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飞机、火车和汽车远距离运输对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随机从经飞机、火车、汽车运输的保存了约20d的红细胞悬液中各取10U,作为3个实验组;以未经运输的库存20d的红细胞悬液10U作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H、Na+、K+和Cl-的浓度,用三波长比色法测定FHb,用血气分析仪检测PO2,并测定红细胞无氧糖酵解率和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各组指标间的差异;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红细胞的形态。结果无氧糖酵解率,飞机、火车2运输组分别为(42.9±5.67)%和(42.2±3.1)%,明显低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4±5.9)%和(70.1±7.8)%];FHb在飞机和火车运输组中分别为(1.37±0.21)和(1.28±0.41)mg/ml,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0.37±0.05)和(0.31±0.03)mg/ml];LDH含量和Na+浓度,飞机、火车2运输组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飞机运输组PO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其红细胞渗透脆性也明显增加;火车运输组K+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Cl-浓度则各组均无明显变化。电镜下,飞机、火车2运输组的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边缘不整齐,并有聚集现象;汽车运输组的红细胞多数保持正常形态,少数红细胞呈球形或边缘不整齐;对照组红细胞形态正常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均匀混悬。结论血液运输方式明显影响血液质量,路况良好的汽车运输方式在一定情况下更优于飞机和火车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相应的领域中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输血学科向成份输血迅速转变,所以血液保存也有了新的概念。血液保存的对象除了全血外,还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衍生物等的保存。血液保存的理论基础是根据各成份的结构和代谢特点。如果避开代谢,而对有些成份的长期保存,就是冰冻保存,如血浆保存等,属于冰冻生物学领域,它  相似文献   

3.
血液保存液的研制成功,为输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尤其是腺嘌呤的发现,为延长血液保存,维持和恢复ATP、DPG水平及红细胞的活性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腺嘌呤在保存液中的含量很小,每个单位血在0.05~0.2mmol,一般情况下是不被人重视的。笔者在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液“MAP“质量的考察中发现,由于生产工艺和测定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腺  相似文献   

4.
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各参数的过程中,为了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本文探讨了各种不同条件下保存EDTA—K2抗凝静脉血,其检测红系各参数的变化,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血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液的保存是关键的一环。血液的保存包括红细胞保存、血小板保存、白细胞保存。红细胞的保存方法主要有4℃低温保存、-80℃或-196℃深低温保存,新近兴起的冰冻干燥保存较前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制品可以室温保存,易于水化,重量大大减轻,便于运输。目前,冰冻保存红细胞已用于临床,冰冻干燥保存正在研究中。本文综述红细胞的保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人血浆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人血浆对保存的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以及添加不同量血浆的红细胞成分血在不同保存时间内的红细胞的功能指标,包括pH值、K^+浓度、Na^+浓度、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TP含量、2.3-DPG、P50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血浆有利于保存血液维持其高pH值、低K^+浓度和高Na^+浓度,有利于保存红细胞维持其ATP含量、携氧能力和红细胞变形性,但对保存血液维持低渗透脆性,对保存血液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TP含量和2.3-DPG含量无影响。结论:在红细胞成分血中加入一定量的血浆可能有利于红细胞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7.
血液出库、入库和运输保存过程中的数量清点和温度监控一直是输血控制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前者需要耗费人力对血液逐一进行清点核查,后者往往缺乏连续有效的温度监测手段,特别是大量血液远程运输时对血液温度的监控和数量清点都十分困难。目前国内血站和血库系统还没有使用射  相似文献   

8.
