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耳聋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具有很强的遗传异质性.在人类约有15种连接蛋白,现证实有4种连接蛋白与遗传性耳聋有关,本文从它们在组织和器官的表达、突变类型、引起耳聋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连接蛋白基因和遗传性耳聋及角皮病有明确的相关性.现有4个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角皮病,即:GJB4、GJB2、GJB3和GJB6,其中3个基因既可导致遗传性耳聋,即GJB2、GJB3和GJB6,而GJB4是否与遗传性耳聋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证实GJB4和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6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先证者进行GJB4的突变检测,其中32个显性遗传,28个隐性遗传.结果发现了四种碱基改变:109G>A、3'UTR 17 A>G、611A>C和507C>G.109G>A和3'UTR 17A>G是新发现的碱基改变,但在家系突变检测中证实为多态.611A>C和507C>G两种碱基改变是已报道的多态,611A>C是我们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多态.结论本研究发现了GJB4的109G>A和3'UTR 17 A>G两种新多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未能最终证实GJB4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可是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GJB4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于扩大家系收集范围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家族性与交叉易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个家族中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患者的家族进行调查及分析,发现几种氨基糖甙类药物之间存在家族性和交叉易感性,即在有家族性耳毒性药物致聋的家族成员中,应用任何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都比一般人容易发生耳中毒;即使用量不大,也易引起严重后果,特别是年幼者。此种家族性与交叉易感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临床医生用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有母系家族耳聋史者应禁用氨基糖甙类全部抗生素,以预防子代耳聋的  相似文献   

4.
耳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1000,约60%的耳聋患者有遗传背景。按表型特点不同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HI)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将遗传性耳聋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X连锁遗传、Y连锁遗传及线粒体遗传五类,其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最多见,约占75%-80%。至今确定的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有关的基因座位有60个(基因座位以DFNB命名),已经克隆的基因有20个。以下仅就已知基因的相关表型、结构功能及在人类的贡献等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耳聋具有遗传异质性,即某种临床表型的遗传性耳聋可由几种不同的致病基因所致,其在听力学和耳科学方面的临床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DFNA2就是遗传性耳聋遗传异质性的一个代表性基  相似文献   

6.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在所有耳聋患者中,遗传性聋约占50%,在所有先天性聋儿中,60%以上由遗传因素引起。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大约有200多个,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家族性与交叉易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家族中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患者的家族进行调查及分析,发现几种氨基糖甙类药物之间存在家族性和交叉易感性,即在有家族性耳毒性药物致聋的家族成员中,应用任何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都比一般人容易发生耳中毒;即使用量不大,也易引起严重后果,特别是年幼者。此种家族性与交叉易感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临床医生用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有母系家族耳聋史者应禁用氨基糖甙类全部抗生素,以预防子代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遗传性骨骼疾病,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典型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及耳聋三联征。临床特点是骨质异常脆弱,即使轻微创伤也可发生骨折,许多患者有管状骨、脊椎骨及颅骨的继发性畸形、身材矮小及进行性耳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遗传性耳聋家系收集的方法,为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提供经验。方法 通过各级残联、聋校、耳鼻喉科门诊等渠道收集耳聋家系资源。对家系成员行问卷式调查、专科检查、绘制家系图谱,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建立资料的数据化管理模式。结果 成功收集到40个耳聋家系的详细临床资料、听力学资料、血样及基因组DNA;系统整理、保存了该耳聋资源的电子版与纸质版资料,实现资料数据化管理。结论 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具有多样性和遗传异质性。家系资源有减少的趋势,收集和保存工作刻不容缓。该工作需要多学科、各部门的参与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低频听力减退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低频听力减退是一类具有特殊表型特征的遗传性神经性耳聋疾病,属非综合征性耳聋的一种。其特征是所累及的听力损失以低频(即250~l000Hz)为主,听力减退多发生在学语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言语及智力发育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该病的遗传学特征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与之相关的基因座位及相关基因为数不多但却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分析探讨遗传性低频听力减退的相关基因学特征可以从根本上了解遗传性低频听力减退的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甚至为发现新的遗传性低频听力减退基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相当一部分由遗传因素引起。关于遗传性耳聋的总发病率在我国还没有可靠的统计资料。在发达国家,60%的耳聋因遗传缺陷引起。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群体发病率约为1/1000.其中一半是遗传因素所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耳聋研究中的应用.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目前与遗传性耳聋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连接蛋白是Cx26和Cx30,二者在耳蜗的生理功能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众多耳聋患者的听力亟待解决,目前基因治疗被认为是耳聋治疗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本文就连接蛋白26、30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研究现状及耳聋基因治疗常用载体、常用治疗基因及内耳基因转导途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听力损失是中国人群中的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为了解遗传因素在中国听力损失病人中的作用,对两个中国耳聋大家系进行了遗传特征的分析。方法:家系中的先证者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先证者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一些家系成员进行了颞骨CT扫描检查以排除听觉系统的其他病变。结果:两个中国耳聋家系,命名为Z002及F013家系,表现为一种代代相传的中度及中重度听力掘失。遗传方式考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Z002家系的听力表型表现为一种高频听力损失,而在F013家系表现为低频听力损失。结论:本文报道了两个特征为非综合征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中国耳聋家系。系谱图分析提示两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这两个家系适合于进一步的连锁分析及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耳聋中60%由遗传因素导致,通过基因筛查明确遗传风险、通过基因诊断明确耳聋分子病因,能够阻断遗传性耳聋在家庭内的垂直传递,是耳聋防控的有效手段。本文就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和检测基因范围的选择、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和携带者筛查的意义及筛查位点纳入原则、检测前及检测后遗传咨询等进行探讨,期望促进遗传性耳聋规范化筛查与诊断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热点和明确我们最近收集到的一个遗传性耳聋家系是否为已克隆的耳聋基因的突变所致。方法 :该家系 5代共 4 7人 ,其中耳聋患者 1 8人 ,从家系图分析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所有患者均为语后聋 ,从 1 6 3 0岁起病 ,为双耳对称性、进行性、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不伴其它器官系统的异常 ;采用PCR 直接测序法在该家系中进行HDIA1、GJB3、GJB2、DFNA5、а tectorin(可导致DFNA8和DFNA1 2两型遗传性耳聋 )、MYO7A、POU4F3等 7个常染色体显性耳聋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发现CX2 6基因有 2种核苷酸改变即A3 4 1G和GC2 5 7 2 5 8CG ;POU4F3基因有 1种核苷酸改变即T90C。分析后发现 ,上述核苷酸改变均不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性突变。其余 5个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耳聋家系由目前已克隆基因突变所致的可能性较小 ,笔者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极有可能定位一个新的耳聋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6.
<正>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造成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致可以归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类,遗传因素为主要因素。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新生儿)。在我国,每年有30000个患有先天性听力损害的婴儿出生。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bearingloss。SHL)和  相似文献   

