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女性,68岁,因双腔起搏器术后5年,反复寒战、高热3个月入院。起搏器囊袋表面皮肤完好。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起搏电极导线及瓣膜赘生物形成。诊断为无囊袋感染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选择外科开胸移除起搏装置,彻底清除赘生物,同时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复发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和总结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起搏电极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6例行电极拔除术的患者,其中起搏系统感染患者29例,电极故障6例,血栓形成1例。共拔除电极导线69根(心房电极27根,右室电极33根,左室电极4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5根。所有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45±46)个月。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均为完全拔除);其中10根(14.5%)直接拔除,32根(46.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扩张鞘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根(4.3%)应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1例在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时因电极穿孔致心脏压塞,1例术中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结论 起搏系统感染是拔除电极的主要原因,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经静脉拔除114根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经静脉除 114根永久性起搏电极导线的结果。采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技术和标准化器械 ,经上腔和 /或下腔静脉对 75例患者的 114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拔除指征为起搏系统顽固性感染 (97.3% )和电极导线断裂并脱入心腔 (2 .7% )。结果 :电极导线置入时间 5 .7± 5 .4 (0 .5~ 2 1)年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分别为 35根和 78根。完全拔除电极导线 94根 (82 .4 % ) ,部分拔除 15根 (13.1% ) ,其余 5根拔除失败。术中一例因右心耳撕裂发生急性心包压塞。完全或部分拔除电极导线后 ,患者的感染症状被完全控制。结论 :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是根治起搏器置入术后顽固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6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患者共478例。其中,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疑似IE者9例,进一步接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检验心脏超声检查对CIED患者IE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例患者因心脏超声未发现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菌血症,但经PET-CT检查后最终诊断为IE。2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经PET-CT检查后发现心腔内电极导线及瓣膜均未见赘生物,其中1例伴随血培养阳性,最终诊断为菌血症,另1例无感染征象者最终诊断为非感染患者。4例患者在电极导线拔除术后因心脏超声可见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PET-CT检查发现心腔内无感染征象,最终确定为"非感染性纤维残留组织"。根据最终诊断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心脏超声对心腔内赘生物的判定存在误差,尤其对于接受电极导线拔除术后的疑似IE患者,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起搏系统感染移除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 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感染起搏系统移除并同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 并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常规随访, 监测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赘生物等。结果纳入同期手术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74.80±15.83)岁, 3例为单纯囊袋感染, 2例为囊袋感染合并血行感染。手术策略顺序:4例先行临时起搏, 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 最后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1例患者先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5例患者术前复查血培养均为阴性, 无血行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表现, 均成功完全拔除所有导线, 术中导线头尾端培养、术后血培养均为阴性。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从右股静脉穿刺至移除递送系统时间为(41.20±11.36)min。其中1例心室导线拔除后三尖瓣反流加重, 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随访(6.00±3.79)个月, 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稳定。随访中, 无再发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应用激光鞘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3.4±17.1)岁,其中男性27例(77.1%),共拔除电极导线77根,平均植入年限10(4~26)年,其中除颤电极导线13根(16.9%)。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25例(71.4%),电极故障5例(14.3%),菌血症3例(8.6%),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5.7%)。应用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7.1%,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起搏及除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临床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处理方法。方法:连续观察应用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直接牵引拔除进行处理。结果:8例患者发生早期心脏穿孔,确诊时间为2~8(5.4±2.1)d,手术处理时间为4~13(7.4±3.5)d。所有患者均出现起搏或感知功能异常,其中5例出现心前区疼痛,4例出现隔肌或胸部肌肉刺激症状,2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心包积液,所有患者均成功经直接牵拉拔除电极导线,未发现心包积液增加及心脏压塞表现。结论:心室电极导线导致心脏穿孔后,有其特征,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经静脉直接拔除电极导线通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行双电极双腔起搏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同时置入双电极行双腔起搏术治疗 2 1例患者。结果 手术成功率 10 0 % ;随访 3~ 2 5个月 ,无一例出现电极脱落及导线折断。结论 该手术方法并发症少 ,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果:所有导线均完全拔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