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3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经MRTA证实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中累及三叉神经单支者3例(占8.6%),两支或三支者32例(占91.4%)。67.0%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上内侧血管压迫占52.6%,上外侧占28.3%,下侧占19.1%。35例患者中有52.5%术后疼痛完全缓解,31.4%部分缓解,而有16.1%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复发。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方法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术后91.3%疼痛消失,8.7%疼痛减轻,无1例死亡。结论:发现三叉神经进出桥脑处三又神经与动、静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近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新的手术疗法,1986年1月1998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4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74例,男46例,女”例。年龄对一76岁,平均53岁,病程8个月至15年,平均7年,疼痛发生在右侧42例,左侧32例。疼痛分布区,1支3例,1、11支8例,I、11、ill支10例,11支2例,皿支!例,11、皿支50例,伴高血压者对例,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1.2手术方法和术中发现(表1)本组74例手术中,单纯动脉压迫神经根19例,动静脉共同压迫55例。压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9月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5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临床表现与其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有密切关系。57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41例(72.0%)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6例(28.0%)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例(10.5%)术后同侧面部有一过性轻度麻木,3例(5.2%)有轻度眼部干涩表现,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手术时在三叉神经近脑干区发现责任血管并进行充分分离、松解,实现三叉神经彻底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总结1996~2002年收治的手术病人19例,平均年龄50.3岁。术中可见动脉压迫9例,静脉压迫4例,混合压迫3例。3例蛛网膜粘连呈索带状。全部病人的三叉神经根均有不同程度的压迹,使神经受到牵拉、移位、甚至变形。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19例患者全部6个月~2年的随访。有效率达100%,其中疼痛完全消失13例,明显减轻5例。1例因绦纶片脱落而复发,二次手术后完全消失。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具有疗效显著,不遗留感觉障碍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纳入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典型三叉神经通患者32例患者为实验组,纳入同期28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对责任血管压迫位置进行探查,分析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动脉进出脑干端区域(REZ)压迫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责任血管为动脉的三叉神经 REZ 压迫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责任血管对 REZ 是否存在压迫与三叉神经痛类型具有密切关系,典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大部分对 REZ 存在压迫,而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大部分对非 REZ 存在压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24例行显微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手术发现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有103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年(2个月~9.1年),发作性疼痛彻底缓解92例(89.3%),部分缓解9例(8.7%),无效2例(1.9%))。术中发现88例(71.0%)系动脉压迫,静脉压迫23例(18.5%),在三叉神经出颅处发现一静脉球2例。静脉、动脉同时压迫者8例(6.5%)。另外5例(4.0%)未发现任何血管压迫,术中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下1/2切断。术后5例发生小脑血肿,其中2例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该组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其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术前患者的选择与术中仔细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方法: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4例患者均发现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16例,小脑前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2例,静脉1例.18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5例明显改善,1例部分改善.随访2年,1例复发.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 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的疗效 ,分析血管受压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地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 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早期痊愈 3 7例 ( 94 9%) ,部分缓解 1例 ( 2 6%) ,无效 1例 ( 2 6%) ,无手术死亡。但随访 2~ 8年后 ,痊愈 3 3例 ( 84 6%) ,部分缓解 3例 ( 7 7%) ,无效 3例 ( 7 7%) ;复发 4例( 10 8%)。在晚期痊愈的病人中 ,三叉神经受动脉压迫出现明显压迹的 2 9例痊愈 2 7例 ( 93 1%) ,而神经与动脉或静脉接触而无压迹的 10例仅痊愈 6例 ( 60 %)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2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7例,显著减轻者2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1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疼痛消失29例(96.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三叉神经痛入脑干区减压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见小脑上动脉压迫38例,接触11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9例,接触7例;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同时压迫9例;无名静脉接触3例。伴蛛网膜粘连增厚43例。结果:术后痊愈78例(89.7%),部分缓解7例(8.0%),无效2例(2.3%)。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尤其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欲行微血管减压术的21例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高分辨率磁共震(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TOF)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所得原始图像资料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的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1例患者术前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走行,其中19例患者共发现责任血管20根,术中证实与影像学检查所见吻合.2例患者术前检查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发现为细小前下动脉压迫.结论 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在术前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可很好地显示三叉神经形态、走行及责任血管,对术前制定手术入路、减少术中探查时间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蒋文明 《当代医学》2014,(16):62-64
目的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详细描述病程、发病年龄、症状典型性、责任血管类型、压迫程度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病程小于2年、症状典型、责任血管仅与神经相粘连者术后完全缓解、延迟缓解比例较高,相反,病程长、症状不典型、责任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者疗效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症状是否典型、血管对三叉神经根的压迫程度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以MVD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对患者术前采用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判断患者脑病变严重程度,并对手术过程、手术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术前磁共振成像图显示粗大扭曲椎动脉(VA)偏向于患侧,严重患者对侧的粗大扭曲椎动脉有向患处偏移的趋势。术中有5例患者椎动脉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进行直接压迫,4例患者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间接进行压迫,3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对面神经进行压迫、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进行压迫。术后,8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彻底迅速,2例患者1个月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7 d疼痛得到缓解,除此以外,还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总结。结论: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其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血管为粗大移位的VA。MVD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该法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逐渐将VA向下移位,进行解剖,从根本上解决面神经受压迫问题,而并非简单地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塞进垫片。微血管减压手术可有效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且预后较好。同时本院提倡患者早诊断、找治疗,缩短病程,帮助尽早恢复。此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术中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前下动脉(6例)和静脉(1例);32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6例,6例仍有轻微疼痛.术后出现短时期眩晕13例,单纯疱疹者5例,术后面部麻木4例,同侧听力下降2例,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 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 (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 (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38例三叉神经癌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35例有明显血管压迫,在显微镜下显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注意处理好岩静脉,寻找责任血管后,用涤纶片将责任血管与神经根隔离。其中2例同时有静脉压迫,电凝切断并予神经分离,3例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2/3切断。结果 3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口服止痛药可控制。1例3个月后疼痛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邹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324-4325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之间的相应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干预组,再选取同时间段内2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2组患者责任血管的压迫位置进行分析探查.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动脉进出脑干端区域的压迫率较高,且责任血管为动脉的三叉神经脑干端区域压迫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三叉神经痛与患者神经压迫位置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需要医护人员作好分析,以便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