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12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基础及机械预防,预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药物抗凝剂利伐沙班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例数.结果 预防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膝关节周围原发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假体置入和病变切/刮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后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目的:探讨成人膝部原发性骨肿瘤切/刮除行假体置换或钢板内固定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血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首诊为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的成年患者,随机入选40例治疗前均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再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例,膝部原发性骨肿瘤切/刮除行假体置换或钢板内固定后予以常规护理及物理预防措施;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利伐沙班10 mg/d口服,连续14 d。治疗后1个月随访评价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提示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患者治疗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早期使用抗凝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原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80例髋部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0例在入院时即开始口服利伐沙班(观察组),术前24 h停药,术后8 h开始继续使用;40例在术后8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对照组),疗程均为5周。观察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采用静脉彩超检测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浆活化凝血时间(ACT)、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和术后5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大出血,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出现切口渗血1例,观察组1例出现皮下瘀斑,停药后缓解。切口引流量观察组为(445.5±102.7)ml,对照组为(425.4±121.6)ml,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早期口服利伐沙班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不提高出血的发生率,其机制与降低血浆ACT和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中药汤剂祛伤灵一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探讨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80例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口服中药汤剂祛伤灵一方,对照组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7、14天患肢肿胀情况;检测两组术后第7、14天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水平;术后第7天行血管彩超检查,统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记录两组术后用药期间异常出血现象,如术区周围血肿和皮下瘀斑等。结果:术后第7天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14天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周围血肿和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祛伤灵一方用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可以取得与利伐沙班相当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且用药安全性与利伐沙班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现中国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为利伐沙班,但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良好预防效果,但对于能否将其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规用药至今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324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于置换后12 h,分别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干预治疗14 d。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 结果与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拥有较强抗凝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高。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阿司匹林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抗凝治疗的一部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以及利伐沙班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入选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5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静脉注射治疗,C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D-dime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术后3 d,三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 d,C组患者D-dimer、hs-CRP水平均分别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0. 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及利伐沙班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三种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但利伐沙班可以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老龄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共150例,其中41例应用利伐沙班,10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入院后次日及术后10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发现:入院后次日利伐沙班组2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9%;低分子肝素组5例,占4.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0d利伐沙班组4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9.7%;低分子肝素组10例,占9.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相当,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利伐沙班每日用药费用较高,部分患者不愿采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9.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因肝胆外科疾病接受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和研究组(利伐他班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00 U,qd;研究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qd。两组患者均从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用药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及术后DVT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DVT的发生率34%(2/59),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仅为17%(1/59),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计数、APTT时间、PT时间、FIB,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均能够预防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形成;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特别是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训练联合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D-D水平、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引流量、皮下瘀斑面积及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TT、FIB、APTT、PT等指标及D-D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训练联合利伐沙班能显著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液黏滞度,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联合利伐沙班用于血液透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留置股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利伐沙班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联合利伐沙班用于血液透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下肢肿胀,促进凝血、纤溶功能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Rivaroxaban)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和用药安全。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6例,利伐沙班组患者于术后6h内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于术前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500AXa IU×1次/d),分别于术后14、28d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形成情况、肺栓塞(PE)发生率、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等。结果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57%及1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PE发生率、手术前后APTT、PT、PLT等凝血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DVT形成,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预防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240例复杂"股骨或胫骨平台"陈旧性骨折(外伤时间〉3周)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作为观察组,骨折术后48 h始接受常规口服利伐沙班,每日1片,应用4周,期间参考D-二聚体变化,定期复查颅脑CT。选取2005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骨折术后未常规抗凝治疗。统计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观察颅脑出血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无颅脑出血发生,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6/120),对照组为30.0%(36/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面已得到广大学者研究证实。国外文献指出将疗程延长至35 d可更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国内研究尚未明显结论,且延长疗程后药物安全性是否可靠仍未证实。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利伐沙班疗程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106例,随机等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2组均在置换后6 h给药,利伐沙班组10 mg/d,疗程为5周;低分子肝素组4100 U/d,疗程为2周。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复查及随访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症状者,低分子肝素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现深静脉血栓7例(13%),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后静脉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凝血功能,以及置换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髋关节置换后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具有明确的疗效,且足疗程应用利伐沙班有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利伐沙班与伊诺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9年第3期)、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The National Reseach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杂志。检索不受语种限制,时间均从建库至2009年12月。纳入利伐沙班与伊诺肝素(低分子肝素)比较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包括154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伐沙班与伊诺肝素比较,能减少主要疗效终点风险达60%[RR=0.40,95%C(I0.28,0.57),P<0.00001],能减少主要的次要疗效终点风险达71%[RR=0.29,95%C(I0.15,0.56),P<0.00001],能减少其他疗效终点风险达56%[RR=0.44,95%CI(0.29,0.66),P<0.00001];治疗期间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两者相似[RR=1.16,95%CI(0.68,1.999),P=0.59],次要安全性终点发生率两者也相似。结论利伐沙班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肯定,能显著降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及全髋置换的患者167例,其中全髋置换患者114例,膝关节置换患者53例。以患者住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n=84):术后6 h内开始使用利伐沙班10 mg/d,1次/日,口服,膝关节置换术2周,全髋置换术5周。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3):手术前2 h及手术后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 IU,5 d。疗效评定:术前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了解深静脉管腔大小改变、DVT发生率;凝血功能于实验开始前和治疗2 d、5 d、1周、2周、5周末各测定1次。结果①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有9例发生DVT(10.7%);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DVT(18.1%)。②下肢静脉管腔大小前后变化比较:股浅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3例(27.4%),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38例(45.8%);腘静脉狭窄>2 mm者,利伐沙班组中有27例(32.1%),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中有47例(5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凝血功能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0 s以上者,利伐沙班组0例(0%),低分子量肝素钙23例(27.7%)(P<0.01)。结论利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低分子量肝素钙效果更佳,且凝血功能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彬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6):3703-3704
选择高龄骨折患者114例,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术后以利伐沙班实施抗凝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以低分子肝素实施抗凝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PT及APTT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3.5%及12.3%,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间的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PT、APTT相互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利伐沙班相较于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明显降低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基因检测指导的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伐沙班组(n=80)和基因检测组(n=80)。利伐沙班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9及vkorc1基因检测结果给予华法林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利伐沙班组利伐沙班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依从性,均高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独立能力,均高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肉眼血尿、皮肤及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基因检测组(P 0. 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下肢静脉血栓中抗凝效果更佳,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且药物不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