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急性白血病、肝病和肿瘤引起DIC并不少见。综合国内259例DIC的统计,感染占44.6%,急性白血病占13.8%,肝病占7.7%,恶性肿瘤占6.9%。急性白血病合并DIC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尤为常见。占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72.2%~81.9%。本院自1984年2月至1988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白血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DIC的抗凝治疗常采用肝素,但因常规剂量的肝素副作用大,可加重原有的出血,因此限制了临床应用。本文报道14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后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的效果和体会。16廉资用1.1一般资料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13~65岁,中位年龄35岁。所有病例均经血象、骨髓象及组织化学染色后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其中M36例,MZ3例,M;2例,M61例,L。1例,MDS急单变1例。1.2临床特点所有合并DIC的病例均表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大片瘀斑、瘀点及多脏器出血.其中异翩14例…  相似文献   

3.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15-34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产科接受治疗的DIC患者122例,61例患者采用普通肝素(对照组)治疗,6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一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80.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DD、PLT、FIB均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DD均值均降低,降低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FIB均值均升高,升高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后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的效果和体会。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1例中男 9例,女 12例,年龄 9~70岁,中位年龄39岁。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血象和骨髓象,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的病例均表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大片瘀斑、瘀点及多脏器出血,其中脑出血5例。1.2治疗方法DIC一经确定,立即给予小剂量肝素24 h持续静脉滴注,常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肝素钠针剂1.25万U静滴,8~15滴/min。出血症状消失,实…  相似文献   

6.
7.
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病因引起的一组严重出血综合征。因其发病急病势凶险,所以DIC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尤其是肝素和凝血因子的合理应用,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本院1995年8月至2004年8月使用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急性DIC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将62例产科D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静脉滴注治疗,动态观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发生率达85%,本病出血迅猛,病情凶险,是APL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血液病治疗水平的提高,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APL完全缓解率(CR)明显提高。但APL病人合并DIC...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单一疾病,是原发病在某种原因作用下使血液凝固性极度亢进,在全身产生多发性微血栓,而导致循环及其器官功能障碍,凝血物质大量耗损与纤溶功能增强产生出血的一组综合征。近十余年来对DIC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均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治疗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纤维蛋白微血栓广泛沉着于小血管中的一种病理过程或综合征,可发生于临床各科,其临床特点为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血栓栓塞及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肝素的应用在阻断DIC病理过程和恢复正常止凝血功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也有加重出血和诱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本院于1998~2002年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86例DIC患者,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86例DIC患者,年龄14~71岁,其中男89例,女97例。感染性疾病80例,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PL合并DIC住院患者18例,在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及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结果:18例APL合并DIC患者中有12例治愈,显效5例,1例死亡,有效率9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是经济、安全及有效的;而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在微循环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亦即在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由此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广泛出血、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溶血、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4.
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有两个基本机制:a.败血症造成内皮损伤和/或内毒素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顶端的Ⅻ因子,造成血管内凝血,释放缓激肽并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b.恶性肿瘤、胚胎或组织受损(如脑)期间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两院自1993年l月至1994年12月收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8例,并发DICll例,占29%。现分析如下:资料及方法11例均为住院初治病人,男4例,女7例。年龄17~68岁。化疗前发生DIC3例,化疗中并发DICS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类型:M39例,M;l例,M41例。经确诊DIC的患者,即用肝素抗凝治疗。首剂量一般50~100mg静脉滴注,睡前25mg皮下注射。临床症状好转及时减量,至出血停止,3F试验转阴性时停用肝素。用肝素治疗过程中,每日试管法监测凝血时间,使之维持在20~25min之间。对M。化疗时,必须预防DIC,在用化疗药物前静脉滴…  相似文献   

16.
应用肝素治疗传染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肝素疗法在多种传染病中的治疗作用,并结合微循环及血液 流变学理论阐述了重症传染病在缺血、缺氧、酸中毒休克时易并发DIC。针对上述 病理变化应用肝素疗法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肝素不仅可以治疗DIC,而且可以预防DIC。  相似文献   

17.
1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领域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已引起产科医师普遍重视。现将我院2001-10—2009—03期间发生的5例产科DIC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许多原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不同的病因使血管内凝血系统与外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微循环广泛血栓形成,导致有关器官组织出血坏死,同时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导致广泛性出血,故亦称消耗性凝血障碍。 DIC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多种病因使凝血及抗凝系统平衡失调,内、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即可导致广泛的血管内凝血。一、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见于各种严重感染(细菌、病毒、原虫感染),特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中西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类获得性的疾病,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本病在临床上可有出血、休克、器官损害、溶血等一系列的主要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血小板质与量的检查、血浆凝血因子的检查、抗凝系统检查、纤溶系统检查等)。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诊断困难、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