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eAg阳性孕妇乙肝病毒(HBV)宫内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有针对性的对重点人群制定更加有效的乙肝免疫策略。[方法]通过电脑检索,对国内有关HBeAg阳性孕妇晚期使用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母婴阻断的Meta分析OR值为0.22(0.15~0.33)。[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孕妇通过注射HBIG能有效阻断HBV的宫内母婴传播,建议在孕期28、32、36周注射HBIG200IU,以减少HBV的官内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3.
4.
不同母婴阻断方式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母婴阻断方式对HBV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HBV-DNA阳性的孕妇共85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阻断Ⅰ组30例,只应用HBIG;阻断Ⅱ组30例,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天,直至产后30天,新生儿出生后按与阻断Ⅰ组同样的方法注射HBIG;对照组25例,在妊娠末期不采取措施。3组新生儿出生24 h内均注射乙肝疫苗。3组新生儿在出生24 h、7月和12月不同时间分别检测血清HBV-marker和HBV-DNA。结果:阻断I组和II组24 h、7月龄和12月龄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阻断I组和II组7月龄和12月龄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3组血清HbsAb定量,阻断I组、阻断II组7月龄、12月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晚期采用注射HBIG和应用拉米夫定两种不同母婴阻断方式均能够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降低胎儿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乙肝病毒围生期传播阻断的应用与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 lin HB IG)是针对乙肝病毒(HBV)特有的丙种球蛋白(抗-HBs)。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应用HB IG或与乙型肝炎疫苗(HB疫苗),联合应用于HBsAg阳性孕妇及所产新生儿以阻断围产期母婴传播,并取得较可靠的干预效果。本文对162例HBsAg阳性孕妇,进行有关HB IG作用机制、应用时间、剂量、免疫效果等方面宣传与应用指导的结果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予以报道。期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围生期母婴传播,减少新的传染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1 HB IG阻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江岸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筛选,采取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产前和产后免疫阻断措施,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58例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方案有4种,其中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出生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有123例,占77.85%。158例婴儿中,有26例出生后只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而未联合注射HBIG。HBsAg阳性母亲有130例采取剖宫产分娩,其中因携带HBV行剖宫产占28.46%。82例婴儿为人工喂养,其中因母亲携带HBV行人工喂养占89.02%。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孕妇采取了产前和产后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少部分婴儿出生后未注射HBIG,应进一步加强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出生后联合免疫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及婴儿注射乙肝疫苗。[结果]检测结果表明,婴儿乙肝感染率实验组仅4.7%(6/128),而对照组达19.2%(17/89)。[结论]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7%,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采取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携带HBV的孕妇,在妊娠28、32、36W各肌注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新生儿在出生后24h(最好6h)内和1月龄时各肌注一次HBIC,在2、3、5月龄各肌注一次乙肝疫苗。结果 检测1岁龄幼儿静脉血清,携带HBV者4例,感染率约为5.1%,HBV母婴阻断效果为94.9%。结论 孕期采用联合免疫措施,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anti-hepatis B immuneglobulin,HBIG)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和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30441例。结果筛查出HBV携带者3682例,HBV携带率为12.10%。HBV携带者中2651例于孕晚期进行HBIG肌肉注射被动免疫治疗,其中684例自孕28周起每月肌肉注射HBIG 200 IU共3次,1967例为新生儿出生前后1个月各肌肉注射HBIG 100 IU共2次。孕晚期应用2次或3次HBIG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当天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孕晚期被动免疫治疗组3.62%(96/2651),未治疗组26.38%(272/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治疗组HBV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龄婴儿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30.15%(82/272),显著低于被动免疫治疗组69.79%(6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孕妇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方式等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出生24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结果新生儿HBsAg阳性者101例,HBVDNA阳性者30例,二者任一项阳性者113例,宫内感染率为9.5%(113/1 191);孕妇分娩时选择阴道产582例,剖宫产609例,2组宫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563,P=0.001);孕妇血清HBeAg和HBV DNA均阴性、HBeAg阳性而HBV DNA阴性、HBeAg和HBV DNA均阳性时,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82、4.919、5.364,均P<0.05);HBsAg阳性孕妇HBV DNA含量≤103和105 ~ 107 copies/mL时的分娩方式与宫内感染均有关(x2值分别为10.777、8.450,均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有关,HBsAg阳性孕妇选择剖宫产可能有利于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 调查婴幼儿中,HBsAg阳性率为6.96%,HBsAb阳性率为56.33%.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б庖?P>0.05),但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9,P=0.008).母亲为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所生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77%,顺产和剖腹产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0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45%和7.6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与是否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及喂养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4.