保存人红细胞的新策略一抗氧化剂保养液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料血袋盛义务献血员的静脉血(含适量保养液)并置4℃冰箱保存。在保存前、后不同时间检查各项指标,旨在研究抗氧化剂保养液延长人血红细胞在4℃条件下的保存时间,以缓解血液保存供应的压力,为输血抢救创造有利条件。实验分3组:ACD组,GMA组和抗氧化剂(SOD)组)。研究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保存75天后SOD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回收率为87.2%,血浆血红蛋白(mg/L)为193.2,P50(mmHg)为34.0(正常值为33.1),最大变形指数(DImax)为0.2413,即为正常值的74.3%,外观检查无明显溶血、变色、气泡和凝块。结论提示,用抗氧化剂保养液保存红细胞在4℃条件下可延长75天,其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浆血红蛋白回收率附合国家《血站基本标准》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血液质量及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中心制备的合格悬浮红细胞60袋(400 mL/袋),随机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每组30袋.分别取2组保存1、7、14、21、28和35 d的血液标本(取10mL/次)测定血常规、pH值、Na+、K+、Cl-浓度、葡萄糖和游离Hb含量.结果 过滤组Plt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4 d Ph和WBC计数开始下降,过滤组则在保存期间没有明显变化.2组pH值在保存期间均持续下降,过滤组7 d~21的pH值高于对照组(P<0.05).2组保存期间的Na+浓度持续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K+浓度均持续上升,7d开始过滤组K+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葡萄糖持续下降,且过滤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游离Hb在1~28 d没有统计学差异,35 d过滤组的游离Hb更低.结论 悬浮红细胞在24h内滤白能对其保存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延长试剂红细胞在开放状态下的保存时间。方法在实验组红细胞保存液CPDA-Ⅰ中加入5%氨基酸,对照组仅为CPDA-Ⅰ保存液,并分别配制成5%的试剂红细胞,置4℃冰箱,连续观察18周:每周测定2组试剂红细胞的pH、Hb及K+的值。结果实验组在保存126 d后红细胞出现溶血,pH为(6.7±0.4)、Hb为0、K+为(1.16±0.04)mmol/L;而对照组仅保存28 d后红细胞出现溶血,pH为(6.6±0.2)、Hb为(4.8±1.0)g/L、K+为(1.24±0.12)mmol/L,2组只有H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DA-Ⅰ中加入5%氨基酸可延长试剂红细胞的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苯甲醇对海藻糖负载红细胞的影响,在4℃条件下将红细胞孵育在浓度分别为10、30、50、100mmol/L的苯甲醇-海藻糖溶液中24小时,用氰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测定海藻糖负载红细胞的溶血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红细胞内海藻糖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在100mmol/L苯甲醇-海藻糖溶液组,其红细胞内海藻糖浓度为72±12.98mmol/L,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溶血率为17.99±3.75%,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苯甲醇可提高海藻糖负载红细胞的负载率,随着苯甲醇浓度的升高红细胞海藻糖负载率也提高,100mmol/L的苯甲醇浓度为可用浓度。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C对人全血红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维生素C(vitamin C)对全血中红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将维生素C作为血液保存添加剂,加入盛有无偿献血者静脉血的塑料血袋中(含CPA抗凝液),在25℃条件下,以红细胞ATP酶活性,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0D)酶活性,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血浆K^+离子含量等作为指标,观察维生素C对全血红细胞保护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全血中加入维生素C之后,ATP和SOD活性在保存期内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MDA和血浆R^+浓度的动态变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超氧化物自由基浓度低于对照组(30%),pH下降速度低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C对提高红细胞ATP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降低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血浆K^+离子含量和血浆中的超氧自由基浓度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5~45Gyγ射线辐照对红细胞制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辐照对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即刻损伤及保存损伤 ,确定辐照血液的保存时间。方法 将CPDA 全血 4 0 0ml分成 4组 ,于采血后 1d进行 0 (为对照组 )、2 5、35、4 5Gyγ射线辐照。在辐照后 0、4、7、1 4、2 1、2 8、35d取样测定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0~ 35d保存过程中 ,①红细胞功能 :各辐照组的 2 ,3 DPG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②红细胞活性 (ATP含量 ) :2 5Gy辐照组在 35d保存过程中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5、4 5Gy组分别于 35d(84 .7% )及 2 8d(83.6 % )起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③红细胞脆性 :红细胞最小抵抗力 ,2 5、35、4 5Gy组分别自 35、2 8、2 1d起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红细胞最大抵抗力 ,保存过程中 2 5Gy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35、4 5Gy组分别自 35及 1 4d起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④游离K+ :2 5Gy组自辐照后 1d ,35、4 5Gy组自辐照后 0d起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K+ 含量与剂量呈正相关性 (r为 0 .96 6~ 0 .999) ;⑤游离血红蛋白 :在保存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剂量关系 ,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辐照对红细胞有一定的损伤 ,损伤程度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总体来说损伤不大 ,对红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4.
