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鼻咽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腔内,部分可位于中等血管内。这些血管内的淋巴样细胞,体积增大,不规则,泡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20、CD79a、LCA(+),Ki-67增殖指数很高。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及尸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学、HE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对1例不一致性腋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鼻咽、左颈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腋窝淋巴结活检诊断为DLBCL,未作任何治疗。4年后发现鼻咽部新生物,活检提示T细胞性淋巴瘤,化疗2个疗程;5个月后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腹腔淋巴结肿大,活检左颈部淋巴结诊断为AITL;结合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和EBER检测确诊为不一致性腋窝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鼻咽、左颈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不一致性淋巴瘤罕见,早期很难明确诊断,易误诊而影响临床治疗导致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光镜下肝窦内和小血管内可见较多具有明显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浸润,汇管区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亦可见少许异型淋巴细胞样细胞,未见明确纤维化。免疫组化示CD20、PAX5弥漫(+),CD3散在少许(+),Ki-67阳性率为70%,AE1/AE3、CD117和CD56均(-);其中例1 CD5弥漫(+)。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亚型,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及不典型性,造成了部分患者的诊断困难,因此,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结果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 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淋巴瘤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增强对此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淋巴结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分析淋巴结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光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局部可见纤维素样退变坏死,可见片状中等-偏大体积的异型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胞质比较丰富淡染,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核仁和核分裂象,部分肿瘤细胞团中央可见纤维素样退变坏死物。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3ε、CD7、CD56、TIA-1和粒酶B(+),CD2、CD4、CD5、CD8、CD20、PAX-5、AE1/AE3、HMB45、melan-A、CD30和ALK均(-),CD31、CD34显示肿瘤细胞位于血管内,Ki-67阳性率90%。EBER分子原位杂交90%(+);PCR法进行Ig H、Κ、Λ和TCRγ、β、δ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均为(-)。结论淋巴结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十分少见,临床和病理需要与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病变鉴别,因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方法,对1例不一致性颈部淋巴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鼻咽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以鼻咽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第1次鼻咽肿物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之后进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8个疗程的R-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病情进展,重新取鼻咽肿物活检,诊断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同时发生的不一致性淋巴瘤。结论不一致性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从每一个病变部位取活检有助于避免漏诊,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染色.结果 光镜下皮肤附属器周围、血管周围和血管内可见中等大小的异型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胞质比较丰富、淡染,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深染,部分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物.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和粒酶B(+),CD56部分(+),CD5和CD8散在(+),CD4、CD20和MPO(-);CD31显示大部分肿瘤细胞位于血管内;Ki-67阳性率>50%.EBER分子原位杂交(+).结论 皮肤结外鼻型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淋巴瘤,临床和病理均易与皮肤血管炎性病变混淆,因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瘤病理诊断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淋巴瘤患者的诊断资料,根据诊断结果,判断符合肯定性、符合性、疑似性及描述性的病例诊断所占比例,分析影响淋巴瘤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因素。结果与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可靠性相比,结内淋巴瘤的诊断可靠性显著增加(P0.05);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可靠性显著高于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0.05)。切除及切取的方式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可靠性较高,而胃镜、鼻咽镜等腔镜活检取材的诊断可靠性较低。最终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者10例,其中6例对后续治疗产生轻微影响,4例产生重度影响。结论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病理类型、取材方式有关。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形态学、分子遗传特征及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细胞恶性肿瘤美罗华(rituximab)治疗后复发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滤泡型小裂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经美罗华治疗后转变为CD20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于1987年以左侧腮腺区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1988年行左侧腮腺区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滤泡型小裂细胞性淋巴瘤,先后进行了50个疗程的"COP、OP"方案化疗及短期局部放疗。1998年出现白细胞升高及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骨髓穿刺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因白细胞急剧增高多次使用"美罗华"治疗,2014年3月患者出现咽喉部不适,行会厌部取检,诊断为右侧舌根部CD20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过3个疗程的"mini-CHOP"治疗及2次"美罗华"治疗后右侧会厌部肿块消失,2015年5月再次出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经活检诊断为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美罗华治疗恶性B细胞淋巴瘤后CD20抗原表达丢失在临床中并非罕见,建议临床中对于美罗华治疗复发或不敏感的病例重新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免疫标记,必要时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以免误诊,并可对复发病因的药物调整起到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了4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资料,用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研究。结果发生于皮肤2例,出现皮肤斑块和破溃;发生于脑部2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镜下所见相似,瘤细胞仅位于小血管腔内,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LCA( ),CD20( ),CD79a( ),CD30(-),CD3(-),CD45RO(-),Ⅷ因子,Desmin阴性。结论该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只能依靠病理检查确诊。该瘤高度恶性和高度侵袭性,对化疗不敏感,多数患者发病后短期死亡,预后很差,应早期诊断,积极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血管内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观察及总结了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肺活检病理诊断的5例肺血管内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病理资料, 并复习文献。活检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及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5例肺血管内淋巴瘤患者中, 男3例, 女2例; 年龄36~59岁, 中位年龄45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5/5)、体重减轻(5/5)、咳嗽(4/5)、乏力(3/5)和气短(2/5)等; 5例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16~1025 U/L)。肺功能以弥漫性功能障碍为主。肺部CT: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及实变影, 1例为多发结节影、胸膜下楔形实变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1例表现为右肺下叶实变影。