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高莉娟  赵霞 《河南中医》2014,(3):563-564
中医药治疗哮喘已突显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设想以TGF—β1为靶点,从基因-基因、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因子相互关系角度,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在哮喘动物模型中的调控机制,对临床治疗哮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自身抗体形成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多系统、多脏器损伤为特征。研究发现在SLE患者中,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T辅助细胞17 (T helper 17 cell,Th17)比例较高,而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含量降低,二者失衡是SLE的重要发病机制。常规药物治疗虽能短期获益,但高昂的治疗费用及严重的不良反应均限制其长期使用,迫使人们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中医药以副作用少、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等优点得到广泛认可,十分符合SLE新型治疗方式的需求。近年来,中医药通过恢复Th17/Treg平衡治疗SLE已开展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文中整理了中药单体、成分及复方干预SLE患者Th17/Treg平衡的研究。总结了中医药调节Th17/Treg平衡防治SLE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医药干预Th17/Treg平衡主要是从减少SLE血清中相关抗体、控制炎症反应、减轻脏器病理损伤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有助于为临床运用中医药辅助或替代治疗SLE提供...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认为多与肝、脾、肾三大脏器相关,以血脉不通为标,面部或体表色素沉着为主症;西医则认为与家族遗传、种族差异、紫外线照射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疗法多样,主要有预防紫外线辐射、局部增白剂、化学换肤等。此外,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采用中药内服、局部外用、针灸等。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主要以调控体内抗氧化、内分泌及黑色素代谢为主,虽能一定程度解释作用机制,但对中医药外用调控黄褐斑作用机制的探讨仍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提出及深入研究,NEI网络以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实现整体功能调控的作用得到广泛的验证与认可,本文在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及目前中医药的调控进展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可能通过调节体表NEI网络发挥局部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探讨,以期对黄褐斑的治疗及中药外用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5.
正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的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为主,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MG的重要发病机制。靶向干预异常细胞因子,对细胞因子网络失衡进行调控是治疗MG的一个方向[1-2]。MG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涉及多靶点,单一药物作用有限,中医药具有整体调节优势,可作用于免疫反应的多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抑制心肌重构、抗氧化应激、调控神经内分泌、调控细胞因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等8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阐述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中药治疗肝癌与ceRNA调控作用的关系。ceRNA的调控以miRNA为核心,在miRNA反应元件(miRNA response element, MRE)的作用下,mRNA、假基因转录本、lncRNA、circRNA等竞争性地与miRNA结合,构成ceRNA调控网络。ceRNA的调控模式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侵袭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ceRNA调控肝癌机制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其可提高靶向预测的准确性,有效筛选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ceRNA调控机制也是中药治疗肝癌的重要调控方式,中药有效成分干预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而基于ceRNA调控的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研究也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中医药从细胞因子治疗肺纤维化的现状。方法以"肺纤维化""细胞因子""中医中药""治疗"为关键字搜索查阅近十年CNKI收录的关于中医诊治肺纤维化、细胞因子与肺纤维化关系的相关文献报道,从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等方面总结出中医药从细胞因子治疗肺纤维化的方法及特色之处。结果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体内鼠类动物实验及体外单层细胞实验,方药大多采用含药血清及中药复方。结论运用中医药体内外实验等方法调控细胞因子治疗肺纤维化积累了很多特色的治疗经验且效果显著,为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规范化体系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及思路,其理论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CS)动物实验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制,明确中药单方及复方对C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近年来与中医药治疗CS的动物实验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动物模型的建立方面,动物选择目前以大鼠和兔为主;炎性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和CS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管微循环的改变、颈部肌肉酶活性的降低可导致CS的发病;中药单方、复方均可抑制炎性介质的增多、改善血管微循环,起到防治CS的作用。结论:CS动物实验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为中医药治疗CS提供了客观依据,但需要进一步在基因、蛋白方面进行深研。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多靶点抑瘤抗转移的作用机制,特别在调节免疫系统、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蛋白降解酶活性、抑制血管生长因子)、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基因、调控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功能失调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凸显优势,具有多靶点效应和整体调理的作用,是前列腺癌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但基本上是在动物身上体现,临床试验较少,未能很好地反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作用机制。未来期待中医药抗肿瘤要注重整体效应,不仅单从某一个指标来解释,更要着眼于各指标或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整体调节作用阐述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使用中药复方如何体现辨证,也许可通过证型与所研究基因、干细胞的相关性间接地反映辨证,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文献荟萃分析、用药规律研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单体、中药复方、针刺等;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手术治疗联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效果较好,现已发现诸多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针刺手法,在调控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及凋亡损伤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针对神经毒性、铁死亡、神经免疫等过程的研究在防治脑出血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脑出血不同证候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诊疗机制及循证医学研究尚不够明确,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中医药治疗脑出血量效关系及药理毒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中存在偏倚因素等问题,均制约了中医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今后,研究应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规范辨证标准,针对不同证型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从机制上阐明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参与其关键病理生理进程,从临床中促进中医药的合理广泛使用,与西医干预策略紧密结合,协同治疗脑出血。  相似文献   

12.
