蚊451只,构成比占37.28%;CDC诱蚊灯诱捕成蚊捕获蚊虫3属18种1022只,未捕到伊蚊。结论结果显示云南蚊虫种类繁多,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在云南分布较广,埃及伊蚊呈局部分布,危险因素大量存在,一旦条件适合,可能引起登革热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疑似登革热病例实验室IgM抗体检测结果,为有效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随机采用金标免疫层析法(ICT)或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LISA)进行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统计学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区域内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 共检测样本723例,其中ICT法检测样本345例,检出阳性100例,阳性检出率为28.99%;Mac-ELISA法累计检测样本486例,阳性检出120例,阳性检出率24.69%,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1,P>0.05).全区18条街道均有阻性病例发生,发病高峰期为10月,20~49岁年龄段为主要发病人群,男女性别比为1∶1.12.结论 区域内登革热发病集中在人口密集及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阳性病例集中出现在8~11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应适时防控,严防暴发流行;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采样时间密切相关,ICT检测方法可以作为登革热流行期间早期筛查,及时采集患者血清进行IgM抗体检测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患登革热(Denguefever)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探讨。方法对29例确诊DF患者治疗抽血酶联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与细胞仪做血小板计数并加以分析。结果患者血小板(PLT)数量平均为27.27G/L;血小板IgC(PAIgG)平均为332.47ng/10^7PLT,血小板IgA(PAIgA)平均为104.47ng/10^7PLT,血小板IgM(PAIgM)平均为145.60ng/10^7PLT。结论100%的DF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其血小板相关抗体含量明显增高,血小板数量与其三种相关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二者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DF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含量显著增加是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造成患者出血原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罹患 DF 的风险。 DF 在临床上分为 DF 和重症登革( severe Dengue),后者包括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重症登革病例达500000例,其中大多数患者为儿童。2014年 DF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此,本文对 DV 和DF 的概况作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