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与DSA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阻塞原因,并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 42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其中12例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例合并下腔静脉狭窄分隔畸形,1例合并盆腔肿块压迫右侧髂总静脉,1例合并左侧胭窝囊肿.24例出现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20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髂外动脉压迫髂外静脉1例;有1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3例深静脉受到肿块或囊肿的压迫.1例MSCTA未见异常而DSA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DSA为诊断标准,诊断符合率为97.62%.结论 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及曲面重建(CPR)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TV)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9例临床诊断下肢DVT的患者行骨盆入口至踝关节全程MSCIN扫描.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对比剂,应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当下腔静脉阈值达100 Hu时触发扫描.以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作为靶血管进行CPR成像,结合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原始断面图像作出诊断,其中9例患者下肢静脉MSCTV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19例患者共显示下肢深静脉259段,其中血栓73段.CPR图像上,除胫后静脉显示欠佳外,其余各段靶血管均能得到全程清晰显示.静脉血栓在CPR上表现为"双轨征"或管腔节段性不规则狭窄或中断,统计学分析显示患侧下肢静脉管腔横径较正常侧明显增粗(P<0.05). 结论 MSCT及CPR对下肢DV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筒双流直接法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对下肢深静脉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梗阻性病变的100例患者进行双筒双流直接法MSCTV,将重建的薄层图像数据导入后处理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重建(VR)等,分析下肢深静脉梗阻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图像质量分级.所有患者均在直接法MSCTV 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直接法MSCTV显示100例患者双侧下肢深静脉重组图像显示清晰,重组血管对比度良好.双下肢深静脉显示情况质量分级:下腔静脉优占95%、髂总静脉优占94%、髂外静脉优占95%、股静脉优占95.5%、胭静脉优占96.5%、小腿静脉优占92%.100例患者中8例正常,92例显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静脉梗阻(其中多发性静脉梗阻64例,单发性梗阻28例).下肢深静脉梗阻部位:下腔静脉3支,髂总静脉67支,髂外静脉28支,股静脉50支,腘静脉26支,胫前静脉89支,胫后静脉35支,腓静脉5支.DSA显示100例患者中7例正常,93例显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梗阻.结论 直接法MSCTV可准确地显示下肢深静脉梗阻的情况,明确下肢深静脉梗阻的原因,图像清晰度及可靠性高,可明确病灶的范围和程度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周围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均行上肢或下肢动脉或静脉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疾病经肘前静脉以 3ml/s流率注入 10 0ml对比剂 ,延迟 2 5~40s后扫描 ;静脉性疾病经足背静脉或手背静脉以 1ml/s流率注入 5 0ml对比剂 ,延迟时间为 60~ 70s。扫描条件为层厚3 .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结果 :动脉系统疾病 10例 ,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9例 ,其中 1例合并动脉瘤 ,1例传统血管造影均不能插管操作 ,1例动脉瘤MRA以及传统血管造影均没有做出正确诊断 ;1例为正常下肢动脉。静脉系统疾病 3例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 2例 ,上肢多发性静脉瘤 1例 ,经传统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应用MSCT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影像诊断及选择合理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5年来收治14例ICS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例单纯ICS和2例静脉曲张患者治疗效果显著;2例行综合介入治疗的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例随访24个月无复发,1例2周即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再次溶栓后好转,但后又出现血栓,后转外院血管外科行左股静脉下腔静脉旁路加临时性动静脉交通术。结论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之前及时诊断ISC,了解髂静脉狭窄程度、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并适时综合介入治疗,可大大减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价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直接下肢静脉造影(MSCTA)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下肢静脉造影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像学表现,利用评分法估计病变累积范围,同时结合超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中正常3例,下肢静脉栓塞18例,其中左侧下肢静脉栓塞11例,右侧下肢静脉栓塞5例,双侧同时出现栓塞2例。正常下肢静脉MSCT造影表现为大隐静脉及股深静脉均显影良好,充盈饱满,管腔内密度均匀,无充盈缺损及狭窄,无侧支循环属支显示,髂外静脉及髂总静脉显示清楚,髂内静脉显示率较低。下肢静脉栓塞MSCT造影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变细、变窄或中断,梗阻段以上静脉血管不能显示,深浅静脉交通支明显增多,侧支循环开放,盆腔内静脉丛迂曲扩张。梗阻部位:股静脉16例,髂外静脉1例,髂总静脉1例。梗阻程度评分结果:≤5分12例,5.10分4例,≥10分2例。11例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证实血栓存在与MSCTV完全一致(100%)。结论经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能避免动脉伪影的干扰且可直接显像,多种重建技术可明确病灶的范围和程度,对侧支循环及交通支的精确显示是MSCTV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碎吸联合血管成形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经皮穿刺患侧股静脉,在导丝引导下采用12~14 F鞘管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对于股、腘静脉血栓,利用Fogarty球囊导管将血栓碎解、拖拉至髂静脉内,再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对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本组血栓清除率Ⅲ级80.98%,Ⅱ级19.02%;出院时患肢膝上、下15 cm 周径为(43.9±4.7) cm、(31.5±4.1) cm,与入院时相比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t=5.79,均P=0.000)。随访6~24个月,治疗有效率为97.75%;178例支架置入病人术后6、12、24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或 DSA 复查,支架通畅率为97.19%、94.94%、92.13%。结论血栓碎吸联合血管成形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近、中期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手术结合介入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结合介入治疗的40例下肢DVT患者共42条肢体的方法和效果,其中髂股静脉主干陈旧性铸型血栓8例,髂总静脉开口狭窄或闭塞继发新鲜血栓25例,单侧新鲜血栓5例,滤器置入后继发下腔静脉及双下肢新鲜血栓2例。主要使用患肢股静脉切开,介入下取栓并结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术。结果40例患者下腔静脉及深静脉全部开通。其中髂静脉支架置入19例;球囊扩张14例;人工血管置换股静脉1例。平均随访10个月,全部患者患肢症状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或造影示患侧深静脉血流通畅。结论手术结合介入治疗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 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 1例 ,髂股静脉 4例 ,股静脉 6例 ,股静脉 5例 ,静脉 1例。血栓长度 4~ 3 0cm ,平均 11.2 9± 5 .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 ,置入 6F或 8F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 ,将生理盐水以 2 .5ml/s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 ,行流变血栓清除术 ,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 ,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10 0 %。 