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刘力  苗艳升 《眼科》2000,9(2):80-82
目的:对5例5只眼外伤性晶体半脱位施行晶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了临床尝试。4例4只眼为人工晶体单袢固定,1例1只眼为人工晶体双袢固定。术前视力为0.02~0.2,无继发性青光眼。结果:出院时裸眼视力为0.5~0.6者4只眼,0.4者1只眼。手术并发症:瞳孔欠圆3只眼,术后色素膜炎3只眼,后囊混浊4只眼。讨论了该术式的手术适应证,术前检查,巩膜缝线固定点的选择,术后效果,后囊混浊的处理以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保留晶体前囊的晶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hen G  Zhang X 《中华眼科杂志》1997,33(6):444-446
目的评估白内障合并玻璃体病变的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只眼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或炎症或异物病变,采用经平坦部保留晶体前囊晶体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术中16只眼一期植入睫状沟部位人工晶体。结果经12~36个月随访,20只眼中18只眼视力得到提高,其中0.3~0.5者7只眼,0.5以上者11只眼,最高者为1.2。19只眼前囊保持透明,1只眼术后6个月发生混浊。结论该术式保留晶体前囊利于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对眼前段组织损伤轻,术后晶体囊混浊发生率低,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效果,观察了23例24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8眼,外伤性白内障6眼。其中包括13眼行二期植入术。病例随访时间2个月至2年。结果:24只眼中,17眼(70.83%)视力恢复至4.5或4.5以上,5眼(20.83%)恢复至5.0或5.0以上。结论: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Nd∶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治的Nd∶YAG激光后囊切开后RD11例11只眼。结果:11只眼中6只眼为人工晶体(intraocularlens,IOL)眼,5只眼为无晶体眼;后房型IOL眼激光后囊切开后RD发生率为1.7%,无晶体眼为4.0%;激光治疗至发生RD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2.1个月,8只眼在1年内发生;7只眼存在发生RD的危险因素(高度近视、格子样变性、对侧眼RD史)。结论:激光治疗增加了IOL眼和无晶体眼发生RD的危险,其RD特点和预后与IOL眼RD相同,发病机制尚不明  相似文献   

5.
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的效果。方法总计观察35只眼,其中外伤性白内障术后28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术后7只眼,距第一次手术时间3个月至2.5年。全部病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结果35只眼中,27只眼(77.1%)视力恢复至0.5或0.5以上;11只眼(31.4%)恢复至1.0或1.0以上。结论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1017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017例(1119只眼)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重点介绍对于后囊混浊、虹膜粘连等11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经验体会。本组病例随访2~68个月,平均18.4个月。去除原眼病所致低视力76只眼,1043只眼术后矫正视力0.5及以上者981只眼,占94.08%。  相似文献   

7.
无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30例(30只眼)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植入术,平均年龄43.5岁。17只眼为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5只眼为囊外摘除破后囊膜者,8只眼为外伤白内障。术后随访3-18个月,矫正视力≥0.5者为26只眼(86.6%),比术前矫正视力略有(0.16)。手术中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出血,瞳孔变开豚玻璃体混浊加重。术后炎性反应较一般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重。我们对手术探讨,认为前房切口与巩膜瓣相连有利于手术操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硅油取出对硅油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对硅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国国家眼科中心视网膜完全复位随访6个月以上的硅油取出病例96例96只眼,平均硅油充填期限6.4个月。结果:取硅油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为7.3%,硅油取出后晶体混浊仍继续发展,硅油充填3个月以上者无一眼保存透明晶体。取硅油前5只眼角膜病变,取后2只眼恢复透明;取硅油后新发病例4只眼,最终7只眼角膜病变者前房均可见残存的细小油滴。15只眼取硅油前继发高眼压药物不能控制,取后12只眼眼压控制;取硅油后新发病例11只眼,其前房角均存在小油滴残留。结论:早期取出硅油可延缓但不能阻止白内障发生,早期和完全取出硅油可能阻止角膜病变和青光眼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AcrySof与PMMA人工晶体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晶体材料与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反应以及后囊混浊的关系。方法:178例(190眼)老年性白内障由同一位医生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其中90眼植入AcrySof人工晶体,100眼植入PMMA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和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天视力≥0.5者,AcrySof组占83.33%,PMMA组占56%,≥1.0者,分别为26.7%、6%。术后3个月视力≥0.5者,AcryS  相似文献   

