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压力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两种脱机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SIMVPS)两种机械通气方式的脱机效果。方法:对照观察两种通气方式患者在脱机时间、PS、潮气量(VT)、呼吸频率(f)、气道闭合压(P0.1)以及脱机步骤方面的差异。结果:PSV脱机成功25例,SIMVPS脱机成功13例。两种脱机方式的脱机时间、PS水平、VT、f和P0.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PSV脱机:短期带机(<7日)的PS应≤0.69kPa(1kPa=10.20cmH2O);长期带机(>7日)的PS应达0.49~0.59kPa,并应动态观察P0.1通气、氧合变化可成功实现脱机。SIMVPS脱机:短期带机(<7日)的PS应置于0.59~0.69kPa,SIMV的f可逐渐减至6次/min;长期带机(>7日)SIMV的f减至4次/min,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同时调整PS达0.49kPa,结合常规参数变化及P0.1的变化可完成脱机过程。结论:SIMVPS脱机优于PSV脱机,尤其对不能耐受PSV脱机患者采用SIMVPS方式可成功实现脱机。SIMVPS是一种较佳的脱机方式。 相似文献
2.
BiPAP模式在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iPAP模式在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和VC-SIMV组,同步动态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剂用量等指标,比较BiPAP模式和VC-SIMV模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BiPAP组ICU病死率(26.09%)低于VC-SIMV组(50.00%,P<0.05);两种模式在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效果(P>0.05);BiPAP模式在改善呼吸力学指标方面优于VC-SIMV模式(P<0.05);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BiPAP模式优于VC-SIMV模式(P<0.05);BiPAP组和VC-SIMV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63.79±22.85)h和(356.23±32.6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机械通气期BiPAP组和VC-SIMV组的镇静剂用量分别为(95.26±17.28)mL 和(306.13±61.75)mL,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BiPAP模式优于VC-SIMV模式,BiPAP模式可作为老年重症全麻术后患者首选的机械通气方法 . 相似文献
3.
4.
肌松剂治疗机械通气中的支气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中的支气管痉挛是呼吸重症监护室(IUCU)常见的一种病理情况,严重的支气管痉挛能导致机械通气逆气峰压值剧增,甚至可产生气压伤及血流动力学衰竭[1],但呼吸衰竭患者往往对镇静剂及解痉平喘药效果不好,临床处理较棘手,我们曾对XICU的机械通气中的支气管痉挛用肌松剂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RICU中COPD患者16例,因11型呼吸衰竭上机械通气治疗,年龄52-67岁,平均62岁。均在气管插管后立即出现支气管痉挛,全部用地塞米松5mg、安定10mg人壶,氨茶碱0.5g静点,其中8例为治疗组,加用非去… 相似文献
5.
王林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4):45-46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78例,根据通气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减低插管上机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本院于1998年7月~2002年3月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32例 ,其中8例重症破伤风患儿经过机械通气合并肌松剂潘库溴胺 (Pancuroniumbromide)治疗 ,7例抢救成功 ,1例死于肺部感染。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 ,男5例 ,女3例 ,足月顺产。全部家中旧法接生 ,发病年龄 :4d1例 ,5d3例 ,6d3例 ,7d1例。1.2临床表现8例患儿均有拒奶、牙关紧闭、苦笑面容、抽搐 ,入院后均出现全身强直痉挛、自主呼吸消失 ,全身发绀 ,心跳减慢 ,SaO2 下降。1.3诊断标准[1]:有消毒不严接生史 ,出生4~8d发病 ,牙关紧闭 ,苦笑面容 ,刺激患儿后诱发痉挛发作。1.… 相似文献
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105例NRDS患儿,予以无创辅助通气联合PS,随机将患儿分为三组:鼻塞式双水平正压通气(nDuoPAP)组38例,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组34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33例,主要观察三组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h、6h、24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P/F比值(P/F=PaO_2/FiO_2),无创辅助通气失败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以及PS应用例数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nDuoPAP、nSIMV组无创辅助通气后1h、6h、24h PaCO_2、PaO_2、P/F比值分别与nCPAP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nSIMV组PS应用例数与nCPAP组比较,明显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H值、无创辅助通气失败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uoPAP、nSIMV用于NRDS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与nCPAP相比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CO_2潴留,同时减少外源性PS的使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肺癌术后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肺癌术后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38例肺癌术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其术后采用机械通气方式不同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组(序贯组,19例)与单一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非序贯组,19例)2组。序贯组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非序贯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2组的机械通气的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入住ICU的时间,并比较序贯组改用无创通气前后的指标。结果序贯组机械通气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比非序贯组明显减少,分别为(12±5)d比(24±11)d、(12±5)d、(27±13)d。2组的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贯组拔除气管内导管,改用无创机械通气3h后,通气指标、呼吸功能、循环功能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肺癌术后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度Ⅱ型呼吸衰竭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OPD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l例与对照组20例。