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PLT、MPV、PCT和PDM)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血小板参数测定用拜耳ADVIA70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FPG测定用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糖尿病组的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组的MPV、PDW均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而PLT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两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检测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检测,并且便于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血管性病变,从而对糖尿病血管性病变的监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微血管病变者为DM1组45例,无微血管病变者为DM2组40例)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E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并与8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DM1组、DM2组及对照组间MPV、PDW和Fib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PLT、PCT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参数如MPV、PDW和Fib对监测2型糖尿病有无微血管病变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血小板四项参数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库尔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宽度(PDW)4项参数测定。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初期PLT、PCT明显降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PLT、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组(P〈O.01);同时MPV、PDW高于对照组、恢复组(P〈O.01)。低血压休克期最明显,其改变与骨髓及血小板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动态监测对判断疾病状态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D-D、VWF使用Stago 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XE-2100测定。结果:糖尿病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D-D、VWF、MPV、PDW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LT在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D与VWF升高,但二者并不呈正相关;MPV、PDW增高说明DM患者有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5.
林静 《现代保健》2011,(27):65-6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COPD的患者128例,分别测定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缓解期的85例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136例健康老年人血小板参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PLT、P—LC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PV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对COPD患者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继伟 《健康天地》2010,4(8):150-150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加,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7.
胡孟谋  陈忠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582-1583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09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合并消化道出血组42例,无消化道出血组67例,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血小板参数(PLT,PDW,PCT,MPV)作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MPV均显著降低(P〈0.05),PDW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组PLT、PCT、MPV均较无上消化道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而PDW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F-3000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62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PDW升高(P<0.05),肝硬化A级组PLT,B级、C级组PLT、MPV显著降低,B级、C级组PDW显著升高。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肝功能损害可能是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GGT和血小板四项参数的联合检测,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的GGT和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值。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GGT为42±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1±7,同时血管病变组48±15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32±12。同时糖尿病组与健康组比较以及有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均呈现出MPV、PDW明显增高,PLT明显减小的趋势。结论:GGT联合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将有组于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同时选取18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PT、APTT、TT、PLT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Fbg、MPV、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对诊断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玉时 《现代保健》2014,(36):62-64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关系,以寻求精确判断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办法。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48例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C、MPV、PDW,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PC显著降低,MPV、PDW均显著增大,PAC-1、CD62P均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PV与PAC-1、CD62P表达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0.377、0.306,P〈0.05),PV、PDW与PAC-1、CD62P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明显活化,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共同参与血小板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8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49例)和无血管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L-PLT),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患者MPV、PDW和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增高[(13.98±2.35) fl比(11.53±2.06)n、(15.87±2.18)n比(13.51±2.01) fl、(10.91±1.34)×109/L比(8.72±1.03)×109/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降低[(115.2±10.5)×109/L比(129.6±8.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MPV、PDW、L-PLT、PLT与对照组[(10.41±1.95)n、(11.15±1.88)n、(6.21±0.98)×109/L、(176.5±7.2)×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锐  靳维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469-247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变化,比较各组间血小板四项参数差异及治疗前后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10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组。按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PCI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服药治疗10天后重复检查测定血小板四项参数,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及各组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入院时UA组和AMI组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和PCT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AMI组更为显著。②治疗10天后UA组PDW、PCT较治疗前降低(P<0.05);AMI组MPV、PDW、PC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治疗后SAP、UA、AMI组PL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患者MPV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可作为观察冠心病病情变化、实现个体化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检查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