病理组织学:肺血管内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小簇淋巴瘤细胞分布于狭小的肺泡间隔毛细血管腔内, 保留肺泡结构, 伴有肺泡上皮增生, 其病变微小, 易漏诊。1例肿瘤细胞形成瘤栓伴肺梗死。免疫组化显示3例为B细胞性, 2例为T细胞性。随访20 d~6个月(平均3.17个月), 3例B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患者均行R-CHOP方案化疗, 2例化疗后病情平稳存活, 1例化疗6程后病情进展, 更换Hyper-CVAD方案化疗后病情平稳存活; 2例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患者, 1例失访, 1例经CHOP方案化疗效果不佳, 于诊断后20 d死于消化道出血和呼吸衰竭。  结论  肺血管内淋巴瘤非常少见, 常见于中老年人, 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胸部CT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病理组织学显示, 淋巴瘤细胞主要分布于狭小的肺泡间隔毛细血管腔内, 其病变微小、易漏诊, 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MMPCCR)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8例MMPCCR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发生MMPCCR病例占同期收治所有结直肠癌的1.3%(8/608),平均间隔时间3.75年,均经肠镜随访发现,7例行根治性切除,1例行姑息手术,再发癌以DukesB期多见。结论:MMPCCR临床病理学特点突出,应注意重视纤维肠镜检查,加强手术后随访有助于MMPCCR的发现和诊断,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胰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结合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表现及与其他胰腺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胰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由梭形的平滑肌样细胞构成,在胰腺组织中呈浸润性生长,有坏死,伴有丰富的血管生成.免疫组化:SMA和vimentin(+),calponin(±),ALK、AE1/AE3、CD117和S-100(-).结论 胰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是一种胰腺罕见的肉瘤,预后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问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多成分分化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分析37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6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2例,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7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2例)的临床、病理、合并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 不同类型肿瘤均有部分病例伴多成分分化(16例伴平滑肌分化,14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纤维分化),其中8例同时伴2种分化成分;37例中有9例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其中1例同时伴发腺瘤样瘤,1例伴发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结论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均可伴发多成分分化及其他类型肿瘤,具备多样性病理形态特征,其中以平滑肌分化及性索样分化最为常见;并发肿瘤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肿瘤预后与多成分分化的数量及类型关系不大;肿瘤有无浸润及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小儿淋巴结节细胞神经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结节细胞神经瘤的起源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在小儿淋巴结的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情况、生物学特性、临床、病理诊断及手术原则进行讨论。结果: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节细胞神经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2 a,患儿健康,无肿瘤复发。结论:该病例可能为异位性肿瘤,CT及M R I对术前诊断有一定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及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表现。完全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Peng HJ  Zhao B  Yao QW  Qi HT  Xu ZD  Liu C 《Abdominal imaging》2012,37(4):628-631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IVL) is a rare smooth muscle tumor. Although IVL is histologically benign, it might be aggressive in its behavior and can grow into pelvic veins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VC) extending into the heart chambers and pulmonary vasculature. Occasionally, it was found to have lung metastasis. We describe four cases of IVL in the IVC with a history of hysterectomy for uterine leiomyoma, one extending into the left renal vein and three growing into the right heart chamber. We report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indings in the four cases and briefly discuss the CT features of IVL in order to help making accurately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improve the rate of surgical resection and survival.  相似文献   

17.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超声误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分析7例IVL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组织学特征和临床发病特点对照,分析超声误诊原因.结果 7例IVL患者中位年龄40岁,5例患者曾接受子宫全切手术,平均复发间期13.8个月.7例IVL伴血管内生长,3例延伸至右心房,3例蔓延至下腔静脉,1例局限于盆腔静脉内.7例IVL声像图特征:子宫实性病灶伴血管内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实性占位伴血管内病变;子宫切除术后盆腔、腹部大血管及心腔内占位病变.主要误诊原因:声像图特征与子宫肌瘤相似,难以鉴别;IVL发病率低,认识不足;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血管内病灶.结论 超声对IVL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IVL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式,检查时应该特别注意病灶与静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肌肉活检病理是诊断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nflammatory myopathies,IM)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对于肌肉病理改变与患者的功能障碍及预后的联系,缺少大型系统性的研究.目的提出并探讨IM的肌肉活检病理类型及其与患者的功能障碍及预后的联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回顾性研究.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病理实验室的630例肌活检标本中检出病理确诊和拟诊的炎症性肌病.方法回顾性分析IM的病理改变,归纳出各病理类型的特点.随访并评估IM患者的预后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肉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纤维坏死的程度、坏死的分布特点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②临床特点(吞咽、肌痛、肌无力、皮肤损害等)及其愈后.结果共检出IM119例,其中重、中、轻度坏死性肌炎分别为11例、19例和27例,束周坏死/萎缩性肌炎20例,无炎细胞浸润的坏死性肌炎22例,间质性肌炎11例,肌筋膜炎3例,包涵体肌炎4例,肉芽肿性肌炎和增殖性肌炎各1例.其中72例获得随访资料,轻度坏死性肌炎和束周坏死/萎缩性肌炎的好转和治愈的百分比高于中、重度坏死性肌炎.间质性肌炎和无炎细胞浸润的坏死性肌炎高于重度坏死性肌炎.结论IM的病理类型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 is a rare and complicated disease, which requires surgery by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However, 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has not been determined.CASE SUMMARY Here we report three cases of IVL treated with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circulation symptoms. Two patients had lower extremity edema and the other had cardiopalmus. The diagnosis of IVL was confirmed based on the imagining examinations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were discharged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is crucial for surgical planning and surgical approach is dependent 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umor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20.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介绍本例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合国内已报道的39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本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D56和Syn。行膀胱全切术及化疗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