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2002年广西甲型副伤寒和伤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了解1994~2002年接种伤寒Vi疫苗后的7年间伤寒和副伤寒流行变化,评价Vi疫苗对控制伤寒流行的效果并分析甲型副伤寒的特征及影响其爆发流行的因素。方法对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记录、伤寒副伤寒爆发调查报告、监测系统资料、全区伤寒流行地区伤寒Vi疫苗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血培养证实甲型副伤寒病例为1200例、伤寒为285例;甲型副伤寒与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十分相似;饮用污染水是引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的主要原因;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结论 在广泛使用伤寒Vi疫苗后,伤寒基本得到控制,但因为引起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甲型副伤寒已取代寒,成为广西农村地区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为控制甲型副伤寒的流行,在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之前,应尽快研制出副伤寒疫苗。  相似文献   

2.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以及甲、乙、丙三种副伤寒沙门氏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血清学试验是诊断伤寒与副伤寒的重要指标。血培养耗时长,便培养阳性率低,肥达氏反应阳性结果出现时间较晚,特异性亦差,据报道肥达氏反应的准确性只有50%左右。美国近来已不再把它作为确诊伤寒的方法。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微量快速凝集试验及协同凝集试验等诊断伤寒的检测方法相继应用于临床,但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相差很大。最近笔者采用了亚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最新生产的伤寒、副伤寒血凝试剂,对52例伤寒、副伤寒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检测,并于经典的肥达氏反应(试管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副伤寒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近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规律、临床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0例伤寒、副伤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复杂多样,典型特征少见。3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中有18例为副伤寒甲。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茵素疗效佳,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通过对该组病例分析,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呈不典型趋向。副伤寒甲沙门杆菌在我省流行较为突出。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163例伤寒,副伤寒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燕 《浙江医学》1996,18(6):345-346
临床常遇不典型伤寒、副伤寒,有的甚至以并发症为主诉而就诊。我院1988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收冶伤寒、副伤寒163例,其中出现并发症103例(63%),误诊27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敏感性、特异性、早期和快速检测的角度探讨新的伤寒和副伤寒的实验诊断方法,以提高伤寒及副伤寒的实验室诊断水平。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肥达试验检测85例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或副伤寒患者、20例献血员及65例非伤寒副伤寒发热病人血清伤寒及副伤寒IgM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IFL检测85例伤寒或副伤寒患者血清IgM抗体,79例阳性,阳性率92.9%,病程6d以内,阳性率为90%;肥达试验检测同样病例,47例阳性,阳性率55.3%,病程6d以内阳性率46.7%,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献血员和其他发热病人检测,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均在2%以下,二者没有差异。结论 检测抗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IgM抗体,免疫荧光法比肥达试验的灵敏度更高,免疫荧光法比肥达试验更具早期和快速检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甲型副伤寒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甲型副伤寒44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伤寒进行了对比,发现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退热时间、并发症的多少与伤寒基本无异,甲型副伤寒的耐药率亦很高,且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应用头孢哌酮、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注射液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伤寒快诊(IHA)对甲型副伤寒的阳性率高于传统的肥达试验,但IHA对甲型副伤寒的敏感性不及伤寒。  相似文献   

7.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间我院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78例病例中,伤寒63例(80-8%),副伤寒15例(19.2%)其中副伤寒甲13例、副伤寒乙2例,副伤寒病例占构成比从1997~2001年的8.3%(3/36)上升至2002~2006年的28.6%(12/42)。男性41例、女性37例,全年均有散发。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是伤寒、副伤寒的主要临床特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均较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血/骨髓培养阳性率33.3%,肥达反应阳性率82.1%。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平均热退时间(5.3±2.5)d。结论近年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伤寒、副伤寒多呈不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肾损害亦不少见。  相似文献   

