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东 《世界中医药》2010,5(1):49-49
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作止无常,或左或右,遇风易触发或加重,经久不愈,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故属于中医“头风”范畴。头为诸阳之会,居高巅之位,惟风邪可到,审证求因,可知偏头痛多由风邪所致,这也正是古今医家习用风药治疗头痛的依据之所在。正如《医宗必读·头痛》所云:  相似文献   

2.
搜风剔络法治疗偏头痛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王永生 《山西中医》2010,26(4):59-60
偏头痛是神经一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以反复发作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故从中医角嚏探讨其病因病机,认为“风痰入络”为主要病机,即所谓“久痛入络”,“不通则痛”。据现代研究资料证实,虫类药善于搜风剔络;临床研究也显示,搜风剔络法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的来说其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根据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邪犯肺卫,风药可宣之发之;湿热困脾,风药可散之利之;风生于肝,风药可疏之潜之;肾风留玄,风药可通之行之;风因心生,风药可止之熄之。文章试通过分析风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荨麻疹发病机制,论述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12)
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常因各种原因容易复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扰。此病的病因较多,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风药是指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一类的药物,并且随着对风药认识的扩展,认为应包括治疗“风邪”和具有“风”性的药物,功效具有燥湿化痰、升阳发散、升清降浊、引药上行、引经报使等,但风药多辛散,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也不宜过大。此文从眩晕发病与风邪犯于五脏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结合现代药理、临床医家应用及验案举例,认为风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在眩晕病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临床从风论治眩晕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总结葛金文教授基于“分经论治”理论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治疗偏头痛的经验。葛教授结合偏头痛部位、性质、证候特点,确定病变所属经络并发现偏头痛责之太阳、少阳、阳明三经,故以“分经论治”理论为指导,因经遣药,经证结合,临床上运用散偏汤合选奇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偏头痛。其巧妙之处有:一则三经分治,重用引经药;二则多用风药,头居高位,风药轻清上扬,辛散之性可达病所,调和气血,通利关窍,开散郁遏之经气;三则随证化裁,根据各种兼证的偏重加减专药,临床上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面瘫中医认为是属于中风的范畴,谓之中络。《黄帝内经》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又曰:"风为六气之一,风气中人则病,故风为百病之长也"。本病多因平素体内络脉空虚,感受风邪所致,主要是少阳和阳明经的络脉,因风邪阻滞,使经气流行失常,则气血不和,经筋失养,缓纵不收而致病。  相似文献   

7.
IgA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肾风”“水肿”“血尿”范畴。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中医认为正虚邪实是其核心病机,而风邪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风药味薄气清,性行善动,具有清扬上升发散之性,在IgA肾病治疗中可以起到祛风胜湿、疏风散火、升清降浊、平肝息风、搜风通络等作用。临床运用风药治疗本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内经》曰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飧泄即风泄 ,故有肠鸣飧泄之称 ,其特点是泻而伴有肠鸣 ,中医认为腹中雷鸣是风行地中之象。久泻者加风药升清以化浊 ,常能收佳效。故治泻不问多久 ,在治疗的相应方中加入风药 ,是很切合泄泻之病机的。考泄泻之发病 ,在外多与风、寒、暑、湿有关 ,在内多与肝脾失调有关。按风药可祛风、胜湿、散寒、疏肝、升清、开郁泄热及化暑等多种功用 ,笔者临床宗前人之说 ,结合自己的体验 ,常用风药治疗多种泄泻 ,收效满意。其代表方 ,如已故名医秦伯未教授推荐升阳益胃汤 ,他如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等也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陈天然教授从风论治偏头痛的临床经验。陈天然教授认为,偏头痛发病以风邪为首因,包含内风、外风,常夹杂瘀血、痰浊,临床以实证居多。陈天然教授主张“病-证-症”结合,提倡辨证论治,善用风药,重视“治风先治血”,化痰浊,固护脾胃。  相似文献   

10.
<正> [篇题解释] 本篇重点介绍了风邪侵入人体后,所致各种风病的病机、症状和诊察要点,借以说明“风为百病之长”及“风者善行而数变”的道理,故篇名“风论”。 [主要内容] 一、风邪伤人发为寒热、热中、寒中、疮疡不仁、疠风等病的病机及主症。二、不同季节时日伤于风邪所引起的风证。三、五脏风、胃风的临床表现及诊察要点。四、首风、漏风、泄风、内风、脑风、目风、肠风等病的病机及某些风证的临床表现。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坚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相似文献   

11.
在治疗偏头痛的众多中药中,川芎最为古今医家所推崇。《本草纲目》曰川芎为“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若经适当配伍,可用于各证型头痛。笔者现对其机理和具体应用进行探讨,以深化对川芎功效和临床应用的认识。 1 病机述要 目前,对偏头痛的病机认识有不同的见解,概括而言,包括风、火、痰、瘀、虚等五端。但这些都是发病过程中的病理因素,并不能反应该病的病机本质。 笔者认为,气血逆乱、络脉失和应为偏头痛的病机关键。其原因有三:①气机逆乱,壅遏络脉。《证治准绳》曰:“病头痛者,凡此皆脏腑经脉之气逆上,逆乱于头…  相似文献   