银屑病作为一种患病率逐渐攀升的炎症性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银屑病可受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病因刺激而发病,以细胞因子驱动的表皮增生、异常分化、炎症和新血管生成为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和皮肤细胞的相互作用,但有些发病机制仍是研究的盲点,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探寻有效治疗靶点成为研究银屑病的重要目标。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病理机制中承担重要细胞转导作用,是调控银屑病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关键转导因子,是研究银屑病的热点领域。而中医药调控银屑病以其治疗通路广、作用靶点全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地位,且随着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银屑病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银屑病已收获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瘙痒症状、减少皮损面积、改善焦虑情绪、预防并发症等,证明银屑病在中医研究领域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尽管中医药在银屑病防治方面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颇丰,但中医药对调控银屑病相关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综述暂未见刊载。因此,该综述通过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中医药调控银屑病相关的6条主要信号通路,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 PI-IBS 概念的提出及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 IBS 病理机制的探析已逐渐由功能性转向器质性。探究中医药调控 PI-IBS 细胞因子失衡的作用机制,是为了在探寻 IBS 有效治疗药物的征途中开发和评估新的治疗措施,为更好的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亦可为中医药治疗本病从宏观定性向微观定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陈荣荣  郭浩  徐砚通  贺爽  朱彦 《中草药》2013,44(23):3413-3421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和抑制血管新生已分别成为治疗缺血性血管损伤疾病和抗肿瘤的新策略。中医药在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发现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些中药复方是通过影响血管新生来发挥药效的,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正/反双向调节。总结归纳近年来中药对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相关中药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近10年中医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研究的系统回顾,总结了国内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组分等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医药调控血管平滑肌增殖及其机制,阐明了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增殖治疗心血管病尤其是高血压病的机制。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未明。其特点为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细胞凋亡异常、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大量的针对DNA和核小体的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的网络调控失衡、性激素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失调等在SLE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仍未找到根治SLE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对复杂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但因复方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使其现代化进程缓慢。随着网络药理学的兴起,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辩证论治原则一致,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本文将对中药复方研究现状、网络药理学概况进行概述,主要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新药研发、新适应症、中药配伍规律等方面介绍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疗优势,中医药治疗已成为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的组方,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中药复方治疗胃癌机制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宁胃癌细胞凋亡和分化,抑制胃癌细胞转移,调控多种癌基因表达等多种方式产生抗癌作用。文章就目前中药复方治疗胃癌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有抑郁症的发生,祖国医学对情志致病已有论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免疫细胞、雌激素水平等在抑郁和SLE中皆起到重要作用,说明二者具有相关性。故进一步研究抑郁在SLE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及机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OP)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世界人口结构的加速变化,对OP的有效防治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焦点和临床研究的热点。OP可受遗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病,由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与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的偶联平衡被打破致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是目前公认的OP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现代医学对OP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免疫学水平,研究发现相关细胞因子在OP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节破骨细胞对骨骼的吸收和成骨细胞对骨骼的形成,是调控OP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导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通过刺激破骨形成和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在骨破坏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骨保护素等细胞因子可通过增强成骨细胞的分化功能、促进骨形成。目前临床多使用降钙素、雌激素及双磷酸盐等西药进行治疗OP,但长期服用患者的依从性差,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药治疗OP以其整体调节、价廉及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作用,并且随着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多种细胞因子表达,进而调节骨稳态,发挥治疗OP的作用。该文阐述相关细胞因子在OP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调控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成果,以期为OP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