15.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3-2008年HBsAg阳性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注射情况并评价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孕期HBIG注射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sAg、HBeAg及新生儿出生24h内股静脉血HBsAg,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母亲外周血HBVDNA。以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判断为宫内感染。结果2003-2008年孕期HBIG全程注射率从40.4%增长至64.8%,各年全程注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87,P=0.001);宫内感染率为8.0%~10.0%,各年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表明,孕期HBIG注射与宫内感染无关(χ2=0.024,P=0.877)。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婴儿采取免疫措施后,乙肝病毒(HBV)携带母亲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母婴HBV传播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对免疫干预后比较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HBV感染率的前瞻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0篇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条件进入Meta分析,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儿873例,人工喂养组751例。在对婴儿进行免疫干预后,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的6~12月龄婴儿乙肝表面抗原或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个研究:OR=0.86,95%CI=0.51~1.45,P=0.56;I2=0,P=0.99);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6~12月龄婴儿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个研究:OR=0.98,95%CI=0.69~1.40,P=0.93;I2=0,P=0.99)。结论 HBV携带者母亲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免疫干预措施阻断母婴HBV传播没有影响,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HBsAg阳性母亲与婴幼儿HBV血清标志物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HBsAg阳性母亲及其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免疫的婴幼儿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转归情况。方法对125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128例婴幼儿(双胎3例)进行随访调查,并分别于婴幼儿7月龄、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母亲和婴幼儿血清HBV主要标志物。结果7月龄随访83例婴幼儿,24~36月龄随访75对母子。128例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4例,随访时仅1例持续阳性,其余出生时HBsAg阴性的94例婴幼儿随访中未发现HBsAg阳转;HBsAg、HBeAg双阳性的26例母亲所产婴幼儿出生时20例HBeAg阳性,随访时除1例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转阴,未见婴幼儿出现HBeAg阳转;婴幼儿抗-HBe和抗-HBc在7月龄和远期随访中逐渐阴转。结论乙肝病毒经胎盘所致的宫内感染率约为3.13%(4/128),出生后转为慢性感染者约为25.00%(1/4);HBeAg可通过人类胎盘从母亲传递给胎儿,但在7月龄前消失;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在婴幼儿期单独抗-HBe和(或)抗-HBc阳性,不能说明处于HB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对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方法:53例HBsAg阳性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孕妇及其所生的53例婴儿,按照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分3组,即>106拷贝/ml、103~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 3组,所有婴儿于出生6h内及30天分别注射200 IU HBIG,同时分别于出生24 h内、生后1个月及生后6个月注射3次20 μg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检测孕妇分娩时和婴儿出生时以及1岁时静脉血HBV标志物和HBVDNA含量.结果:3组孕妇HBsAg滴度之间无显著差别(P> 0.05);HBV DNA> 106拷贝/ml组血清HBeAg阳性率和滴度均显著高于103~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组(P<0.05).所有新生儿血清HBV DNA水平均小于检测下限(1 000拷贝/mL);HBsAg阳性率为9.4% (5/53),3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和滴度无显著差别(P>0.05);随着孕妇HBV DNA水平升高,新生儿血清HBeAg阳性率和滴度相应增高,而抗-HBe阳性率和滴度相应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12个月时,所有婴儿血清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清HBV DNA水平均在检测下限以下.HBV DNA >106拷贝/ml组血清抗-HBs水平显著低于103 ~ 106拷贝/ml和<103拷贝/ml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11.结论:孕妇高病毒载量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HBV宫内感染与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孕妇病毒滴度的影响.方法 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孕期使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干预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2组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发生率、病毒载量的差异,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 干预组孕妇210例,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对照组402例,有15例发生宫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与HBV DNA拷贝数、HBsAg滴度无关.结论 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与母子HBV基因分型及S基因变异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照研究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的儿童和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基因型及病毒S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导致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病毒学因素。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Q-PCR)法检测母子血清HBV-DNA含量;PCR法扩增出母子HBV DNA S基因片断,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结果7对母子共15份血清HBV DNA均为高水平(>1.0×108copy/ml)。其中2对属于基因B型,5对属于C型。母子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100%,HBV-S基因核苷酸测序结果与选定的标准株进行比较,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特别是“a”决定簇的变异。核苷酸变异影响病毒氨基酸的表达。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失败的原因可能与HBV变异株的感染有关,特别是“a”决定簇的变异,变异株来源于母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