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维为主,有些病例可见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多数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不同病例中细胞和纤维的比例不同,作者对本病的分类及其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结节性筋膜炎的鉴别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类型,加深对皮肤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对1984-2000年间诊断的皮肤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按WHO新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结杲:共诊断皮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占结外淋巴瘤的6%。组织学类型中,蕈样肉芽肿3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皮肤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复杂多样,需与皮肤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与非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鉴别。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相结合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必要,对于难以鉴别的病例,需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骨髓活组织检查病理观察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B65—01型骨髓活检针于髂后上棘取骨髓后制成切片,作HE、HGF、Gomori网硬蛋白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三系及间质病理改变。结果:骨髓增生活跃或异常活跃91例(85.8%)。三系异常改变:红系99例(93.4%),粒系58例(54.7%),巨核系73例(68.9%),间质73例(68.9%)。骨髓网硬蛋白异常68例,其中增生明显或旺盛17例。结论:骨髓活检是MDS诊断及分型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马宏民  何威  尚进  杨进清  何云志  吴军  林自华 《重庆医学》2008,37(11):1181-118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转导途径中Smad7在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R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纤维瘤与正常皮肤的真皮组织中Smad7的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纤维瘤与正常皮肤中Smad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20例皮肤纤维瘤标本和20例健康人对照皮肤的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皮肤纤维瘤的真皮纤维增生组织中Smad7 mRNA表达水平并无明显差异;而皮肤纤维瘤的增生表皮中Smad7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却呈上调趋势。结论皮肤纤维瘤的真皮增生纤维组织中Smad7弱表达可促进TGF-β信号转导,有助于其纤维增殖状态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皮肤纤维瘤被覆上方的表皮改变已很明确,皮肤纤维瘤被覆上皮出现皮脂腺分化少见。本文报道了2例皮肤纤维瘤被覆上皮伴皮脂腺增生的病例,讨论了皮肤纤维瘤的间质诱导上皮组织及附属器的可能机制。皮肤纤维瘤伴皮脂腺增生@Davis T.T. @Calilao G. @Fretzin D.$1740 W. Taylor  相似文献   

6.
谢玲  崔红晶 《实用医技》2007,14(36):5078-5079
皮肤是最大的器官,被覆于人体或动物的全身表面,它由上皮性的表皮及其下结缔组织性真皮组成。表皮和真皮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有许多附属器(毛发、皮脂腺和汗腺),因为皮肤组织的组织结构复杂、硬度不一、韧性较大等特点,在切片中常会出现有皱褶、易脱片等现象。皮肤较为坚硬不易切片,在制作切片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我们长期做皮肤切片的经验,谈谈我们在制作皮肤切片方面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B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B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大鼠皮肤较薄,透明层缺乏,皮脂腺发育良好。6月龄时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毛囊增粗,生长旺盛,毛囊深入皮下脂肪层。24月龄时,大鼠皮脂腺及汗腺萎缩,表皮变薄,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变细。结论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及腺瘤样增生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本院10年间20例宫内膜活检用常规石蜡切片法、HE染色法在光镜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年前后诊断标准差异大,及时更正及进一步掌握诊断要点。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是较重的癌前病变,增生愈重癌变的可能性愈大,而非典型增生可由腺癌样增生发展而来,正确认识二者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对患者及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皮肤纤维瘤的临床、皮肤镜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9例皮肤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31±11.9)岁。临床表现特点为暗红色或褐色结节或丘疹,一般无压痛,四肢多见。皮肤镜检查:肿物中央有类似瘢痕的白色斑疹或似瘢痕样结构,周围可见棕色的色素网,肿物周围边界清楚。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皮指状延长,肿瘤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中部,多数纤维瘤的肿瘤区与表皮之间有一薄层结缔组织间隔并基底层色素增多,肿瘤细胞呈细长梭形,交织状排列。结论 皮肤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各阶段有所不同,病理检查可确诊,皮肤镜可辅助临床诊断,并对手术切除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例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包括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和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各型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发病年龄分别是28岁和62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皮肤样丘疹,随访生存率为100%;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7岁、54岁、70岁,临床特点为结节肿块伴有溃疡形成,随访生存率81.0%。结论: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疾病及分型的病理表现、临床治疗、预后均不同,在临床确诊时需做好鉴别诊断,明确疾病分型,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立宏  管春鸾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172-3174
