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调查外科术前患者梅毒血清学生物学假阳性率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晨空腹静脉采血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形卡片试验(RPR)初筛,阳性者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 RPR 抗体滴度。结果 外科手术前患者7 392例,梅毒血清学生物学假阳性114例,假阳性率1.54%。其中男性假阳性36例,假阳性率1.21%,女性假阳性78例,假阳性率1.77%。男女性假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0~39岁组及60 岁以上组假阳性分别为32例(2.63%)、55例(2.80%),这两组患者各与其他年龄组患者比较假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原发甲亢假阳性68例(3.50%),恶性肿瘤假阳性17例(2.72%),两组假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病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生物学假阳性者RPR 滴度均≤1:4。 结论 外科术前患者男女性梅毒血清学假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老年人假阳性率较高;原发甲亢及恶性肿瘤假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生物学假阳性者RPR 滴度均≤1:4。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梅毒特异性抗体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的原因,运用多种检测方法,避免误诊。方法采用TP-ELISA分别检测859例老年患者及1865例中青年患者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梅毒确证试验TPPA进行确证。结果老年人中TP抗体筛查阳性率偏高,且TP-ELISA法检测老年组梅毒抗体假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TP-ELISA 法梅毒血清检测有假阳性,年龄与疾病因素是产生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对于老年患者的梅毒血清学诊断,实验室应该运用多种检测方法,避免结果误判。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梅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检测梅毒阳性率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P-ELISA、RPR、TPPA3种方法同步检测了297例梅毒的血清学,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并分析.结果在297例TP-ELIS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TPPA阳性率为88.55%,TP-ELISA法和TPPA法阳性率并不完全一致,RPR滴度高低和TP-ELISA数值范围有一定的相对应性,但在RPR中有一定的假阳性率.结论入院患者无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RPR和TPPA检测,以减少潜伏梅毒的漏诊和误诊且不能通过TP-ELISA数值来反映患者的传染状态,但可作为梅毒检测理想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采用甲苯胺红卡片试验(TRUST)和间接血凝试验(TPHA)检测梅毒血清学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1356份性病门诊血清先后进行TRUST试验和TPPA,对两种方法检测阳性患者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结果421例TRUST筛查阳性血清患者51例临床诊断为非梅毒患者,假阳性率12.1%;450例经TPPA试验阳性患者仍有39例为非梅毒患者,假阳性率8.7%,两种方法对梅毒诊断的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梅毒实验室血清学结果诊断梅毒要注意生物学假阳性干扰,临床诊断注意将血清学结果与临床综合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母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及围生结局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4年2月1日经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筛查,19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母分娩前及其部分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时外周血检测,比较孕母RPR 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阴转率及不良围生结局的关系?结果:新生儿RPR滴度与孕母呈正相关,孕母RPR滴度1∶1时,新生儿RPR阳性率68.4%;孕母RPR滴度1∶2时,新生儿RPR阳性率87.0%;当孕母RPR滴度≥1∶8时,新生儿RPR阳性率100.0%;孕母RPR滴度≥1∶8与≤1∶4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母RPR滴度≥1∶8时,婴儿6月龄RPR阴转率下降,与RPR滴度≤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畸形?死胎及新生儿死亡?早产及先天性梅毒的风险升高,婴儿不良结局风险升高?当孕母RPR滴度≥1∶8时,与孕母RPR滴度≤1∶4比较,新生儿畸形?早产?