12.
风药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王翠萍 《中医杂志》2003,44(10):786-787
《内经》言“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风性善行数变”,充分概括了风邪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胸痹心痛以心脉不畅,心失所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胸痹多为胸部闷痛而不甚,心痛则以胸痛为主症,痛有定处,可放射肩背及两臂内侧。胸痹心痛在发病形式、症候特征、病因病机及治疗上同“风邪”相关甚密。风药指一类具有疏风、祛风作用善治内风外风的一类药  相似文献   

13.
十四经穴穴名中含“风”字者颇多 ,其常用于治疗与“风”有关疾病 ,具祛风散邪之效 ,但各穴之治疗作用又同中有异 ,临证用穴时不可不加以分析。1 风池本穴位脑后 ,风府穴两旁斜方肌外缘 ,因其善治“风”疾 ,穴处凹陷如池 ,故名。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 ,《难经·二十九难》云 :“阳维为病苦寒热” ,故风池长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证 ,具疏风解表之功。《内经》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 ,风池穴又为风邪入脑之要冲 ,故除治疗外感风邪的头痛外 ,更适合于头晕目眩等“痰饮内风”头痛之证 ,如《玉龙歌》记载 :…  相似文献   

14.
现将赵老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摘要介绍如下: 关于病因,认为就风证而言,其病位在肝(近于神经系统症状)。认为中医理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便是证据。在赵老早年未发表的“论中风”一文中指出:“所谓中风者,即病中于督脉所统之神经之谓也,而非为风邪所中之谓也。”这就进一步认识到本病与神经系统的关系。还认为若系为风邪所致者乃太阳中风。(狭义的中风)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中风是为风邪所中的病证。对于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的观点是赞同的。刘氏所谓:“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之  相似文献   

15.
一、营卫不和因于卫辨治析疑《伤寒论》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宣桂枝汤。”两条皆云营卫不和因于卫,故同宜桂枝汤调和为治。但原文不明之处有三:一是病因有无风邪?二是营卫不和因卫虚还是卫强?三是两条分述之意义何在?审症求因,见自汗出,不兼气虚之里症,不去止汗复取汗法,是风邪在表无疑。原文言“病常……”和“……不愈”,指病程日久;风邪恋表,故必卫气不足。笔者之所以分述两条,除说明卫虚之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症状外,还有鉴别诊断之意。如卫气虚衰,无力抗  相似文献   

16.
风药在脾胃病临床用药中运用广泛,风药治风,对症使用风药往往效如桴鼓;因风有动、行、变的特性,责之于风邪之脾胃病,其病证表现多样,一言难以蔽之,故脾胃之风邪的理论较零散,值得整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治瘖八法     
瘖者哑也,是指声音嘶哑的嗓音疾病。笔者根据几年来在临床上对瘖哑之病的治疗,谈谈如下几种常用的治法,供同道参考。一、疏风解表法《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也。”风邪常常兼挟寒、热之邪侵袭人体。若皮毛或肺脏受邪,可致肺窍闭塞,气机阻滞,声户肿胀充血,开合不利而致失音。此所谓“金实不鸣”。《灵枢》曰:“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至其开合不利故无音也”。治拟疏风解表,宣肺开音法(此法可用于治疗上感的急性喉炎)。例一:翁×女43岁技术员  相似文献   

18.
风邪属中医外感六淫之一,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风邪历来一直被称为“六淫之首”,运用祛风药物是治疗外感病的主要手段。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认为风邪作为一种主要致病因素,所致之病不唯外感,且涉内伤。风邪既可循经内传,亦可直中脏腑而形成内伤杂病,祛风药物亦可变通运用治疗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9.
面游风是临床上常见皮肤病,病因病机始终不离一个“风”字。风邪外感,腠理开泄,引动体内湿热、血热伏邪,风、湿、热邪妄行肌腠,内外相感,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行、动、燥”等特性,根据面游风病机的不同,可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风邪犯表,可以风药疏解之;脾为湿困,可以风药升阳除湿;玄府闭塞,可用风药理气开玄;中焦郁火,可用风药透热转气;巅顶之上,可用风药载之。程宏斌教授认为,面游风的病机核心在于“阳明热体当风”,结合风药的作用特点,分享验案1则,探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风药。  相似文献   

20.
"二阳之病发心脾"释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暖  董尚朴 《河北中医》2004,26(4):316-316
“二阳之病发心脾”,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王冰注曰:“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阳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金代张子和遵奉王冰之说,并进一步指出了临床证候,云:“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人二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