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三阳结谓之隔”语出《素问·阴阳别论篇》。后人对其多有发挥,更有不少名家认为所指即系噎膈。如金·张子和云:“三阳者,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谓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1〕明·张景岳亦在《景岳...  相似文献   

3.
4.
<内经>的标点、注释、今译本等各种本子很多.而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以下简称<译释>),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标点注译本.  相似文献   

5.
6.
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附有《内经》十三方,其中“左角发酒方”我们认为此方非药方,实为针灸方也。其中关键是对“燔治”的理解。“燔治”历代医家认为是燔烧左角发,并用酒送服。我们认为此说非是,因为头发烧末即为血余炭,而血余炭这味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中看,主要有利水散瘀,补阴利尿作用,并无醒苏作用,不用来急救。《神农本草经》无记载,最早记载于《别录》“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末吹鼻内立已”。《药性论》云“消瘀血,关格不通,利水道”,《本草纲目》“治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回归经典、溯本求源之路,归纳总结出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分别在《内经》《难经》中检索“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三阳三阴”,然后将检索结果所在语句按篇章整理,再结合篇章主旨及上下文总结出三阴三阳在该语句中的指代和含义,最后将相同含义的三阴三阳所在语句分篇汇总,进行归纳总结及讨论推测。结果 总结出三阴三阳的3个所指:①太阳、阳明、少阳和(或)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②单指太阳或太阴;③指三个属阴的脉象和三个属阳的脉象。归纳出三阴三阳的的4类含义:①脉象,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和浮、沉、长、短、滑、涩六脉(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以及去、至、静、动、迟、数六脉(去静迟为阴,至动数为阳);②经脉,包括六经脉和十二经脉两种;③五运六气之六气;④开阖枢——阴阳离合的三种状态。结论 三阴三阳在《内经》《难经》中有多种指代和含义,对当前概念完善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三阴三阳更真切的本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贾延利 《江苏中医药》2004,25(11):62-63
教材《内经选读》中个别词语的训释不当,就此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9.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历代医家对此仁智互见,注释不一,尤对“阴”、“阳”二字的理解每多不合本旨。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 历代医家的代表性注释有三。 其一,“阴”为尺脉,“阳”为寸脉。王冰注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未必是它的定名之作,但该篇直书“名曰太阳”等,为《内经》其它文章所无,却与定名有关。故它虽以阴阳离合立论,伸明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道,实际上说明六经的定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早于《内经》。若将《阴阳离合论》与帛书经脉部分两相对照,有三处相同。一、帛书《足臂十一灸经》诸脉起于四肢,作向心性循行;《阴阳离合论》所述诸脉“根起”于肢端,依马莳所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则也作向心性循行。二、帛书《阴阳十一灸经》有肩脉  相似文献   

11.
《内经》首次提出结与结证之概念,尽管内容较为分散,但仍可见其理论架构之端倪。笔者主要从生理之结与病理之结分而论之。由结导致的临床病证称为结证。其临床表现与病因、病位、病程等因素有关,结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与结证相关的病症有痹证、肿瘤、中风、胸痹心痛、消渴、便血、癃闭、水肿等。治疗采用解结与散结相结合,注重多方法多途径多靶点结合,长期综合治疗。对其整理研究,期盼对上述慢性疾病的防治,且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治疗疾病的原则性论述,由于言语古奥,晦涩难明,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结者散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意为"血气痰浊郁结的疾病,就用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1]。  相似文献   

13.
冯文林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5):476-477
我们在使用六版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时,发现书中有些内容不妥,就此商榷如下. 上篇<内经>概论中第二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之第二节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在讲述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映时,提到"利用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二十四气统一的排列方案,可以确切地解释<内经>中的有关原文."但是仔细对照所举例的原文和图表,发现了两处不妥.  相似文献   

14.
<正> “二阳结,谓之消”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对于它的涵义,后世医家有着不同的注解,现就我个人学习体会结合临床实践浅析如下: 何谓二阳? 《内经》中将人身经络分为三阴三阳,三阳主表,三阴主里,各自与脏腑相连,一阳为少阳(胆与三焦);二阳为阳明(胃与大肠);三阳为太阳(膀胱与小肠);故二阳者,阳明也,胃与大肠也。  相似文献   

15.
张峰 《中医研究》2014,(6):10-11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为中医界所广泛引用,而究其原意,似有巫术之嫌,与后世所赋予之意相差甚远,即使如此,也有夸大正气作用,将正气绝对化的偏向。反复不恰当地引用此言,势必扭曲正邪斗争的关系,加重其片面性,不利于正确指导医疗实践。故正确对待此言,客观审视邪正关系,方有利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6.
张峰 《中医研究》2014,(10):9-10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为中医界所广泛引用,而究其原意,似有巫术之嫌,与后世所赋予之意相差甚远,即使如此,也有夸大正气作用,将正气绝对化的偏向。反复不恰当地引用此言,势必扭曲正邪斗争的关系,加重其片面性,不利于正确指导医疗实践。故正确对待此言,客观审视邪正关系,方有利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7.
“劳风”一证,《素问·评热病论》以专段论之,共百有二字,讨论了“劳风”的病名、病因,病位、病证、病机、治则与预后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谓言简义赅。考历代医家所注,其见解各异,今试浅析如下: 病因与病位:“劳风”乃以病因命名之病名。既曰“劳风”,必有风邪,历代所注,于此略同,而释“劳”则有异:或指为肾劳,或指为烦劳,或指为虚劳。虽各具其理,然与“劳风”发生之机理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筋概念的研究,是尝试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之一。本文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筋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筋字在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发现《内经》中的筋主要指深筋膜以及与其相连主司运动的肌腱、韧带,提供营养的血管,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和起调节控制作用的神经等。其在微观局部成线面,宏观整体成三维立体网络。筋性柔弱而喜热,筋病表现为急、挛、痛、缓四大主症,并有筋痹、筋痿、筋瘘、筋瘤、筋癫疾、转筋、疹筋等七大疾病。  相似文献   

19.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曰:“真气着,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然何为”真气”,不外‘真气”或”宗气“,或“肾气”、“元气”,抑或“正气”。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诚然,“宗气”乃水谷精气与自然之清气相合而成,但综观全文,“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此乃“宗气”所能为焉?“宗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况且在《内经》中未见直言“宗气”即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内经》中道字进行检索、统计,以定量方式研究其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以期对其基本含义及演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为经络研究提供原始文献考据资料。分析显示,道字含义有针灸之道、天地之道、阴阳之道、水道、脉道、气道、血道、津液道、使道等。得出结论,道字在《内经》时代其一般意义是道路,进而引申为法则、规律、原理,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直至道教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