先天性梅毒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新生儿RPR阳性率升高,当RPR滴度≥1∶8时,新生儿RPR阳性率为100%,6月龄阴转率下降,胎儿畸形?早产?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TP-ELISA法在梅毒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TP-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IgG/IgM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各期梅毒血清80份,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排除梅毒的患者血清样本40份,以及100份献血员血清样本。全部血清标本分别进行RPR、TPPA和TP-ELISA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TP-ELSIA在梅毒患者组中的阳性率为100%(80//80),确证试验TPPA的阳性率为98.8%(79/80),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P-ELSI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初筛试验RPR的检测阳性率87.5%(70/80)。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组RPR试验出现假阳性,其他两种方法无假阳性出现。结论:TP-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IgM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初筛和确诊,TP-ELISA试验阳性标本建议进一步作RPR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017-01~6期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脑血管分院住院患者中梅毒的发病情况,分析化学发光法在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抗体初筛,阳性者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分析该院住院患者中梅毒的检出情况,及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9092例住院患者化学发光法阳性256例(2.82%),与TPPA符合率为94.92%;其中RPR滴度小于或等于1∶2有216例(占化学发光法84.38%)。小于20岁组、小于30岁组检出率仅为0.63%、0.66%,30岁以上至70岁以下年龄组分别是1.29%、3.63%、2.90%、2.57%,而70~80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人的检出率3.42%、4.49%。几乎全部临床科室均有梅毒筛查阳性病例,其中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综合外科、神经内科的阳性率分别为3.57%、3.44%、3.20%、3.01%,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住院患者的平均检出水平。结论 梅毒血清学试验化学发光法联合TPPA和RPR是目前临床诊断最常用且有效的梅毒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与其配偶梅毒血清学试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0例梅毒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及配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试验,根据孕妇TRUST滴度高低不同,分析其与配偶TRUST和TPPA阳性率的关系。结果400例梅毒孕妇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其配偶TRUST试验阳性96例,TPPA阳性99例。而TRUST滴度高于1:16的孕妇其配偶TRUST、TPPA检测阳性率(48.28%、51.72%)高于滴度为1:8~1:16(29.82%、31.58%)以及滴度≤1:4(21.74%、22.07%)的梅毒孕妇配偶,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度1:8~1:16、滴度≤1: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妊娠梅毒普查,追踪检测其配偶情况,可有效降低梅毒发病率。TRUST滴度超过1:16的产妇其配偶感染率明显增加,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黄学东  杨翠丽  候晓芹  李冬冬  胡静  牛倩   《四川医学》2021,42(9):892-8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对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结果的影响,为梅毒相关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7月于我院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可溶性抗原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狼疮抗凝物(LA)检测且结果阳性的患者140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且上述自身抗体检测阴性的健康对照者107例,收集血清样本进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当TRUST阳性而TPPA阴性时认为TRUST为假阳性结果,分析不同类型自身抗体导致TRUST假阳性的情况。结果病例组中TRUST阳性患者有17例(12.14%),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0%)((印)P(正)<0.05)。