10.
陈伟芳  王家平 《眼科》2000,9(2):104-104,103
我们对1997年1月~1998年11月间3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病例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本组31例31只眼,男性18例,女性13例;右18只眼,左13只眼;年龄12~67岁。出现自觉症状到就诊时间3天~3年,约半数患者在1个月内就医。18只眼( 58. 1%)有近视史,其中9只眼 (29.1%)≥-6.00D,2例有明确的外伤史,1例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天发生视网膜脱离。 眼部情况:绝大多数病例玻璃体混浊,脱离范围:1个象限5只眼,2个象限10只眼,3个象限8只眼,全脱离8只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囊混浊行激光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Nd:YAG治疗,行后囊混浊194例(194只眼)切开术,术后随访1~32个月,平均为14.29±9.18个月,结果:激光后视力0.5以上者占71.7%;激光前后眼压变化不明显;本组研究范围内,未发现激光总能量与眼压增加有相关性。结论:Nd:YAG激光是后囊混浊有效、方便、合理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处理方法.方法对24例29只眼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术后随访13±5.76个月.结果 21只眼玻璃体前界膜完整,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成功,其中2只眼术后3个月视轴区玻璃体前界膜轻度混浊,其余19只眼视轴区保持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减少对玻璃体、视网膜干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3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6后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现将731例的临床观察做如下总结汇报。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4月至1998年2月间共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31例(891只眼)。男335例,女396例;年龄28~92a,平均594a;右眼290例,左眼281例,双眼160例。老年性白内障717只眼,其中皮质性混浊171只眼,后囊下混浊409只眼,核性混浊166只眼,成熟期66只眼,近成熟期5只眼;先天性白内障2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20只眼;继发性白内障13只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14只眼。晶体核硬度按Emery分级法:Ⅰ级54只眼,Ⅱ级108只眼,Ⅲ级476只眼…  相似文献   

14.
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燕霞  何守志  李星星  王志军 《眼科》1998,7(3):156-158
本文讨论了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视力预后。方法:51例52只眼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28只眼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其中8只眼为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24只眼为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 ̄42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34只眼(65.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9只眼(75%)。并发症为人工晶体倾斜、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前房出血和前房  相似文献   

15.
陈建敏  郑广瑛 《眼科研究》1997,15(3):192-193
目的探讨简单易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extracapsularcataractextraction,ECCE)加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期(半年至2年)后囊混浊(posteriorcapsularopacity,PCO)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8例(31眼),其中外伤性白内障16例(16眼),并发性白内障6例(8眼),老年性白内障6例(7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7天开始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结膜下注射,全程用5-Fu(45mg),半年后随诊,按后囊混浊分级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1只眼中0级(后囊透明)者29眼占93.55%,Ⅰ级和Ⅱ级(后囊混浊)各1眼占6.45%,即后囊混浊的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其它报道(40~50%),而且所发生的2例后囊混浊未引起明显的视力下降,故有效防治率达100%。结论5-Fu联合皮质类固醇局部应用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防治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无菌性前房积脓1例广宁县人民医院眼科黄家钦患者男62岁以右眼老年性白内障入院。双眼外眼正常,右眼晶体混浊,眼底看不进,左眼晶体轻度混浊,眼底正常,右眼视力光感,光定位准确,主眼0.8。心肺体查无异常。于1994年10月5日在局麻下行右...  相似文献   

17.
陈彬川  杨士长 《眼科》1997,6(4):199-20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一期后囊膜切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1%,随访显示8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一期切开或部分切除后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白内主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对于穿通  相似文献   

18.
分析Nd;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冶的Nd:YAG 激光后囊切开后RD11例11只眼。 结果:11只眼中6只眼为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眼,5只眼为无晶体眼;后房型IOL眼激光后囊切开后RD发生率为1.7%.无晶体眼为4.0%;激光治疗至发生RD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2.1个月,8只眼在1年内发生,7只眼存在发生RD的危险因素(高度近视、格子样变性、对侧眼RD史)。 结论:激光治疗增加了IOL眼和无晶体眼发生RD的危险,其RD特点和预后与IOL眼RD相同,发病机制尚不明.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改变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报告一组有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冻、巩膜扣带、注气(SF6或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68例72只眼及未联合玻璃体切除术46例47只眼。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玻璃体切除眼术后发生核硬化38.9%,非玻璃体切除眼仅5.6%,P〈0.001。晶体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切除眼为34%,非玻璃体切除眼仅为4.2%,P〈0.001。核硬化与  相似文献   

20.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初步体会通州市人民医院眼科罗舒娅,黄辉我院自1992年1月至12月间施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14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4例(14只眼),男9例,女5例;年龄7~81岁,平均55岁;右眼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