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乐死及安乐死立法在国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过去的50年中,国外对于安乐死问题一直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争议更为激烈,要求合法实施安乐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一些资料研究表明,除了少数国家外,安乐死在许多国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一、国外民间团体和民众对安乐死立法的呼吁在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各民族都十分重视人们的生命质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生法,也有自己的“优死法”。据资料记载,最早选择“优死”的民族当属古代的斯巴达人。古代斯巴达人为了自己本民族的强盛,…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的问题不仅与医学、伦理学有关,还与人们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观与死亡观,是人们运用一定的世界观认识生命与死亡所产生的对生命与死亡的根本看法,它从根本方向上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决定着人们对待安乐死的态度或看法。安乐死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必须随着人们对新的生命观与死亡观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的现实呼唤及其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命伦理学中,安乐死一直是个争论较激烈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人的死亡问题,不仅要用医学的眼光去看待,而且还要从道德的角度去审视.今天,安乐死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英国哲学家人道主义倡导者培根曾主张用实验方法来控制人的生命过程 ,达到延长生命和无痛苦的目的[1] 。进入本世纪 ,人类对于生与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生活的提高 ,人们不仅强调生命的神圣 ,同时也提出了生命的“质量论”和“价值论” ,除了关注优生外 ,人们开始关注“优死”—安乐死。围绕安乐死这一焦点 ,许多国家的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一直在争论。1 安乐死的性质安乐死是 7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学界、哲学界和伦理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 ,是一种无痛苦、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痛苦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拟于1996年暑期举行随着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安乐死与临终关怀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推进安乐死与临终关怀问题的理论学术探讨和实践讨论,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拟于1996年7月在泰安市举办“安乐死与临...  相似文献   

6.
伴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生命临终质量也被广泛的重视。安乐死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利保障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在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安乐死的实施必须慎重对待。本文通过探讨安乐死对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临终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安乐死应对实施对象、实施主体、实施条件和实施程序等方面进行限定,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的法学争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重视生命反对自杀。反对安乐死的一条理由是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不可剥夺的。无论本人还是他人都没有对自己生命的死的处分权。反对派认为自杀是对人性的贬低,安乐死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从自由、个人独立、权利、尊严等现代人权意识出发,产生了个人的生死是个人权利的认识。这是为安乐死辩护的“权利论”。  相似文献   

8.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目前医疗水平难以治愈的垂危病人,是让其痛苦地死还是安乐死,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争论了几十年。目前,医疗界在没有对安乐死立法的情况下,仍然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延长这些病人痛苦的生命。然而,无论是采取各种医疗措施,加强心身护理或是加强临终护理,最终是徒劳和无谓的消耗而已。笔者认为:当人们对于生命科学的无知与无奈,当一个人不能有尊严地生存的时候,应当给予有尊严地死的自由,因此,从理论上说应当允许安乐死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从新的角度对生命末期医学中的死亡标准,脑死亡、安乐死、临终关怀等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评价。对待和处理生命末期医学的这类伦理难题,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是70年代以来流行的一种国际现象。对于安乐死,人们的评价不一。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争论之激烈,实属罕见。在提倡安乐死的人当中,比较著名的有荷兰首相吕贝尔斯和我国的邓颖超。反对者主要是欧美各国的天主教会。由于安乐死涉及到医学、法律、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本身是一相当复杂的现象。本文拟从哲学角度  相似文献   

11.
死亡与安乐死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芳 《医学与社会》2006,19(10):21-22,32
死亡是生命之必然,不可超越。恪守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挽留着医学无法逆转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的选择,而是临终者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亡方式的选择。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有尊严的死亡,才是符合人伦道德的。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的争议包括主动安乐死和生命自主性的关系,以及被动安乐死的理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究宪法生命权的涵义。生命权的本质是自由权,也就是个人自主安排自己生死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授权医生协助其安乐死。对于非自愿的安乐死患者,仍然应该根据生命权的逻辑加以安排,将选择交给患者的家属。宪法学对安乐死问题的回答,解决的是国家的立场,并不排斥公民基于个人的良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调查发现,该区1993年死亡病例中主动安乐死发生概率为1.0%(0~2.1%),病人其他生命本期医学决策为:不治疗11.6%,减痛治疗9.9%,“情感”治疗182%,积极抢救573%;21%病人临终前有求死欲望,其中56.7%有过自杀行为,近一半的人自杀成功;摆脱疾病所致难以忍受的痛苦是其求死的主要目的。本研究揭示,在安乐死尚未合法化的我国大城市中,安乐死正以1.0%左右的发生概率在悄然进行着。  相似文献   

14.
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产生就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不仅指导着人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而目也指导人的科学研究,指导着人们对人的机体、健康、生命的认识和研究,支持和促进着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安乐死一说,大家并不陌生。将安乐死运用到医疗实践却很难,常遭到人们的非议,甚至坚持反对。这块领地基本还是空白。但早在西方,三十年代的英国就对安乐死明文规定,嗣后,在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地也相继设立各种法案,使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现代法律对之未作认可,在司法实践中安乐死是要以帮助自杀或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安乐死势在必行。鉴于此,我国应该尽早地通过立法和设立相应的机构允许实行安乐死。 传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单因模式,当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论理医学模式”的四因模式,医学模式的逐步转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历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哲学、医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本文对我国安乐死提出及发展历程做了简要阐述,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实施安乐死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1)来自传统道德方面的阻力;(2)与社会主义医德相悖;(3)与医疗保障水平不相适应;(4)实施安乐死的社会道德水平不具备;(5)限制医学科学发展和进步。故应慎言安乐死。  相似文献   

17.
1998新春佳节前夕,媒体披露了一则百岁老人安乐死的消息。福州111岁的陈椿老人自服安眠药,安静地辞世。在其遗书中有这样的话:“家人对我很好,但近日来感到身体不适,想安静地去死。”据说,3年前,老人就曾服过大量安眠药,因抢救及时挽回生命,当时面对人们的责备,老人却反驳说:你们这是世俗偏见。人老了,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又连累别人,“安乐死”是最好的解脱。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个老人谦洒豁达的生命理念。进入ZO世纪,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安乐死被炒得沸沸扬扬,医学界、哲学界、社会学界、司法界,还有民间的自发组织,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安乐死已成为被世界关注的一大问题.对于安乐死的可行性以及其对医学、对社会、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影响,有持肯定态度,也有持否定态度.本文拟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四个方面来讨论安乐死的可行性.1安乐死遵循了生命伦理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施晓亚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医学伦理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它们都是针对医治无效的患者而提出来的新观念和新概念。本文将对二者的异同做一点初步的探讨,以期使二者的概念较为清晰。1.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之概念及其来源医学发展到现代,越是尖端、越...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是世界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还不能实行安乐死。安宁死是尊严死,通过安宁护理可达到提高临终生命质量的目的。社区医护人员应了解安乐死与安宁死的概念和区别,尽早予以临终关怀的安宁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