17例TRUST阳性患者的ANA均为阳性,其中,ANA单阳性者5例、ANA+ENA双阳性者8例、ANA+ENA+ACA+LA均阳性者4例。17例患者中1例经TPPA和临床确诊为梅毒患者,其TRUST滴度为1∶8;其余16例患者经TPPA验证均为TRUST假阳性,其TRUST滴度分别为1∶1阳性15例和1∶2阳性1例。结论自身抗体如ANA的存在可导致TRUST试验出现低滴度(≤1∶2)假阳性,因此,在诊断梅毒相关疾病时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其他血清学检测结果,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对医院患者人群进行梅毒筛查的意义。方法:对13730例门诊,住院患者进行梅毒筛查。采血进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胶乳凝集实验(TPPA)。将所有梅毒感染者分为两组,一组TPPA、RPR均为阳性,另一组TPPA阳性而RPR阴性。每组按首次就诊科室分为皮肤泌尿科和其他科室,分别计算各自的阳性率。结果:TPPA、RPR均为阳性组中首诊科室为皮肤泌尿科的有253例,阳性率为1.84%,其他科室有156例,阳性率为1.14%。TPPA阳性而RPR阴性组中,首诊科室为皮肤泌尿科的患者有83例,阳性率为0.6%。其他科室有145例,阳性率为1.1%。结论:有必要对医院患者人群进行梅毒筛查,特别是首诊科室为皮肤泌尿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梅毒抗体阳性待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为新生儿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及其新生儿使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和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母婴RPR的滴度。结果: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阳性88例,阴性43例;131例新生儿RPR滴度阳性48例,阴性83例。母婴梅毒滴度等级相关系数为0.85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越高,新生儿RPR滴度阳性率也越高。临床上对梅毒抗体阳性的产妇应联合检测母婴的RPR和TPPA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早期梅毒(一、二期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将确诊的28例无症状神经梅毒和4例梅毒性脑膜炎随机分成两组,均住院接受治疗,其中头孢曲松钠组17例,予头孢曲松钠2g/d静脉滴注,连续14d;青霉素组15例,应用水剂青霉素治疗,400万U/次静脉滴注,每4h一次,连续14d。结果治疗后6个月,头孢曲松钠组和青霉素组血清学RPR滴度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分别有7例(41.2%)、7例(46.7%)下降4倍及以上。CSF RPR滴度分别有9例(52.9%)、8例(53.3%)出现下降;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14例(82.4%)、13例(86.7%)血清学及CSF RPR同时转阴;治疗后18个月两组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血清学及CSF RPR转阴,各有1例仍未转阴,但血清学RPR滴度持续下降,目前仍在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可以替代水剂青霉素,作为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22-25
目的对比HIV阳性与HIV阴性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HIV阳性和HIV阴性经腰椎穿刺明确为神经梅毒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梅毒治疗史、病程、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梅毒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组375例,HIV-组141例。HIV+组男性363例(96.80%)多于HIV-组的92例(65.25%)(P0.001),HIV+组中位年龄35(30,42)岁小于HIV-组的56(48,64)岁(P0.001)。HIV+组Log2血RPR滴度的倒数≥32共282例(75.20%)多于HIV-组的67例(45.16%)(P0.001)。HIV+组脑脊液TPPA阳性260例(53.33%)及Log2脑脊液RPR滴度的倒数≥1的共53例(14.13%)均少于HIV-组的131例(92.91%)及72例(51.06%)(P0.001)。HIV+组脑脊液糖、氯化物均低于HIV-组(P0.001)。HIV+组无症状神经梅毒345例(92.00%)多于HIV-组的60例(42.55%)(P0.001)。HIV+组脑血管炎型8例(2.13%)、脑实质型7例(1.87%)均少于HIV-组的22例(15.60%)、56例(39.72%)(P0.001)。结论 HIV阳性神经梅毒中男性患者、血RPR1∶32、无症状神经梅毒均多于HIV阴性者。而HIV阴性神经梅毒的年龄、脑脊液TPPA阳性率、RPR阳性率、细胞数、蛋白、糖、氯化物、脑血管型和脑实质型发病率均高于HIV阳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梅毒血清试验之血清滴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患者进行试验,试验阳性者用密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并分别测定其血清滴度。结果10899份受检血清中,梅毒患者99例,占总数的0.91%。生物学假阳性5例,占阳性例数的4.8%。结论梅毒患者TRUST滴度与TPPA滴度呈正相关(r=0.917);生物学假阳性反应以免疫性疾病及病毒性肝炎等发生率为多,且其血清试验滴度均≤8。  相似文献   

15.
