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指征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两年内是否发生病毒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停药后的病毒学指标(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和HBsAg定量等),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评价治疗后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病情复发中的价值。 结果入组患者于24个月随访中共发生病毒学复发60例(75.00%),中位复发时间为9.5(5~24)个月。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乙型肝炎病史和甲胎蛋白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54、χ2 = 1.077、t= 0.749、t = 1.354、t = 1.499,P= 0.396、0.299、0.456、0.180、0.138)。复发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肝硬化、乙型肝炎家族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治疗后HBsAg定量和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χ2= 4.364、6.667、4.689,t= 4.096、2.040、8.219、5.760,P= 0.037、0.010、0.030、0.043,< 0.001,0.016),而用药时间显著低于未复发组(t= 2.006、P= 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HR= 1.587、P= 0.041)、HBeAg阳性(HR= 1.742、P = 0.044)和治疗后HBsAg定量(HR= 2.606、P= 0.008)均为影响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应用HBsAg定量(AUC= 0.902,P < 0.001)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半定量检测(AUC= 0.650、P= 0.046),HBsAg定量最佳截点为2.03 log10IU/ml,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25%、91.67%、90.00%、96.49%和78.26%。 结论肝硬化、HBeAg阳性和HBsAg高水平均为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HBsAg定量检测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共218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LA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TA组)、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E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抗病毒治疗,持续48周后检测患者相关肝功能以及肝硬化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经48周的治疗,四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和TA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775、10.148,P = 0.012、0.008);四组患者的病毒复制均有所降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组和TA组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1.275、12.198、15.645,P = 0.037、0.016、0.003);四组患者的肝硬化程度亦有所降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组和TA组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3.534、11.009、12.756,P = 0.015、0.022、0.019)。 结论使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肝硬化程度有明显改善,且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16项临床、病理和治疗等指标分析其对早期复发的影响。结果 全组1年内早期复发57例,早期复发组的1年存活率为36.8%,3年存活率为3.5%,而对照组(1年后复发或随访期间无复发)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100%和63.6%,两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 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肝硬化、肿瘤直径、多发肿瘤、肿瘤包膜形成、肿瘤包膜浸润、门静脉癌栓、肝静脉癌栓、微血管浸润和肿瘤Edmond-Steiner分级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微血管浸润和肿瘤包膜浸润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后复发是肝癌的一大生物学特性,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微血管浸润和肿瘤包膜浸润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甄别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对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术后的辅助治疗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感染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所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组(F=4.419、5.807, P<0.05);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PCT水平显著下降(t=6.428、3.513,P<0.05);且经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与SBP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血清PCT和CRP水平是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并SBP的重要指标,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PCT和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危NMIBC患者,收集术前血常规检测结果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按照LMR中位值将120例患者分为高低两组,术后随访,比较高LMR组和低LMR组的临床特征及1~5年无复发生存率情况,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两组LMR指标与高危NMIBC预后的关系。 结果根据LMR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3.14,52例)和高LMR组(≥3.14,68例),分析表明高LMR组和低LMR组的NLR、PLR、年龄、病理分级、肿瘤分期、肿瘤复发、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LMR组患者3~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高LMR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LMR是影响肿瘤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 结论术前LMR与高危NMIBC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变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 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变晚期患者在原位肝移植前后接受了基本相同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结果 1例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HBV DNA均阳性的患者,术后2个月时乙型肝炎复发,死于乙型肝炎复发所致的肝、肾功能衰竭;另1例仅HBsAg和HBeAg阳性的患者术后已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56例复发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复发的可能原因.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初次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及术后服药、放射性核素治疗对复发均有影响(P<0.05),而性别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无明显影响(P=0.240);首次手术方式中单侧腺体切除对复发有影响(P =0.006),双侧腺体切除对复发无明显影响(P=0.1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复发可能性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加强定期随访,如确诊复发,需积极采取规范的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减少复发。方法回顾分析10年手术治疗31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了解术后5年复发情况,以与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为变量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性回归分析。结果 5年复发率为48.39%(15/31),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手术方式、组织学亚型、肿瘤体积和是否外侵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均有影响(P〈0.05)。结论手术方式、组织学亚型、是否外侵和肿瘤体积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9.
