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久武  徐艳 《医师进修杂志》2004,27(7):28-29,3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检查10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及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01),老年组(≥60岁)IMT显著高于<60岁组(P<0.001)。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6.0%,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87.8%),以低回声斑块为主(61.0%),其次为强回声斑块26.7%。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6.0%,以中重度狭窄为主(80.7%)。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CCA)为主(46.1%),其次为颈内动脉(ICA)(38.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CCA比值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颈动脉彩超检查能确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能确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进而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ICV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76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对照组患者于体检时均进行了C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CVUS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出斑块456枚、124枚。观察组患者在颈内动脉起始处、颈总动脉主干处及颈总动脉窦处的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VUS检查在ICVD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颈动脉狭窄的识别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监测方面安全、便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心脏超声以及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54例患者中发现46例有血管狭窄,其中颈总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1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18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狭窄部位斑块31例。其中大动脉狭窄性TIA 36例,栓塞性TIA 13例,腔隙性TIA 3例,血管痉挛性TIA 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决定TIA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技术与传统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7例,根据有无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70例)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患者均行TCD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治疗后12月的Vs、Vd值,血管内介入治疗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8例(14.04%),单纯药物治疗组发生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21.43%),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随访期的12个月中,单纯药物治疗组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组均未发生致死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中短期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手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据报道[1] ,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39 3%,远高于白种人的 2 4%和黑种人2 2 %[2 ] ;而 5 1%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3 ] 。颅内动脉狭窄由于其可导致脑血流减少与狭窄处血栓形成和血栓或斑块脱落性栓塞 ,因此在临床上 ,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认知水平下降或头晕、耳鸣、复视、黑朦等慢性缺血性症状 ,和TIA与脑梗死等急性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治疗。但以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为例 …  相似文献   

6.
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探讨外周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术后1—2周内,行外周动脉(包括颈总、颈内、颈外、股总、股浅、股深、胭、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超声检查,以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作为观测指标,对各组病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外周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CCA IMT、颈动脉IMT、CFA IMT、SFA IMT、DFA IMT、下肢动脉IMT在冠脉未见异常组与其余三组任一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未见异常组IMT值小于其余三组。(2)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数量增加,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加重,斑块形成呈明显增加趋势。(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PWISE),CFAIMT和P下肢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下肢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一致。(2)颈部和下肢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P下肢、CFAIMT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3)年龄、吸烟时间、患有高血压及高血压患病时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硬化的住院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100例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查有80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75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轻度狭窄45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4例;100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70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轻度狭窄41例,中度狭窄25例,重度狭窄4例.结论: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两种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非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下肢动脉CDFI检查并进行比较。观察组入院后常规测量血压、血糖、血脂。CDFI显示,观察组下肢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异常、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腔狭窄闭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胫前、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DFI检查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的可靠手段,可确定病变的部位、长度、阻塞的程度以及血管解剖结构的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中风是造成中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有75%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很多,但大部分病例病因为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处粥样硬化和/或血管狭窄所致。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有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比较成熟的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差异。方法对3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全脑DSA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脑梗死患者235例;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4)、中年组(n=137)和老年组(n=149)。结果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狭窄、闭塞及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9.39%、80.85%、87.1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应用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我国当前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危及生命。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经治疗前后的高血压、冠心病及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层厚度、粥样斑块大小、位置及颈动脉内血流情况进行检测,研究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骨密度水平的关系,为CKD不同分期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的理论及临床指导。方法以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CKD非透析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老人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和股骨区的骨密度水平(BMD),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情况;应用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骨密度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CKD患者骨密度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2.4SD±0.18比-0.8SD±0.24,P0.01);在非透析CKD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GFR)与骨密度水平呈现正相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K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78±0.21比0.71±0.24 mm,P0.01)及斑块形成(66.6%比36%,P0.01)、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66.6%比36%,P0.01)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骨密度水平与hs CRP、TG、血磷、i PTH、血红蛋白(Hb)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GFR、血钙、血白蛋白(SAlb)、IMT、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负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吸烟、药物以及BMD是CKD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KD患者IMT比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其颈动脉粥样斑块总检出率66%,对照组的总检出率仅为36%(P0.01),CKD中晚期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的阳性率更为明显(P0.05)。结论各期CKD患者骨密度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与颈动脉病变相关,骨质疏松可能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患者的年龄、血脂、CKD不同分期及骨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与之亦有共同点。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高度相关,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对不同类型偏头痛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住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20例(普通型头痛70例,典型性偏头痛50例),两组都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阻力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脑血管狭窄率为72.0%,对照组的脑血管狭窄率为5.7%,观察组的脑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在偏头痛中的诊断应用能直接探测可靠血流动态参数,判断疾病状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郑莉 《中国科学美容》2014,(8):90-91,105
目的: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1年4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45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45例不存在脑梗死的人群设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人群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率为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显示颈动脉主要出现在脑梗死一侧,斑块大小及其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斑块的形成对避免脑梗死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及早检查斑块的存在,确定斑块的性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2~4期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42例CKD2~4期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将其分为颈动脉斑块组(52例)及无颈动脉斑块组(9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昼夜平均收缩压(24hSBP)、昼夜平均舒张压(24hDBP)、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检测所有患者血肌酐(SCr)以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lc)、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空腹血糖的水平,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2组问进行比较,其中年龄、HbAlc水平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GFR、SBP、HDL-C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有统计学差异,与性别、DBP、BMI及其余生化指标水平无关。以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将年龄、HbAlC、HDL-C、eGFR、糖尿病及高血压5项因素进行Logistic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颈动脉斑块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中,HbAlc、HDL-C、糖尿病、高血压、CKD及收缩压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诊断慢性缺血性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一组疑有慢性缺血性肾病的患者,应用Siemens公司Sonata型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肾动脉进行3DCE-MRA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在MRA扫描后2 d内进行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观察肾动脉图像;同时观察血肌酐与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在18例患者中,3DCE-MRA显示:6例肾动脉无异常,5例肾动脉狭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7例肾动脉显著狭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7例肾动脉无异常,4例肾动脉狭窄,7例肾动脉显著狭窄(其中1例为双侧狭窄).18例患者均有血肌酐升高,明显升高的则肾动脉显著狭窄或双侧狭窄.结论:3DCE-MRA检查有无创、安全血管图像清晰准确等优点,可以做为筛选肾动脉狭窄,诊断慢性缺血性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易损斑块易发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且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可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价格低廉、可重复性高等优势,是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各种超声技术在检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彩超与钼靶X线应用BI-RADS分级在乳腺癌诊断上的比较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探讨结合二者应用于临床上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我院手术与病理结果证实的82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和彩超影像表现及其BI-RADS分级,两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诊断率比较中彩超组(a)为87.80%,钼靶X线组(b)为75.60%,两者联合组(c)为95.24%,差异组间比较Pa:b=0.237,Pa:c=0.014,Pb:c=0.017;恶性诊断率彩超组为66.66%,钼靶X线组为73.33%,两者联合组为86.66%,差异组间比较Pa:b=0.164,Pa:c=0.003,Pb:c=0.001;BI-RADS等级比较中联合应用组2~3级与4级诊断率高于彩超组及钼靶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者联合应用可相互补充,对BI-RADS分级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将两者联合应用于临床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超声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前列地尔与罂粟碱联合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评价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5例,治疗前应用超声测量股、腘、胫前、胫后动脉的舒张期内径,观察血管壁回声强度、血管走行及腔内彩色血流分布,脉冲多普勒定量计算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量。经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后,应用超声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股、腘、胫后、足背动脉的舒张期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