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治疗组拔除气管内导管,应用BiPAP通气方式行无创通气,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逐步撤机。主要观测指标为: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两组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拔管时与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2h相比,心率、呼吸、动脉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9±3.0)d与(13.1±4.3)dt=5.38,P〈0.01];VAP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1/21)与40%(8/20)],X^2=5.51,P=0.02],撤机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95%(20/21)与65%(13/20),X^2=4.19,P=0.04]。但两组机械通气总时间、院内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当COPD上机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应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方式撤机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对健康和急性肺损伤(ALI)犬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健康和ALI犬,分别用IPPV和APRV模式通气,观察通气期间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呼吸生理的变化。结果对健康犬,采用相似的峰压进行通气,APRV的平均气道压高于IPPV,除平均肺动脉压外,对血气和血流动力学影响,两者差别不显著。对ALI犬,采用相似的平均气道压通气,IPPV的峰压显著高于APRV,而血流动力学、血气变化相似,APRV时PaO2/FiO2比值显著优于IPPV时。结论APRV与IPPV相比,能以较小的峰压达到相似的通气效果且氧合功能优于IPPV,更适用于ALI者 相似文献
11.
BIPAP-SIMV-PSV与SIMV-PS-CPAP脱机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BIPAP-SIMV-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持续气道正压9SIMV-PS-CPAP)两种脱机方式效果。方法:49例呼吸衰竭患者按脱机方式不同分为:BIPAP-SIMV-PSV脱机成功组与失败组,SIMV-PS-CP;AP脱机成功组与失败组。各组对应参数进行F检验,q检验。结果:采用BIPAP-SIMV-PSV方式脱机与S 相似文献
12.
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机械辅助呼吸模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的差异。方法观察34例患者在PsV与SIMV时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变化。结果在两种通气模式下,患者血压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pH值、PaO2、呼吸频率、心率、主观舒适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aCO2有显著性差异(P〈0.05)。PSV模式优于SIMV模式。结论PSV模式较SIMV模式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BIPAP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拔管后短期呼吸支持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和分析BIPAP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拔管后短期呼吸支持的可行性。方法:60例成年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20),全麻气管导管拔除后分别予以BIPAP(B组)、CPAP+PSV(C组)、SIMV+CPAP(S组)面罩无创机械通气,记录并比较3组予以面罩无创通气后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血气参数、呼吸参数、并发症发生率及耐受性。结果:(1)3组无创通气后15min血压、心率较基础值明显增加(P<0.01),S组比B组、C组增加更为明显(P<0.01),B组、C组在30min以后血流动力学逐渐恢复至基础值,而S组在60分钟时才恢复至无创通气前水平;(2)分钟通气量相同时,B组、C组气道最高压力及平均压低于S组(P<0.05)、且随无创通气逐渐降低,而S组变化不明显,B组自主呼吸恢复比S组明显(P<0.05);(3)3组无创通气后PaO2均显著增加(P<0.01),PaCO2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但S组有升高(P<0.05);(4)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减压气体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5)B组、C组比S组耐受性更好(P<0.01)。结论:BIPAP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影响小、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耐受性良好、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应用于全身麻醉后短期呼吸支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P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SIMV+ PS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感染治疗、原发病治疗、营养治疗等常规疗法;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行SIMV ,观察组(50例)行SIMV+ PS。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吸气峰压(PIP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值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脱机时间分别为(13±9)d、(15±10)d、(60±5)h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11)d、(22±8)d、(73±8)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P<0.05)。结论 SIMV+ PS通气模式可加速脱机,减少COPD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有利于患者疾病愈合。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呼吸衰竭同步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 (SIMV )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 2例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 ,SIMV组 2 4例 ,间歇性指令通气 (IMV)组 18例 ,观察两组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参数变化 ,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镇静剂的使用次数。结果 上机 2 h后吸气峰压 (PIP)、呼气潮气量 (VTexp)、呼吸系统顺应性 (Crs)、气道阻力 (Raw) ,12 h后吸氧浓度 (Fi O2 ) SIMV组均明显优于 IMV组 ,2 4 h氧合指数(OI) SIMV组明显少于 IMV组 ;镇静剂的使用次数 SIMV组少于 IMV组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P<0 .0 1) ;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使用 SIMV模式较 IMV能更快降低 Fi O2 、PIP、OI,较快改善肺功能 ,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17.