目的:探讨下肢经久不愈性溃疡临床发病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确切治疗方案。方法:46例门诊活检标本,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结果:46例临床下肢皮肤慢性溃疡中,恶性肿瘤及不典型增生并恶性变病例占发病的60%。结论:浅表性皮肤慢性溃疡性改变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经久不愈性溃疡经活检证实恶性肿瘤发病占很高比例,门诊早期取活检对于明确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芬 《西部医学》2016,28(11):1540-1544+1548
目的 探讨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病理诊断质量,规范临床治疗。方法 复习16例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常见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基本构成、大体皮损及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探讨病理诊断和诊断要点。结果1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男女比2.2∶1,中位年龄52.5岁。病程2月~16年不等,临床皮损形态多样且无特异性。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的皮肤淋巴细胞浸润3例,淋巴瘤13例包括蕈样霉菌病4例、淋巴瘤样丘疹病3例、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10例行EBER1/2原位杂交检测,仅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阳性。9例行TCRγ基因或IgH/IgK受体基因重排分析,蕈样霉菌病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检出克隆性重排。结论 本组皮肤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T细胞淋巴瘤居多,以蕈样霉菌病最为常见;与EB病毒关系不密切;诊断与鉴别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8例LGESS的临床病史、辅助检查、肿瘤的大体观察、HE切片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检查,对LGESS进行分析.结果8例LGESS,5例表现为停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2例月经量增多,1例表现盆腔巨大包块.肿瘤直径3-20cm,黄白色,浸润生长.镜下肿瘤由弥漫增生的内膜间质样细胞组成伴有多量螺旋小动脉样小血管增生,可出现性索样分化及良性形态腺体.免疫组化多量CD10(+)可伴有actin(+).结论 LGESS临床特点与子宫肌瘤表现相似,大体及显微镜下观察比较有特征性改变,免疫组化有辅助诊断作用,鉴别诊断需依赖组织学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魏珊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55-2055,206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图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FI)对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规律。方法用ALOKa-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7.5~10MHZ。对13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进行形态、边界、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后方衰减及侧方声影分析,并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结果超声诊断:良性肿块有102例占75%(102/136)(包括囊性增生、增生结节、乳腺炎及纤维瘤),诊断符合率为96.1%(98/102),其中2例较小的乳腺导管癌误诊为乳腺增生结节,2例粘液性癌误诊为囊性增生。恶性肿块有34例占25%(34/136),诊断符合率为94.1%(32/34),其中2例炎性包块误诊为乳腺癌。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皮肤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工作者常常遇到的比较难以确定的诊断问题。该文将皮肤肿瘤及瘤样病变按照病变的形态和发生的部位进行归类,分门别类地归纳性地阐述了疣状赘生物、表皮性肿瘤及瘤样病变、表皮内其他细胞肿瘤、毛单位肿瘤及瘤样病变、汗腺肿瘤及瘤样病变、间叶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淋巴细胞肿瘤以及转移至皮肤的转移性肿瘤的镜下特点及病理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78例尖锐湿疣,(含20例假性湿疣)的组织形态学进行光镜观察,其特点:①上皮呈乳头瘤样增生;②表皮角化不全;③棘层知胞增生肥厚;④基底知胞增生并见拔不规则深染;⑤表皮内有呈灶状或片块状的诊断性挖空细胞;⑥真皮内血管增生或扩张,并有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浸润。同时对诊断性挖空细胞和空泡样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别作了描述,以及对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疵提出了鉴别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枝柽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创伤皮肤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全层皮肤切除伤口模型,对小鼠进行不同浓度的多枝柽柳提取物灌胃,通过小鼠伤口愈合的情况、大体观察及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多枝柽柳对小鼠皮肤伤口愈合影响。[结果]多枝柽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皮肤创伤小鼠进行灌胃给药,创伤11d后测定未愈合伤口面积,高剂量组(17.68mm^2),中剂量组(17.90mm^2),低剂量组(20.18mm^2)和对照组(31.48mm^2)比较,均有显著差异。HE染色切片结果发现,实验组伤口完全愈合,上皮完整,有正常角质层形成,血管少,表皮下大量胶原形成,基本与表皮平行生长。[结论]多枝柽柳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皮肤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立宏  管春鸾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607-2608
目的:探讨下肢经久不愈性溃疡临床发病机制,通过活检确定诊断,揭示了其是很多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共同的临床表现,降低误诊率,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确切治疗方案。方法:46例门诊活检标本,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结果:46例临床下肢皮肤慢性溃疡中,恶性肿瘤及不典型增生并恶性变病例占发病的60%。结论:浅表性皮肤慢性溃疡性改变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经久不愈性溃疡经活检证实恶性肿瘤发病占很高比例,门诊早期取活检对于明确诊断,早期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转导途径中Ⅰ型及Ⅱ型TGF-β受体(TGF-βRⅠ,TGF-βRⅡ)在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R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纤维瘤与正常皮肤的真皮组织中TGF-βRⅠ和TGF-βRⅡ的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纤维瘤与正常皮肤中TGF-βRⅠ和TGF-βR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20例皮肤纤维瘤标本和20例正常人对照皮肤的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皮肤相比,皮肤纤维瘤的真皮纤维增生组织中TGF-βRⅠ和TGF-βR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强;而皮肤纤维瘤的增生表皮中TGF-βRⅠ和TGF-βRⅡ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呈下调趋势。结论皮肤纤维瘤的真皮增生纤维组织中TGF-βRⅠ和TGF-βRⅡ表达上调可促进TGF-β信号转导,有助于其纤维增殖状态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