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髂腹股沟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博  王学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3):212-213
目的:为临床上阑尾切除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剖宫产术等手术作腹壁切口时,弄清髂腹股沟神经和切口的关系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3具(66侧)教学用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髂腹股沟神经的行程进行了观察。用游标卡尺测量了该神经在穿出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时距骨性标志点的距离。结果:髂腹股沟神经腹横肌穿出点,位于距髂嵴最高点下方2.5cm处。腹内斜肌穿出点位于髂前上棘内侧3~4cm处,腹外斜肌腱膜穿出点位于距耻骨结节外侧1.5cm处。结论:下腹部的麦氏切口及斜切口等手术,要避开髂腹股沟神经的穿肌点,以免损伤该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腹股沟神经卡压征的防治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50侧(25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上对腹股沟区皮神经行解剖学观测。结果:髂腹下神经皮支6%(3侧),髂腹股沟神经皮支90%(45侧),生殖股神经生殖支的皮支42%(21侧),髂腹股沟神经与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形成的吻合支12%(6侧),生殖股神经股支的皮支8%(4侧)。结论:腹股沟区皮神经行程变异很大,解剖变异是导致神经卡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髂腹下神经与阑尾手术切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避免损伤髂腹下神经在阑尾切除术中要认真鉴别该神经;并确定手术切口方向和分离范围。方法:在53例(男29,女24)成人的右侧腹部的标本上,对髂腹下神经进行了观测。结果:①髂腹下神经的行径和结构型式并非绝对恒定,其单支者占62.3%,双支者占3.8%,该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共干一段后分开者占22.6%,与髂腹股沟神经全长共干者占11.3%;②在髂前上棘内侧1~40mm范围内髂腹下神经经过脐—棘线占98.2%,在麦氏点外侧10mm以外该神经经过脐—棘线占92.7%;结论:当阑尾切除术选择麦氏点切口时,切口方向应与脐—棘线垂直,手术分离不宜在髂前上棘内侧1~40mm范围内进行,亦不宜延伸到麦氏点外侧10mm以外,否则损伤髂腹下神经的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4.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腹腔沟斜、直疝修补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用肉眼观察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腹股沟区有关结构。结果 腹内斜肌起始有四种类型,肌腱移行处呈现三种类型:腹横肌起始,腹股沟镰各有三种类型。腹股沟韧带平均长11.65cm,宽0.58cm;髂耻束平均长6.94cm,宽0.53cm。髂耻束并不恒定存在。腹内斜肌起于髂耻束者3例,占1.17%,腹横肌起于髂耻束者占10.7%。结论 观测值为临床疝修补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数据。  相似文献   

5.
正腹部手术时若损伤骼腹股沟神经,将导致神经分布的区域感觉障碍或持续性疼痛,甚至会引起腹股沟区肌肉的萎缩,从而导致疝的发生。故了解髂腹股沟神经的变异对阑尾切除术、剖宫产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手术腹壁切口的定位有重要意义[1]。但髂腹股沟神经变异较为罕见,且此类变异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6.
腰上三角及其前方神经的临床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肾脏疾病及腰疝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从腹后壁外面观察腰上三角的形态及构成,由其内面观察经过该三角前方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组合形式及走行,并分别测量其与第12肋下缘的距离。结果:腰上三角的彤态可为四边形(55%)、三角形(35%)和不规则形(10%),该三角的上界可完全由第11肋(5%)构成;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在腰上三角前方有4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三神经与第12肋下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92±6.32)mm、(59.49±14.97)mm、(112.49±17.15)mm。结论:熟悉腰上三角前方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走行及与第12肋的位置关系,对于避免手术中损伤这3条神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切断髂腰肌的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切断髂腰肌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方法:(1)选取本院解剖学教研室成年尸体标本4具,共8条完整髂腰肌标本,观察其腹股沟韧带下方部分的大体形态,肌、腱比例及切断前后显露的范围.(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13例,其中7例保留髂腰肌的完整性(Ⅰ组),6例切断髂腰肌(Ⅱ组),分别于术后1月、2月及6月评估屈髋肌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髂腰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为肌、腱混杂结构,腱、肌比例平均1∶4.1,切断髂腰肌后显露范围明显扩大.(2)术后1个月Ⅱ组屈髋肌力较Ⅰ组差(P<0.01);术后2个月两组肌力均恢复至4级以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屈髋肌力基本恢复正常.除1例髂腰肌切断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切断髂腰肌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使用髂腹股沟入路处理髋臼骨折时,切断髂腰肌有利于骨折的显露及复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侧经红色乳胶液灌注的会阴及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标本灌注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髂腹股沟神经来源于第1腰神经腹侧支,其皮支从腹股沟管浅环穿深筋膜,穿出点横径为(1.89±0.47)mm,穿出时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下方。髂腹股沟神经皮支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阴部外浅动脉的升支、降支及股内侧支,并沿途发出皮支营养周围皮肤。结论:可以设计以髂腹股沟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股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的治疗方法,提高此类创面治疗质量。方法回顾6例伴有股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对侧胸脐皮瓣修复术、同侧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术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3种皮瓣修复的特点、手术注意事项及预后。结果本组6例患者,根据创面的位置及局部血管重建情况施行不同皮瓣修复术,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人工血管外露的患者,术后皮瓣下间断性炎性渗出约1个月后创面愈合。6例患者获得半年随访,创面均完全愈合,患侧下肢血运良好,局部人工血管通畅;2例伴股神经损伤者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3级;3种皮瓣修复创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对伴有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应根据创面位置,神经、血管损伤情况,采用以对侧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胸脐皮瓣,同侧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或带蒂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3种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操作安全可靠,皮瓣抗感染能力强,皮瓣质地与受区相近的特点,是修复髂腹股沟区创面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髂腹股沟神经在大阴唇皮肤分布区的临诊观察及神经痛的诊断与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为髂腹股沟神经痛或股后皮神经痛累及其会阴支的女性患者共28人计31侧,细查针刺痛觉的变化以确定诊断及两神经分布区的范围。