影响肢体骨肉瘤的综合治疗局部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Q  Niu XH  Cai YB  Hao L  Di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114-1117
目的分析肢体原发成骨肉瘤综合治疗疗效,对影响局部复发的因素进行评估。方法1992年至2001年共收治术前无远处转移的肢体成骨肉瘤患者189例,平均年龄18岁,男性126例,女性63例;肿瘤部位:股骨下段86例,胫骨上段52例,四肢其他部位51例,病理骨折22例。完成化疗方案的患者为规律化疗组116例(61.4%);未完成化疗方案的患者为非规律化疗组73例(38.6%)。规律化疗组依手术方法分为保肢组90例和截肢组26例;非规律化疗组中保肢组42例和截肢组31例。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复发与性别、年龄、部位、病理骨折、就诊时碱性磷酸酶(AKP)值、术前化疗后AKP值、术前是否规律化疗、手术方式、外科边界、肿瘤大小、术后是否规律化疗、远隔转移等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对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前化疗后AKP值、手术方式、外科边界、化疗等因素与局部复发相关,而性别、年龄和部位等因素与复发相关性不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科边界和术前化疗后AKP是影响复发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结论局部复发的发生与肿瘤的外科边界关系密切,恰当地选择外科边界可以提高保肢的安全性。局部复发与肿瘤转移高度相关,不恰当的外科治疗及化疗,危及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影响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分析。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行ERCP术治疗的患者200例,将术后CBDS复发8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CBDS未复发114例作为对照组,结合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病程、胆总管直径、有胆道手术史、胆道狭窄、有乳头旁憩室、结石大小(≥10 mm)、结石数量(≥2枚)的例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胆道手术史、乳头旁憩室、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直径≥10 mm)为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患者年龄、有既往胆道手术史、合并乳头旁憩室、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10 mm是CBDS胰胆管造影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抗病毒治疗和一般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155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57例患者仅采用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5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8例,占总死亡率的78.2%。且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P<0.05);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经济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好、费用低,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的变化,探讨慢性肝病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95例不伴有肝硬化,205例伴肝硬化,根据Child-Pugh分级:A级69例,B级62例,C级74例,选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血清OPG、RANKL应用ELISA方法检测,应用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硬度指数(SI),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OP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伴肝硬化组、肝硬化A组、肝硬化B组和肝硬化C组患者的血清OPG水平逐渐降低,RANKL值则逐渐升高(P<0.05)。对照组、不伴肝硬化组、肝硬化A组、肝硬化B组和肝硬化C组患者血清OPG/RANKL比值逐渐降低,对照组OPG/RANKL值较其余4组均显著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跟骨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A组、B组、C组患者S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SI(P<0.05)。结论 OPG、RANKL和OPG/RANKL系统可能参与慢性肝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过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引起OPG、RANKL以及OPG/RANK的变化,上调破骨细胞,使得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Liver allograft cirrhosis is a relatively uncommon complication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st cases can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recurrence, particularly recurrent hepatitis C.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requency, et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liver allograft cirrhosis occurring without evidence of recurrent diseas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data from all adult patients who were transplanted between 1982 and 2002 and survived >12 months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n = 1,287). Cases of histologically proven cirrhosis were identified from histopathological data entered into the Liver Unit Database. A total of 48 patients (3.7%) developed cirrhosis. In 29 of them, cirrhosi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recurrent disease (hepatitis C, 11; hepatitis B, 4; autoimmune hepatitis, 4;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2;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3;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4;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1). In 9 of the 19 patients without evidence of disease recurrence, another cause of cirrhosis could be identified (de novo autoimmune hepatitis, 4; biliary complications, 4; acquired hepatitis B, 1). In the remaining 10 cases, the cause of cirrhosis remained unknown; their previous biopsies had shown features of chronic hepatitis of uncertain etiology. Three patients in this group died, and the remaining 7 are alive with good graft function 3-12 years after cirrhosis was first diagnosed. The prevalence of "cryptogenic" posttransplant cirrh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initially transplanted for fulminant seronegative hepatitis (6%) than in those transplanted for other diseases (0.3%). In conclusion, posttransplant cirrhosis without disease recurrence is uncommon, but it is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transplanted for fulminant seronegative hepatitis. Chronic hepatitis is the most frequent underly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in cases where the cause of cirrhosis remains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减轻肺结核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作用。