冰冻干燥红细胞超微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冰冻干燥红细胞在电镜下的形态变化。全血采自健康献血者 ,实验分为 3组。组 1:新鲜红细胞 ,4℃保存不超过 2 4小时 ;组 2 :红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 35 %的甘油 ,- 80℃保存 2 4小时 ;组 3:红细胞经过预处理 ,冰冻干燥 16小时。对解冻红细胞或水化重悬冰冻干燥的红细胞进行计数 ,电镜下观察 3组红细胞超微结构 ,并对电镜下红细胞平均直径、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进行图像分析。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代表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冰冻干燥后红细胞回收率为 5 3% ,红细胞具有圆盘状的结构。组 1红细胞平均直径(μm)、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4 .7± 0 .4 ,0 .14± 0 .0 2 ,1.5 8± 0 .4 6 ;组 2红细胞平均直径 (μm)、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4 .6± 0 .7,0 .14± 0 .0 2 ,2 .35± 0 .6 4 ;组 3红细胞平均直径 (μm)、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4 .4± 0 .4 ,0 .17± 0 .0 5和 2 .35± 0 .4 6。对电镜下红细胞平均直径、平均光密度及积分光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元方差分析的Wilks′Lambda检验显示 ,组 3与组 2之间无显著差异 ,组 3与组 1相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冰冻干燥红细胞具有相对完整的超微结构 ,平均直径及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冰冻保存红细胞相  相似文献   

15.
保存前白细胞过滤对添加剂红细胞中细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对添加剂红细胞中细菌增殖的影响。方法3个单位添加剂红细胞以100 CFU/m l的浓度人为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然后等分为二,一份经白细胞过滤,另一份作为对照,置4℃保存14 d,每周取样作细菌培养计数。结果添加剂红细胞经白细胞过滤后,经2 w保存未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生长,残留的大肠埃希氏菌有显著增殖,但其增殖数量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保存前过滤白细胞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细菌的增殖,对预防细菌污染所致的输血反应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甘油含量对冷冻干燥保存红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甘油(5%、10%、20%、30%和40%)作为红细胞冷冻干燥保存的保护剂,研究冷冻干燥红细胞复水后红细胞形态以及复水后完整红细胞回收情况。结果甘油预处理的红细胞冷冻干燥后复水红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尤以40%甘油最佳,复水后红细胞回收率最高。结论研究为使用甘油作红细胞冻干保存的保护剂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冻存时间的脐血干细胞复苏后的回收率,并分析冷冻复苏的细胞对患者植入速度的影响。20份经-196℃液氮低温保存1-10年的脐血干细胞标本,比较冻存前(脐血库提供资料)和复苏后的细胞活率、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数量,并分析复苏后的细胞回收对移植受者植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冻存时间对复苏后干细胞的回收率没有影响。经冻存复苏后,细胞活存率为(92.75±2.55)%,TNC、CD34+细胞数和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89.9%、84.8%和84.3%,与冻存前相比明显减少(P=0.000),但细胞数量的下降对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均无影响。冻存后TNC和CD34+细胞数量与冻存前数量有很大的相关性(r=0.954;r=0.931,P=0.000),而CFU-GM的相关性弱(r=0.285,P=0.223)。结论:冻存和复温过程会-定程度上损伤脐血干细胞,导致细胞丢失,但不会影响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究mPEG修饰的红细胞Rh抗原的稳定性。利用红细胞膜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mPEG修饰后红细胞膜蛋白与mPEG结合情况,用红细胞血影凝集实验及40cCPD保养液保存的修饰红细胞与匹配血液体外混血实验,观察mPEG修饰后红细胞Rh抗原被遮蔽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不同保存时间的mPEG修饰的红细胞在模拟输血(即混血前后)的血型保持不变,同时mPEG修饰的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正常,并且混血后经37℃孵育的mPEG修饰的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不混合的修饰的红细胞。比较分析PEG特异的碘染和考马斯亮蓝染的显色图谱发现,特殊的碘染显示出mPEG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的条带,mPEG—SPA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分子迁移速度发生改变。mPEG修饰的红细胞血影凝集实验证实,修饰红细胞在质膜裂损后mPEG仍有效地遮蔽抗原。结论:mPEG—SPA不论在红细胞膜蛋白被单独提取后,还是膜破损后以及存活状态下,均能与红细胞膜蛋白稳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制定悬浮红细胞类制品溶血性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期末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内控标准的制定。方法使用邻-甲联苯胺法在冬夏两季分别对悬浮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各50例保存0、21、35d后的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冬季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0、21、35d的游离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0.11±0.05、0.54±0.12、0.62±0.17和0.17±0.15,0.73±0.16、0.82±0.21;夏季悬浮红细胞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保存0、21、35d的游离血红蛋白值(g/L)分别为0.15±0.06、0.62±0.11、0.88±0.15和0.21±0.16、0.76±0.15、0.97±0.17。结论制定悬浮红细胞类制品溶血性指标的内控标准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血站开展对该类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