采取强的松龙25mg 2%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5-10ml注射最大可能致病部位。结果 注射后数分钟检查麻醉范围,证实分布区及诊断无误,21人23侧髂腹股沟神经痛患者,除2例未接受治疗以外,皆经1次注射后疼痛短时间内完全消失,绝大多数1周后痊愈,极少数经第2次注射后痊愈,个别失访。结论 女性31侧髂腹股沟神经在大阴唇的分布区可确定为前2/3者25例(80.65%),前1/2者4例(12.9%),前1/3者2例(6.45%),一般教科书无细载。对神经痛的治疗,采取局部注射强的松龙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上阑尾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剖宫产术、肾切除术等手术作腹壁切口时,注意髂腹下神经和切口的关系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3具(66侧)教学用的成人尸体上对髂腹下神经的行程进行了研究。用游标卡尺测量分析了该神经在穿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时距一些骨性点的距离。结果髂腹下神经在腰大肌外侧1/3处穿出,经髂嵴最高点与第12肋尖端的中份,穿过腹横肌腱膜,距髂前上棘内侧4cm处,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穿腹内斜肌,最后在腹股沟韧带上方2.5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走行,并被腹外斜肌腱膜覆盖,在距耻骨联合上缘5cm处,它的终末皮支穿过腹外斜肌腱膜。结论在阑尾切除术时为了避免切断髂腹下神经,切口应选择在距髂前上棘至少4cm处;在作低位的旁正中切口时切口应在距腹股沟韧带3.5cm处进行;在作肾切除术时,在腰大肌外侧缘上1/3处易找到髂腹下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髂腹股沟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选用克氏针、加压螺钉及重建钢板固定。结果:患者均获6—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髋臼骨折复位情况依据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2例。依据患者的感觉、关节功能及X线片3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92.6%。结论:手术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髂腹股沟入路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手术中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15具(男9具,女6具)30侧成尸标本上选择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和腹股沟韧带为标志观测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髂腹股沟神经(Ilioinguinal nerve,IN)、股神经耻骨肌支和闭孔动脉(Obturator artery,OA)的走形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 LFCN在髂前上棘内侧穿出腹股沟韧带占96.67% (29/30侧),距髂前上棘中心点(20.01±0.32)mm;被腹股沟韧带纵横纤维所包裹的占33.33% (10/30侧);在阔筋膜形成的筋膜鞘中走行占46.67%(14/30侧)。② IN穿出腹内斜肌部位距离髂前上棘中心点为(5.41±0.50)mm,穿出腹外斜肌腱膜部位距离耻骨结节中心点为(18.04±0.21)mm。  结论 在显露髂骨翼内侧面和骶髂关节时,应在LFCN走行的阔筋膜和腹股沟韧带部位进行显露和预防性松解,以免牵拉损伤;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应从腹股沟韧带两端上方5 mm处开始,防止损伤深面的IN。在显露髂耻隆起时先寻找和结扎闭孔血管耻骨支,以免引起不可控制的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利用原位血管修复手外伤的腹股沟皮瓣提供感觉神经解剖资料。方法:在22侧成尸腹股沟区解剖观测髂腹下神经的走行及其分布范围。结果: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出现率100%,其穿出点距腹股沟区上界17.1±6.3mm,距腹股沟韧带垂直距离为19.3±3.7mm,距髂前上辫38.0±9.8mm。结论:不吻合血管行腹股沟区髂腹下神经蒂皮瓣转位对重建手的感觉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文献中关于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的变异包括起源、行程、数目、分支分布等诸多情况[1~4].作者在解剖1具青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分支或分布都有异常.该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6.
利用腹横筋膜对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腹横筋膜及其类同物对传统的腹股沟斜疝(简称斜疝)修补术行以下改进:①在高位结扎疝囊前,预先缝置修补内环口之缝线,将凹间韧带与髂耻束缝在一起。②在内环口至耻骨结节间将腹横筋膜折叠缝合于髂耻束上,对93例斜疝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修补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腹股沟斜疝复发的因素,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孔杨  周建生 《解剖与临床》2009,14(6):420-422,428
目的:为髂腹股沟入路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成尸骨盆标本,按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直径为(2.56±0.72)mm,与耻骨联合的距离为(52.41±8.12)mm。(2)股神经由腰大肌和髂肌间穿出处至腹股沟韧带间的距离为(32.58±3.97)mm,在穿腹股沟韧带处与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为(14.33±3.00)mm。(3)坐骨神经出骨盆时,与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15.53±3.6)mm。结论:在手术先后显露耻骨上支、髂窝及坐骨大切迹时,注意不要损伤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的吻合支、股神经和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8.
<正> 对44例成人尸体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行程作了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它们与腹壁切口的关系,特别是与阑尾切除、腹股沟疝、剖腹产和经腰肾切除切口的关系。在腹股沟疝修补和阑尾切除缝合腹壁时,两条神经之任一条受到波及都会在腹股沟区出现典型的神经激惹。在阑尾切除中,为避免切断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应用普理灵疝装置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普理灵疝装置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6例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结果: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全部治愈。术后并发尿潴留3例,浆液肿1例,腹股沟部疼痛1例,异物感3例。随访6~30个月,无复发。结论:普理灵疝装置是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的理想器材。术中注意仔细解剖分离和修补材料的正确安置及缝合固定,是手术成功和防止疝复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经验,探讨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112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95%以上的患者在术后8~12h即可下床活动;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没有复发病例。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斜疝修补术并发症少,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