双水平压力调节通气与反比通气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犬心肺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比较双水平压力调节 (BIPAP)通气和反比通气 (IRV)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两种通气模式 0、0 .5和 1.0 k Pa呼气末压 (EEP)时 ,分别测定健康犬及油酸诱发急性肺损伤犬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各参数。结果 :无论有无急性肺损伤 ,BIPAP通气时平均气道压 (m Paw )均明显低于 IRV时(P均 <0 .0 5 )。给健康犬用 IRV通气时 ,上述 3种 EEP水平的 m Paw分别为 (0 .437± 0 .10 3) k Pa、(0 .811±0 .0 93) k Pa和 (1.36 0± 0 .119) k Pa;用 BIPAP通气时则分别降为 (0 .2 2 5± 0 .0 71) k Pa、(0 .6 11± 0 .10 5 ) k Pa和(1.10 7± 0 .0 89) k Pa。油酸诱发急性肺损伤后 ,m Paw分别由 IRV时 (0 .72 5± 0 .2 2 2 ) k Pa、(1.186± 0 .2 98) k Pa和 (1.6 0 0± 0 .10 0 ) k Pa降至 BIPAP时 (0 .35 0± 0 .12 9) k Pa、(0 .6 2 5± 0 .15 0 ) k Pa和 (1.12 5± 0 .0 96 ) k Pa;但两种通气模式中气道峰压、心排血量并无明显差异。另外 ,急性肺损伤时 ,BIPAP通气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分别为 (9.10± 1.79) k Pa、(11.43± 1.80 ) k Pa和 (13.40± 3.2 0 ) k Pa,较 IRV时 Pa O2 (7.87± 2 .33) k Pa、(9.0 7±3.0 5 ) k Pa和 (9.71± 1.85 ) k Pa增高 (EEP 1.0 k Pa时 ,P <0 .0 5 )。结论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优劣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收治的RDS早产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组(44例)和同步鼻塞间歇正压(SNIPPV)通气组(4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前,通气后1、24、72h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OI)结果、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SNIPPV组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24、72h各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均低于nCPAP组(P0.05),PaO2、pH、OI均亦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h时大于nCPAP组(P0.05);SNIPPV组在拔管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和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0.05),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也较短(P0.05);但两组在正压通气相关并发症如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新生儿坏死性肠炎(NEC)以及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通气模式相比,SNIPPV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作用、减少CO2潴留和降低拔管失败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更好地应用于早产儿RDS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光(PSV),呼气末正压(PEEP)在抢救重度急性左心衰的可行性。方法:3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抢救的基础上联合应用SIMV PSV PEEP模式通气,对通气1 h、2 h及24 h后的病情与通气前相对比,统计分析心率、氧合指数、血气变化、胸片改变、双肺湿啰音、神志等指标。结果:经呼吸机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全部病例抢救成功。血气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若病情仍进行性恶化,则需及时行呼吸机治疗,尤其是行呼气末正压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