8.
牛英  杨海秋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83-383,437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副伤寒甲病例明显增多,为了解副伤寒甲的临床特点,指导诊治,将2002—2005年收治的126例副伤寒甲患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院内科自1947年1月初至1956年12月末,共收确诊为伤寒及副伤寒患者75例,计伤寒62例,甲种副伤寒8例,乙种副伤寒4例及丙种副伤寒(猪霍乱桿菌感染)1例。各例之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培养或有价值的肥达氏反应凝集价而确定。内37例在血液、骨髓、尿或大便中分离出病原菌;38例诊断依靠临床观察及肥达氏凝集反应。诊断可疑病例,均未列入。本组中,各种副伤寒病例较少,故在分析时合并一起,以便与伤寒比较。本文仅将75例,作了一般分析,并就诊断上存在的困难及合霉素治疗效果加以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10.
伤寒作为常见传染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我科用氟哌酸治疗25例伤寒、乙型副伤寒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5例伤寒、副伤寒病人,男性11例,年龄15—36岁,平均23.6岁。女性14例,年龄18—53岁,平均29.7岁。血培养伤寒杆菌生长16例,乙型副伤寒杆菌生长1例。17例伤寒杆菌生长病人中,有7例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伤寒发病并不减少,而有关副伤寒报道不多,本科自1979.1~1989.9共收住经培养或肥达氏反应确诊的伤寒320例,副伤寒9例,其发病数分别为97.3%、2.7%。现将资料完整的8例副伤寒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分析:本组中副伤寒乙6例(75%),丙2例(25%)。男5例,女3例,男女之比1.7:1。年龄<2岁2例,2~7岁4例,<7岁2例(最小年龄10月,最大13岁9个月)。发病季节:6~11月6例,12~5月2例。入院时病程最短3天,最长40多天。8例中1例合并脑膜炎死亡。 2.临床表现及合并症:本组重型1例有  相似文献   

12.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一起伤寒、副伤寒乙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兰医一院传染科冯庆荣1990.6~11月甘肃省民勤县局部地区发生了一起伤寒、副伤寒乙暴发流行,患者共74例,经隔离治疗,全部治愈。1流行特征1.1时间分布本次流行发生在夏秋季。伤寒首例发生在6月上旬,副伤寒乙首例发...  相似文献   

14.
贵阳地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6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是我市主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对1995年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606例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或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积极开展血培养及相关检查工作,确诊病例较20世纪90年代明显提高,通过观察,伤寒病例明显减少,甲型副伤寒病例相对明显增多,现将本院2001-2006年期间收治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112例病人临床治疗观察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伤寒、副伤寒合并肝损害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副伤寒引起肝大、黄疸的体征早被注意,近年来由于肝功能检查和肝活检的应用,对伤寒、副伤寒所致的肝损害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称为伤寒性肝炎。现将我院1972~1980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292例中,经化验肝功能者113例,对有肝损害者81例进行分析,并与经肝功能化验正常的伤寒32例对比,探讨其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003-2005年伤寒、副伤寒在临沂市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市2003-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共发生伤寒、副伤寒21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96/10万,发病集中在6~11个月,占85.88%;年龄主要集中在10-54岁,占69.70%;农民和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80.15%。结论查源、灭源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甲型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易造成误诊及漏诊,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伤寒类似,但较伤寒轻[1].以持续性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损、远端回肠微小脓肿及溃疡为基本特征,病变可累及多个脏器.我院自2000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副伤寒甲111例,其中并发其它脏器损害10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伤寒(typhoid fever)、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据估计,全球伤寒、副伤寒每年发病约2200万例,死亡20多万人[1]。近十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和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部分地区发病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健康[2]。本研究旨在研究2005—2018年山西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伤寒是常见多发急性传染病,近几年来临床又比较多见。1974年8月—1979年8月,我室共收治伤寒、副伤寒28例,其中伤寒21例,副伤寒甲一例,副伤寒乙6例。全部病例中,27例经阳性血或骨髓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所证实;一例临床表现典型,能除外其它疾病,经氯霉素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