17.
近来研究认为半数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与遗传有关 ,而其中近半数与连接蛋白 2 6基因 (CX2 6 )相关。本文通过前瞻性方法研究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与 CX2 6突变型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来自 99个家庭无明确耳聋病因的 10 7名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儿童 ,年龄 :1周~ 16岁 ,男性 6 1例 ,女性 4 6例。运用 PCR技术进行 CX2 6测试 ,发现 99例先证者(指一个家系中最先发现受影响的个人 )中的 30 %存在CX2 6突变 ,其中 18例为双等位基因突变 (9例纯合子 ,9例复和杂合子 ) ,12例为单基因突变。有 12种突变型已见报道 ,另有 3种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孕17周以内妇女和携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孕妇的配偶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遗传咨询以及后续服务研究,探讨如何对遗传性耳聋进行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抽取外周血2~3ml,采用二代测序法(东莞博奥木华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检测18个基因中100个位点;对携带致聋基因突变孕妇的配偶进行基因型分析,并对存在耳聋高风险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1737例孕妇中查出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126例,携带率为7.25%。其中GJB2基因携带者49例,携带率为2.82%;SLC26A4基因携带者51例,携带率为2.94%;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16例,携带率为0.92%;GJB3基因携带者9例,携带率为0.52%;GPR98基因携带者1例,携带率为0.06%。根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理,共有103例携带者的配偶需做检测,最终78名孕妇配偶进行了检测,发现6对夫妇携带相同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耳聋基因,存在25%生育聋儿的几率。其中2个家庭行产前诊断,均非遗传性耳聋患儿;未行产前诊断的4例中,1例不明原因流产,1例产后确诊为遗传性耳聋患儿,1例产后确诊为听力正常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结论在拟孕或孕17周以内妇女中普遍开展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评估生育聋儿或耳聋发生风险,并让受检者有选择妊娠结局和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进而降低耳聋发生率,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Connexin26基因其编码的产物为一种缝隙连接蛋白,组成的质膜通道蛋白,在细胞间的连接和递质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综合征耳聋和非综合征耳聋密切相关,对这一基因的研究可使我们对耳聋的致病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疾病之一,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报告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在1~3‰。在我国大概有2780万聋人,每年有3万多先天性耳聋的新生儿出生,之前有调查显示耳聋新生儿中有54.93%是由遗传因素造成。如此庞大的耳聋及突变基因携带者家庭很大一部分具有强烈的生育正常听力下一代的意愿。目前对于阻断耳聋向子代遗传,产前诊断技术是唯一的预防手段。但由于其有创、可能面临大月份引产等带来一定的伦理争议。对于耳聋这种非致死性遗传病,胚胎植入前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预防手段。因此我们亟需建立一种针对中国人群耳聋遗传病特点的,简便易行、可靠性高、成功率高的胚胎植入前诊断方法。成为耳聋三级预防体系的第一道关卡。本文系统回顾了单基因遗传病尤其是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诊断方法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阐述了胚胎活检、全基因组扩增、连锁分析、染色体扫描四个胚胎植入前诊断关键技术步骤的方法及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