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56岁,因右上腹疼痛1年余,加重7天收住院。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回声增强,胆囊结石。初步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后腹部MRI检查显示:肝门区可见不规则稍长T2WI等T1WI软组织信号影,大小范围约1.3 cm×1.6 cm, 肝总管呈中断改变,边界欠清晰;肝实质内未见明确异常信号,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大小形态可,胆囊内胆汁淤积分层伴散在结节状短T12WI低信号影充填;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明显扩张及明确异常信号影(图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MS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CT/MRI影像特点。结果:36例中,MSCT检查,16例显示肝门部可见低密度软组织肿块,10例见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MRI检查25例显示肝门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快,肿块影在T1WI为低于肝脏实质的信号,T2WI为略高于肝脏实质的信号,增强扫描5例早期显示轻度强化,23例可见延时强化;MSCT、T1WI、T2WI及MRCP全部清晰的显示了肝内胆管扩张及扩张的程度,扩张的胆管呈“软藤状”,病变区域胆管可见狭窄、闭塞或充盈缺损。结论:肝门区胆管癌典型的MSCT和MRI影像改变,结合病史、临床体征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肝脏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肝脏胆管错构瘤的临床及CT和MR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病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0.1岁。2例为多发,1例为单发且局限在一个肝段。2例多发胆管错构瘤主要表现为肝内弥漫多发类圆形、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分布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水样信号一致,T2呈特征性“满天星”样改变,DWI未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未见强化。1例单发病灶位于肝右叶,CT上见肝包膜下不规则团块状稍低密度影,内见沿胆管走形多发条状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边缘可见片状轻度强化,条状低密度影未见强化。结论:肝脏多发胆管错构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磁共振T2WI上呈“满天星”样改变;单发胆管错构瘤较少见、容易误诊,有赖于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61岁,腹痛进行性加重2 d来我院就诊。急诊腹部超声提示:胆总管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炎、胆囊肿大、胆囊结石,脾脏未探及,右肾上方见多个团块状实质性中等回声,建议进一步检查。入院后复查腹部超声:肝脏位于中腹部偏右侧,肝左右叶大小相近(图1),门静脉走行于右叶前方(图2),肝内胆管扩张;胆囊位于右上腹,体积增大,内透声一般,可见团状低回声;胆总管扩张,下段多个团状强回声伴声影,范围约2.1 cm×1.0 cm;胰腺位于上腹部右季肋区,胰头位于正中线偏左侧,体尾部向右侧移行;左季肋区未见正常脾脏回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6岁,右上腹阵发性疼痛一周余,有牛羊接触史,既往体健.查体:患者痛苦面容,巩膜轻度黄染,右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硬,轻压痛.B超检查:肝脏体积增大,形态失常,两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壁较厚,最大为9.8×5.2cm.外形不规则,内有强光点及光斑,声影不明显.右腹部见一巨大液性暗区,壁厚,上至肝门,下达盆腔,大小约18.7×7.9cm,内有强光点,未见声影.腹水深1.7cm.提示;肝包虫并腹腔包虫.术中见:肝肿大,胆总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胆总管内有五个直径约1cm的结石,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例1】男,66岁。因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黏膜黄染、瘙痒1个月入我院。每日饮酒1斤已25年。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可见抓痕。腹部略膨隆,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HBsAg阴性,丙氨酸转氨酶9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1 U/L,碱性磷酸酶384 U/L,γ-谷氨酰转移酶81 U/L,血清总胆红素184μmol/L,直接胆红素89μmol/L。B超检查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右叶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腹腔积液;肝脏CT平扫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右叶胆管扩张及肝门部高密度影,提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炎、腹腔积…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肝外胆管囊样扩张症合并胆泥沉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女 ,14岁。因上腹反复疼痛、恶心呕吐 ,并出现黄疸 ,呈间歇样发作 ,近日加重。查体 :肝脾肿大 ,转氨酶及黄疸指数均增高。超声检查 :肝实质回声不均匀 ,光点增粗 ,肝右叶肋下 3.0 cm,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脾厚 4.3cm,肋下 3.0 cm ,于肝门部多切面扫查 ,见肝外胆管呈囊样扩张 ,迂曲状 ,其末端逐渐变窄 ,扩张的囊腔后壁多见片状稍强回声沉积 ,随体位移动变形 ,胆囊被挤压前移 ,囊内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 :1先天性肝外胆管囊样扩张症合并胆泥沉积。 2肝实质弥漫性损伤。 3肝内胆管轻度扩张。4脾大。后经 CT诊断、手术治疗与超声诊…  相似文献   

8.
男,57岁,农民。2005年6月首诊,主诉:右胁胀痛1年,加重3个月。慢性胰腺炎病史。2005年5月17日腹部CT提示:左肝内胆管内见一大小约为10mm×8mm高密发结节影,右肝内胆管内见2个大小约为12mm×10mm高密度结节影,肝内胆管扩张显影,呈树枝样改变。印象:肝内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5岁6个月.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发热、黄疸15天就诊.影像学检查:B超见胆囊大小约69mm×24mm,胆总管呈囊状扩张,内径约23mm,其内未见团块影,左右肝内胆管亦明显扩张,内径约10~11mm,其分支呈树枝样改变,内未见结石影.印象: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CT见肝稍大,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以右后叶胆管扩张最为明显,胆囊增大,至胆总管胰头段,扩张之胆管渐细,于腔内见一直径约7mm之软组织密度影,呈明显之"靶环征",胰腺不大,但胰管扩张.诊断:胆道蛔虫症,胆总管胰头段梗阻,其上方肝内外胆管扩张(图1~3).一周后复查B超:胆总管下端可见19mm×24mm略强回声团,呈"铜钱状",其后无声影.印象:胆道蛔虫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并胆管癌栓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接治的60例肝细胞癌并胆管癌栓患者行CT及MRI检查后的表现特点以及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前行CT和MRI增强扫描发现胆管癌栓,17例位于肝左叶、19例位于右叶、7例位于尾状叶、7例累及左右肝,通过CT检查则体现为胆管内稍低以及等密度软组织影,施行增强扫描后多数为早进早退的癌强化特征,部分患者为中等度强化或者轻度强化。通过MRI检测后,体现为肝内和肝外胆管内结节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I型为:8例左叶、7例右叶、4例尾状叶、4例左右肝叶,II型为9例左叶、7例右叶、5例尾状叶、4例左右肝叶;Ⅲ型为4例左叶、3例右叶、3例尾状叶、2例左右肝叶。结论:肝细胞肝癌并胆管癌栓CT及MRI的检测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可有助于术前的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