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面梗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8岁。因发作性胸痛、胸闷3d入院,疼痛剧烈,呈压榨性,疼痛持续30min以上,伴上腹部不适、大汗,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或休息后症状无缓解,反复发作,胸痛进行性加重,无咳嗽、咯痰,无肢体活动障碍,来诊。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8岁.因发作性胸痛、胸闷3d入院,疼痛剧烈,呈压榨性,疼痛持续30min以上,伴上腹部不适、大汗,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或休息后症状无缓解,反复发作,胸痛进行性加重,无咳嗽、咯痰,无肢体活动障碍,来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造影特点。方法收集并总结我院2002年6月至2009年10月明确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4例,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特点。结果 1、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右冠状动脉(RCA)103例,占83.1%,左前降支(LAD)4例,占3.2%,左回旋支(LCX)17例,占13.7%;2、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部位:近段75例,占60.5%,中段29例,占23.4%,远段20例,占16.1%;3、病变狭窄程度:狭窄50%~75%15例,占12.1%,狭窄75%-99%31例,占25.0%,100%闭塞病变78例,占62.9%;4、病变性质:血栓病变103例,占83.1%。结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1)以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其次为左回旋支,极少病例为左前降支病变;(2)下壁心梗、下后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者中段、远段病变稍多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病变者近段、中段病变稍多,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右冠近段病变;(3)闭塞病变多;(4)血栓性病变多。  相似文献   

4.
回顾分析6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部分临床资料,以说明心电图其与前降支病变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7例合并右室梗死,将其分为两组,并观察各自的临床特点。结果 17例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均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Kussmaul征及休克,且与其他26例仅有急性下壁梗死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电图检查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Ⅱ>1,V3R~V5RST段抬高≥1mm,且V1~V3ST段抬高≥1mm。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临床表现主要是低血压、心律失常、Kussmaul征及休克,其心电图特征主要表现在STⅢ/Ⅱ>1,V3R~V5RST段抬高≥1mm及V1~V3ST段抬高≥1mm。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危急症之一,在发生的下壁心肌梗死中,常合并右室梗死,发病时病情重,死亡率高,因而掌握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青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男,18岁。因心前区疼痛2h就诊。2h前熟睡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有紧束感,部位固定,手掌大小,伴恶心、呕吐。查体:脉搏60/min,血压114/80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哕音和胸膜摩擦音。心相对浊音界正常,心率60/min,心律不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转上级医院,急诊查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误诊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首发症状不典型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以缩短确诊时间,及早有效治疗。方法分析近1年笔者所在医院开始误诊,后确诊的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确诊患者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结果老年人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或感觉神经受损,均可掩盖疼痛。常以某一方面作为突出表现,易造成临床误诊误治。结论对老年人突然出现的头晕、意识障碍、牙痛、脖子痛、胸背部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血压偏低等症状体征的老年人,要考虑有心肌梗死的可能,对疑诊病例要及时描记心电图,并进行心肌酶学检查,动态观察,早期明确诊断,对可疑病例先按急性心肌梗死处理以防出现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青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男,18岁.因心前区疼痛2 h就诊.2 h前熟睡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有紧束感,部位固定,手掌大小,伴恶心、呕吐.查体:脉搏60/min,血压114/80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和胸膜摩擦音.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1)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U导联ST段抬高幅度;(2)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3)V1~V6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 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下壁右室心肌梗死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窦房结受累 ,发生缺血性损伤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多表现为窦性过缓、窦性静止、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我院监护室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共收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缓慢心律失常 30例 ,并对其进行连续2 4h动态心电监护。总结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病人中 ,男 2 6例 ,女 4例 ;最大年龄 80岁 ,最小年龄 38岁 ,平均 5 9岁。梗死部位及面积 :单纯下壁梗死 13例 ,下壁 +后壁 15例 ,下壁 +右室梗死 2例。房室传导阻滞并Ⅱ度 Ⅰ型或Ⅱ度 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4…  相似文献   

13.
14.
杨琦  吴尚勤  姚青海 《天津医药》2011,39(2):130-13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未能接受成功血管再通治疗的患者129例(STEMI组)和正常对照36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2组以及STEMI组入院即刻、第2天、第3天校正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值(TDRc);分析STEMI组24h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值和入院即刻TDRc的相关性;将STEMI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组和非MVA组,比较2组入院即刻的TDRc值。结果:(1)STEMI组的TDRc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TEMI组上述3个时段的TDR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TDRc值和SDNN呈负相关(r=-0.258,P<0.05)。(3)MVA组TDRc显著大于非MVA组(P<0.01)。(4)2例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于心室纤颤,且均发生于MVA组。结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参与了ST段抬高的AMI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扩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新标准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ⅡⅢ导联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其中17例确诊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Ⅲ/Ⅱ>1对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STⅢ/Ⅱ>1对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STⅢ/Ⅱ>1可作为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新标准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ⅡⅢ导联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其中17例确诊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Ⅲ/Ⅱ〉1对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STⅢ/Ⅱ〉1对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STⅢ/Ⅱ〉1可作为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7岁,因胸闷、胸痛发作半小时,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突发心源性休克就诊。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40bpm,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啰音?辈樾牡缤?(图1)示:窦性心律,心房率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25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动脉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疗效可靠,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闭塞导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不同特点,观察30 d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抢救中心住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62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梗死相关动脉情况分为2组,右冠状动脉组515例,回旋支组106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PCI术中特点,分析2组患者预后.结果 右冠状动脉组与回旋支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舒张压、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右冠状动脉组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比例、ST段抬高总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回旋支组[29.3% (151/515)比4.7% (5/106),(11.0±2.8) mm比(9.8±3.3) mm,(57±12)%比(55±10)%],入院时收缩压、肌钙蛋白Ⅰ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30 d病死率则明显低于回旋支组[(119±29)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6±31)mm Hg,(47±30) μg/L比(55±33)μg/L,(160±71)U/L(176±73)U/L,3.9%(20/515)比8.5%(9/106)],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0级血流率、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手术操作时间、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术中应用主动脉内气囊泵支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4.5% (332/515)比57.5%(61/106),51,7%(266/515)比49.1% (52/106),(50±22) min比(55±27) min,(77±13) min比(79±12)m in,93.4%(481/515)比92.5%(98/106),8.2% (42/515)比7.5% (8/106),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旋支闭塞是30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7,95% CI:0.992~1.963,P=0.033).结论 回旋支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典型,30 d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78岁。于2003年5月9日中午进食凉西瓜后出现中上腹隐痛伴恶心、纳差。10日上午恶心加重。呕吐暗咖啡色胃内容物一次,量较多,继之解黑色水样便约1500ml,伴头晕、心慌、出汗,此后2天感极度疲乏,稍动即感头晕、出汗,食欲差。5月13日上午再次解黑色稀水样便1次,伴恶心。检查Hb76g/L,以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既往有脑出血、高血压、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