高瑞  李倩  杨齐 《黑龙江医学》2021,45(11):1221-1223
目的:探讨输血梅毒患者血清学检测假阳性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入医院的梅毒血清学实验标本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卡试验(RP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假阳性的高危相关因素.结果:血清学实验检测60例标本中,RPR(+)和TPPA(-)者12例,假阳性率为20.00%(12/60).假阳性组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为血清学检测假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学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年龄≥60岁、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标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导致梅毒假阳性结果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驱梅治疗的方法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依据确诊梅毒及首次注射首剂青霉素治疗时间分为3组,其中在妊娠早期(孕周≤12周)24例为早孕组,妊娠中期(12周<孕周<29周)31例为中孕组,妊娠晚期(孕周≥29周)34例为晚孕组,给予规范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观察围产儿预后。结果:早孕组及中孕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33%、19.35%,明显低于晚孕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孕妇根据初次检测RPR滴度不同分组,其中滴度≤1∶4者53例,滴度≥1∶8者36例,滴度≤1∶4者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为7.55%,明显低于滴度≥1∶8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2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分别为3.22%、2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孕妇分娩新生儿RPR阳性率为20.83%,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为0,中孕组分别为19.35%、3.23%,晚孕组分别为70.59%、26.47%,早孕组及中孕组RPR阳性率、先天性梅毒患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采取驱梅治疗时机与围产儿的预后及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密切相关,早期正规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法(CLI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的优缺点。方法 1 808例标本分别采用RPR法和CLIA法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再用TPPA法复测。结果1 808例患者中共确诊170例梅毒感染患者。RPR法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与CLIA法和TPPA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法特异性与CLI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低于CLI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敏感性与TPP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低于TPP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假阳性,RPR法和TPPA法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论梅毒血清学试验CLIA法和TPPA法在梅毒诊断方面优于RPR法,建议改进梅毒检测流程并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3种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方法,为梅毒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TP-ELISA筛查方法检测住院、门诊和体检患者标本17 824例,检测出阳性的标本再用TPPA和RPR检测。结果:TP-ELISA检出阳性231例,阳性率为1.30%;TPPA检出阳性228例,阳性率为1.28%,两者阳性的符合率为98.70%;RPR阳性60例,阳性率为0.34%,同时对不同年龄组TP-ELISA、TPPA、RPR阳性结果进行比较,21~40岁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85%、1.85%和0.67%。结论:应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TP-ELISA法进行初筛,可提高梅毒抗体的检出率;用TPPA作确证试验,可排除假阳性患者;最后用RPR法进行检测,可判断其是否为现症患者,并用其观察梅毒疗效及判断预后。3种方法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老年梅毒假阳性检测中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医院2010年1月~2016年5月门诊收治的150例老年首次RPR检测结果 显示梅毒感染阳性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访结果 确定是否患有老年梅毒感染,并对PRP滴度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探讨该方法 在老年梅毒假阳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本次研究选取的150例病例中RPR滴度分布情况如下:<1:8者、1:8者、1:16者、≥1:32者分别有43例、35例、32例、40例,随访结果 确诊为梅毒感染者分别有20例、22例、28例和40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51%、62.86%、87.50%和100.00%;不同分布间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明确.结论 在老年梅毒感染诊断中符合率随着RPR滴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可有效减少假阳性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血清学检测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来本院治疗的单胎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160例及活产新生儿160例为研究对象。于新生儿出生前进行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TPPA)试验,新生儿出生后3 d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对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和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血清学转阴情况。结果:160例孕妇中,TPPA单阳性46例,RPR、TPPA双阳性114例,新生儿TPPA单阳性49例,111例为RPR和TPPA双阳性。孕妇单TPPA阳性与孕妇双阳性的新生儿梅毒血清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持续检测后,新生儿双阳性中,出生6个月后,RPR阳性已全部转阴;出生18个月后,TPPA阳性已全部转阴。新生儿单TPPA阳性中,出生18个月后,TPPA阳性已全部转阴。TPPA单阳性新生儿阴峰出现在出生后第5~6个月。孕妇RPR的滴度越高,新生儿RPR的阴性时间越长(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在1︰1~1︰4时,新生儿的血清RPR阴性时间逐渐增加,但滴度为1︰8时的血清RPR阴性时间明显缩短;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阴性~1︰2,新生儿的血清TPPA阴性时间明显增加,RPR滴度1︰4~1︰8时,新生儿的血清TPPA阴性时间逐渐缩短。结论:经过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中RPR和TPPA双阳性占比仍然很高,孕妇产前RPR滴度高的新生儿阳性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但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转成阴性。建议对梅毒阳性新生儿进行长期随访,对先天性梅毒的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