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及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表现,归纳各种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住的4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及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征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结果 表现为下肢轻微度至中度肿胀者27例(60.0%),重度肿胀者10例(22.2%),无下肢肿胀者8例(17.8%)。症状为轻中度肿胀或无肿胀为35例,重度肿胀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9,P<0.05)。通过静脉顺行造影发现下肢周围型血栓,即腘静脉、股静脉及髂静脉通畅者9例(20.0%);股、腘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通畅者19例(42.2%);髂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22.2%);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形成者7例(15.6%),其中髂静脉通畅或未完全闭塞的患者为42例(93.3%)。 结论 下肢肿胀程度较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更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造影类型中髂静脉通畅及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种类型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的2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未置入组与置入组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9%和0%,P<0.05)。未置入组中有23例(23/196)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再次住院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中有6例(6/48)患者复发,两组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中1例滤器倾斜,2例滤器移位,2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入路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3例穿刺点血肿形成。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近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简便有效,但其近、远期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延长抗凝药物使用时间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初步探索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药物预防时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43例髋部骨折患者,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时间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用药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药物预防具体方案均按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建议执行,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后5周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及用药期间出血情况。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有症状及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所有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需有血管彩超结果取得明确证据,以血管彩超结果为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依据。出血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消化道出血、伤口出血、颅内出血、椎管内血肿、眼底出血。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抗凝药物延长至术后2周组和4周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分别为22.09%和8.77%(P=0.037),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分别为术后(17.32±7.75) d和(29.20±0.17) d,两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期间均出现1例出血情况,用药期间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75%(P=0.769)。结论 抗凝药物使用时间延长至术后4周可显著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应仔细评估药物预防的风险及收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性溶栓(CDT)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然后经小隐静脉、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行CDT治疗,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严重出血、肺动脉栓塞(PE)发生。结果:随访3~24个月,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5.2±12.8%,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导管介入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肺动脉栓塞最主要因素。95%以上的肺动脉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1例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首次选用在骨科手术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有效的预防了围手术期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术后结合抗凝溶栓药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就其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间歇式空气压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按病房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间歇式空气压力治疗。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给予间歇式空气压力治疗45d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56例患者中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56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患者中1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79%。观察组的肢体功能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间歇式空气压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且间歇式空气压力治疗简便易行、为非有创性操作,且费用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超声影像学及引发肺栓塞危险性。方法以100例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在术前、术后48 h、72 h常规双下肢超声检查,发现血栓者进一步进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0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78例,术后发生下肢DVT 4例(5.13%),恶性病变及交界性病变22例,发生下肢DVT 9例(40.91%)。恶性病变患者,卵巢癌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最高,次之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相对较少。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4例(36.36%)栓塞出现在肺段动脉之上。结论妇科患者术后下肢DVT好发部位为小腿深静脉,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较高,小腿DVT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后早期应进行常规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
汪丽  郭福蝶  张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440-2441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DVT可导致肢体坏死,栓子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脑栓塞、肾栓塞等其他并发症[1],采取有效的DVT预防措施非常重要。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骨科下肢手术患者970例,通过早期的护理干预预防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针对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0-8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所有患者随访2-24个月,无1例出现滤器移位和相关并发症,且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发生肺动脉栓塞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梗塞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我科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腔静脉滤器,其中33例通过健侧股静脉入路植入,2例通过颈静脉入路植入。结果 35例滤器均成功植入,32例获随访者至今均未发生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是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2006年6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42例,左下肢51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置于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96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存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39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胭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应用导管溶栓联合滤器置入和经外周静脉溶栓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肢体肿胀消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导管溶栓患者肢体肿胀均消退,无出血并发症,其中4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未发生肺栓塞。8例因拒绝而未放置滤器的患者,2例发生肺栓塞;而46例行外周静脉溶栓患者,26例肢体肿胀完全消退,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尿道出血3例,肺动脉栓塞10例。结论导管溶栓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等优点,早期及时的滤器置人是防止肺栓塞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急性肺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13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确诊后,立即采取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溶栓、吸栓、碎栓、解痉、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肺动脉楔压、肺动脉开通率、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其中10例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再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3例肺动脉造影全部为肺动脉主干或2个以上分支栓塞,介入治疗后肺动脉开通率80%~90%3例,91%~95%8例,完全开通3例;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全部在90%以上,肺动脉楔压下降至25mmHg以下10例,25-30mmHg3例,血氧饱和度即刘改善,恢复至90%~95%9例,96%~100%4例.PaO2 90-95mmHg3例,〉95mmHg者10例,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完全消失11例,明显战轻2例。结论 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具有显著疗效,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对84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后并发ARDS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8.3%,7/84)例患者行下肢动脉取栓术后诊断为ARDS。5例经机械通气、抗感染、激素冲击及利尿等综合治疗而存活,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可能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后并发ARDS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tVCF)预防肺动脉栓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9月-2007年1月对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施行IVCF植入术。男6例,戈4例,年龄45~79岁,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径路植入IVCF全部成功,植入部位均为肾静脉开口水平以下,随访12~30个月。结果本组10例均成功植入,术后无局部血肿及血栓形成,均无肺栓塞发生,无一例滤器移位、腔静脉血栓阻塞和死亡。然而5例患者均残存不同程度的患侧肢体麻木、无力、肿胀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症状。1例术后1月停用华法林,自行中药治疗而再次股静脉栓塞,但未发生肺栓塞。结论IVCF植入术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并防止再发肺栓塞所致死亡,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诊断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收缩压,并与肺动脉造影扫描及计算机体层摄影结果对照。结景超声测肺动脉收缩压重度增高9例,中度增高5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直接检出下肢深静脉、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右室内栓子(为血栓或癌栓)9例,右心增大的有7例,4例心脏和肺动脉大致正常。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右房、右室、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近段或下肢深静脉内检出栓子结合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可直接提示肺动脉栓塞,根据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和右心增大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间接提示肺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在排除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怀平  李庆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779-278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在排除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ELISA法对可疑肺栓塞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进行检测,并对这些可疑肺栓塞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是否有肺栓塞或深静脉栓塞的症状。结果共有102例患者参加检测,42例患者(41.1%)的DD检测值<500μg/L,60例患者血浆中的DD检测值>500μg/L,其中有11例患者通过肺通气灌注扫描(V/Q)证实为肺栓塞。ELISADD法的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DD检测方法简便易行,设备要求不高,可作为排除肺栓塞的首选试验,易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李冬  甘建玲  蔡伟良 《河北医学》2009,15(8):978-98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00例神经外科患者发生DVT 10例,发生率为2.00%。10例DVT患者中,≥65岁者8例,占80.00%;心肺功能不全者6例,占60.00%;卧床时间≥4周者6例,占60.00%;血液高凝状态者8例,占80.00%;静脉损伤者7例,占70.00%;以上因素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应根据其形成原因对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护理,以避免DVT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CT观察肺栓塞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 24例肺栓塞患者在胸部增强扫描后再进行腹部及下肢静脉期扫描,观察深静脉血栓的存在及位置。结果 6例仅发现肺动脉栓塞,18例同时发现肺动脉栓塞及深静脉血栓。18例深静脉血栓中有5例仅位于腹部静脉,10例仅位于下肢静脉,3例在腹部静脉及下肢静脉内均发现血栓。结论 75%PE患者存在DVT,通过CT发现肺动脉栓子的同时能够观察深静脉情况,该方法经济、易于完成,有利于基层医院临床对PE的诊断和治疗,适于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