方法提前干预及与抗结核药物同步治疗及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3组对比观察。结果 3组患者中,提前干预组发生肝损害发生率为10.7%(3/28),同步治疗组发生率为18.2%(6/33),单纯抗结核组发生率为51.4%(18/35),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5,P<0.01)。3组患者两两比较发现,提前干预组和同步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纯抗结核组(χ2=11.604,P<0.01;χ2=8.221,P<0.01),但提前干预组与同步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单纯抗结核组临床症状及肝损害发生率高,其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且部分患者无法完成抗结核治疗。结论提前干预及与抗结核药物同步治疗对比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提前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低,化疗完成率高,建议对肺结核患者合并乙型肝炎者提前使用恩替卡韦再进行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受体相关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搜集、随访、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3—2019年7年中连续320例有乙肝病史并行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可能与乙肝复发有关的围术期参数,并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乙肝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320例患者中,原发疾病为乙肝所致肝恶性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移植的32例乙肝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来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10月至2007年9月的6例无心跳供体肝移植,供肝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均为(-),受体术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其中2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1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5例受体术前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DNA)1 000 copies/ml,1例HBV DNA1 000 copies/ml。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第二阶段为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26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其中1例为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清HBsAg(+)6例、(-)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5例,HBeAg(+)2例,抗-HBc(+)14例,抗-HBe(+)5例;11例受体术前血清HBV DNA500 copies/ml,15例HBV DNA500 copies/ml;25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单药口服预防乙肝复发。结果第一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全部受体术后血清HBsAg和HBV DNA均转阴,至今未见乙肝复发。第二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50周,20例接受HBsAg(-)供肝,其中1例于术后39周出现一过性HBsAg(+),随后又转阴;另1例肝肾联合移植受体在移植术后28周发生乙肝复发,但血清HBV DNA(-);其中15例采用抗-HBc(+)供体肝移植术后均未见乙肝复发。6例采用HBsAg(+)供体的肝移植受体术后HBsAg均未转阴。所有随访受体均存活,术后均未见HBV DNA复制,亦未发现核苷类似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的复发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后阿德福韦酯疗效。方法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后,21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1年,对照组20例常规护肝、降酶等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BVDNA、HBeAg/抗.HBe血清学变化、Child-Pugh分级比较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LT、AST、TBil、ALB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HA、PC-Ⅲ、Ⅳ—C各项优于对照组,治疗组HBVDNA转阴11例,对照组转阴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5)。治疗组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者4例,对照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P〈0.05)。治疗组Child.Pugh分级为A级者9例,B级10例,C级2例;对照组A级6例,B级7例,C级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未发现相关的肾功能损害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可获得明显改善,但不能阻止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脾栓塞术后采用阿德福韦酯是较理想的长期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13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原位肝移植术的48例终末期AILD受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受者的术后累积生存率,分析死亡病例的死因,了解术后排斥反应、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及AILD复发情况。结果 48例AILD受者中,存活38例,AILD受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76%。10例死亡受者的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移植肝衰竭、脓毒症、肺部感染、出血、肝动脉栓塞、肾衰竭。48例AILD受者中,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19%),有3例分别在术后1~2年内新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受者于术后2年出现原发病复发,经积极治疗均长期生存。结论终末期AILD肝移植受者多数可获得长期生存,应重视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方案的制定,预防感染及排斥反应和术后新发病毒性肝炎,及时发现原发病复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