15及 3 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及后处理技术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临床怀疑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行直接法MSCT下肢静脉造影,并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联合运用VR、MPR、MIP、CTVE、CPR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下肢浅静脉曲张60例,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股浅静脉双支7例,软组织肿瘤压迫胫腓静脉1例,腘窝囊肿压迫腘静脉1例,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准确影像依据。结论:联合运用直接法MSCTV及后处理技术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层CT联合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连续80例患者行CT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CT,1.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ml,注射流率3~4ml/s,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55侧,肺栓塞21例37侧,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8例。结论: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密切,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适宜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接法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直接法多层螺旋CT(MSCT)下肢静脉造影17例,同期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直接法MSCTV检查后,所得图像经处理后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及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直接法MSCTV检查显示13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10例,2例髂静脉及1例胫腓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能检出。直接法MSCTV上DVT主要表现为静脉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静脉节段性不显影、栓塞静脉远端扩张及其周围侧支循环静脉迂曲扩张、周围软组织肿胀、皮肤增厚。结论直接法MSCT能清晰显示DVT形成的部位、范围、侧支静脉情况及病变血管周围的解剖结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不易检出的盆腔及小腿深静脉栓塞也能清晰显示,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下肢静脉造影中深静脉的显示率,改善图像质量.方法 对67例(71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先后使用止血带束扎踝上浅静脉(单纯束扎法)和使用血压计臂带加压压迫曲张静脉(联合压迫法),再进行顺行性下肢深静脉造影.结果 造影结果显示,单纯束扎法进行顺行造影中,深静脉显示率为64.79%;髂静脉图像优质率为36.62%;在联合压迫法顺行造影中,深静脉显示率为88.73%,髂静脉图像优质率为66.20%;两种方法造影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下肢静脉严重曲张患者中,使用血压计臂带加压压迫下肢曲张静脉部位后进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有助于下肢深静脉显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三维增强MRV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公司S igna 1.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经手术、DSA或超声多普勒证实的下肢静脉疾病患者行MRV检查,观察直接三维增强MRV对下肢静脉病变的显示。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轮廓清晰、伪影少、信号强,且直观完整三维立体下腹、盆腔和下肢的深、浅静脉图像。结论直接三维增强MRV技术为一种良好的下肢静脉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价值。方法:分析30例临床拟诊为下肢DV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X线静脉造影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DSA或手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与SonoVueTM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诊断下肢DV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5%、55.00%、73.53%、81.25%、55.00%和93.75%、70.00%、86.76%、88.24%、82.35%;诊断小腿DV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56%、55.00%、55.26%、52.63%、57.89%和83.33%、70.00%、76.32%、71.43%、82.35%;2种方法诊断大腿DVT的结果与金标准一致;超声造影微泡灌注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和峰值强度健侧均小于患侧;对比剂微泡与股总静脉管壁间低回声厚度健侧小于患侧。结论: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是诊断下肢DVT的良好方法;超声造影是超声诊断下肢DVT的一种补充手段,尤其是在常规超声显示困难的小腿DVT诊断中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向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Bi-directionalMSCTV)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人次超声难以显示的下肢肿胀病人行Bi-directiorralMSCTV检查,检查后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法(VR)重建。结果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技术较常规静脉造影和常规单向CT静脉造影更清晰显示盆腔静脉血栓,尚能显示小腿等超声难以显示的血栓。结论双向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法可作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数字化顺行性下肢造影的应用情况,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Ax-iomIeonosR200Fleom数字化x线胃肠机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158例(172条)下肢进行顺行性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单纯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80条(46.5%),交通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12条(7.0%),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33条(19.8%),下肢深静脉血栓36条(20.9%),髂静脉受压综合征5条(2.9%),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2条(1.2%),静脉瘤3条(1.7%)。结论数字化下肢静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易行、图像清晰度高、对比度好、分辨率高、检查结果直观、确切的检查方法,能给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Raghavendra  BN; Rosen  RJ; Lam  S; Riles  T; Horii  SC 《Radiology》1984,152(3):789-793
High-resolution real-time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1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Contrast ve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within 24 hours of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The common femoral vein at the groin and the popliteal vein in the popliteal fossa were evaluated for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raluminal soft-tissue mass (thrombi), compressibility of the veins, and response to performance of the Valsalva maneuver. Of the 11 patients, six were shown to have DVT by contrast venography. In all six cases there was complete agreement between sonography and contrast venography as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rombi in the common femoral vein or the popliteal v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