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异位胰的诊治探讨(附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胰腺也称异位胰,迷走胰或副胰,是指生长在其它部位的孤立胰腺组织,与正常胰腺无解剖及血管上的联系,属于一种先天畸形。本病临床少见,我院自1990~2003年2月,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胰腺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负责分泌消化外分泌液,也是分泌胰岛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器官。胰腺主要部分为腺细胞组成的外分泌部分,分泌大量的酶原颗粒[1],这些颗粒系含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核酸酶等的消化酶;胰岛散在的分布在外分泌腺组织中间。胚胎期,胰腺衍生于发育期的前肠内胚层,向外增生形成两个芽形突起;为背胰芽和腹胰芽[2],背胰芽形成包括胰头、全部胰体和胰尾的胰腺大部分及胰岛;腹芽形成后侧胰头,也含有少数散在的胰岛。在整个发育期,都被区域性基因调控着,向内胚层发出允许  相似文献   

3.
异位胰腺( heterotopic pancrease)系指完全脱离胰腺而独立存在的胰腺组织,与胰腺本身无解剖联系,又称速走胰腺(aberrent pancreas)或胰腺先天性异位,在胰胚胎组织学发育转化过程中发生异常所致,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胃和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胃肠道异位胰腺表现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内镜诊断异位胰腺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诊断准确率不断得到提高。异位胰腺亦称迷走胰腺或副胰,凡在胰腺本身以外生长的且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又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均称为异位胰腺,属于一种先天畸形,内镜表现为黏膜隆起性病变。本文总结了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4年8月-2008年8月经电子胃镜诊断且资料完整的异位胰腺病例共5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镜超声对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胰腺又称迷走胰腺,是指位于胰腺以外部位,且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义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属于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和小肠,内镜表现为黏膜隆起性病变。本文总结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并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43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属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亦称迷走胰腺或副胰,是在胰腺以外部位生长,与正常胰腺组织无解剖和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我们近10年共收治病例资料完整的异位胰腺患者17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共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1-74岁,平均38.2 岁。胰腺异位于空肠5例,十二指肠4例,胆总管2例,胃2例, 胆囊2例,纵隔、腹膜后各1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小者1 cm×2 cm×2 cm,最大者11 cm×8 cm×5 cm。17例中合并胆总管囊肿3例,胆囊结石、布-加综合征、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胃平滑肌肉瘤、十二指肠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和胃癌各1  相似文献   

7.
正异位胰腺又被称为迷走胰腺或副胰,是指发生在正常胰腺组织以外的,与正常胰腺无任何血管、解剖关系的孤立胰腺组织~([1])。胚胎的非正常发育是导致异位胰腺发生的原因,由Schultz于1727年首次报道,其确切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尸检发现率为0.6%~13.7%,腹部外科手术中意外发现率仅为0.2%~([2])。本研究对66例异位胰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其普通内镜和超声  相似文献   

8.
异位胰腺(heterotopic)亦称迷走胰腺(oberrant pancreas),Schultez于1727年首次报道该病。该病是指生长在正常胰腺位置以外的孤立性胰腺组织,与正常胰腺无解剖学联系,属先天畸形,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多为偶然发现,近年来,随内镜技术发展,内镜下诊治异位胰腺的技术日趋成熟,关于异位胰腺的病例报道和相关诊治可见诸于很多学,  相似文献   

9.
异位胰腺(HP)是一种少见疾病,是指与正常胰腺完全分离的孤立胰腺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间没有组织、神经和血管相连。胃HP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常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由于病变多位于黏膜下层,胃镜病理活检很难确诊,诊断依赖超声内镜及内镜治疗术后的病理结果。HP与黏膜下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难以区分,常行外科手术切除。本文报道了1例胃镜检查示胃部肿块最后确诊为胃HP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一般又称为迷走胰腺或者副胰腺,是在胰腺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既无组织联系,又无血管联系的完全孤立的胰腺组织,属于一种先天畸形.它可发生于腹腔任何部位,但以消化道最多见,其中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约占消化道异位胰腺的17%~ 36%.异位胰腺通常无临床症状或特异性表现,多于术中或内镜检查时意外发现.内镜超声(EUS)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各层结构及邻近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同时可探查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随着EUS在临床上的不断开展,异位胰腺的检出率明显增加.但仍有部分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因病灶结构和超声图像缺乏典型性,易与十二指肠间质瘤相混淆.本研究分析4例误诊的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的内镜及EUS图像特征,以期对临床诊断十二指肠异位胰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异位胰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可以发生在消化系的任何部位, 以胃肠道最多见. 胃十二指肠复合型溃疡患者术中探查发现空肠异位胰腺,提示异位胰腺容易漏诊, 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巢蛋白在人胚胎胰腺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胚胎胰腺中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阳性细胞的分布。方法 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周胎龄人胚胎胰腺中巢蛋白、胰岛素、胰升糖素和导管上皮标志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6周人胚胎胰腺中可检测到巢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胰岛以及胰导管和腺泡结构中,并且以腺泡结构和小导管中的数目为多。部分胰岛素和CK19染色强阳性的细胞中巢蛋白染色为弱阳性,胰升糖素强阳性的部位则未见巢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结论 人胚胎胰腺中存在巢蛋白表达的细胞;巢蛋白阳性细胞可能是胰腺组织中一个特殊的细胞亚群,代表了一群未成熟细胞。  相似文献   

13.
异位胰腺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一般病灶较小,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而发生在回肠的异位胰腺较为罕见。异位胰腺通常无特异性症状,当出现炎症、出血、梗阻时会出现相应症状。本文报道1例回肠异位胰腺引起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治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内镜治疗胰腺假性囊肿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胰腺假性囊肿是外溢的血液和胰液进入胰周组织 ,或于少见的情况下进入小网膜囊内发生包裹形成的囊肿。因其囊壁为胰腺周围组织包裹而成 ,囊壁内没有上皮细胞 ,故名为假性囊肿。约 75 %的假性囊肿病例由急性胰腺炎所致 ,约 2 0 %病例发生在胰腺外伤后 ,5 %病例由胰癌所致。急性胰腺炎后的假性囊肿病例中 ,胰腺坏死物、胰液等积聚于胰腺周围、大网膜以及小网膜内 ,可刺激周围组织 ,使结缔组织增生 ,形成一纤维性囊壁。出现囊肿的最早可以在发病后 1周内 ,多数是在发病后 3~ 4周[1] 。假性囊肿由于常与胰管分支和功能性胰腺组织相沟通 ,因此往…  相似文献   

15.
异位胰腺指的是正常解剖位置以外出现胰腺组织。本例报道1例43岁女性患者由于十二指肠内的异位胰腺引起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异位胰腺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作出精确的诊断很困难。  相似文献   

16.
胰腺疾病造成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在消化道出血病因学中居第九位.近年来胰源性消化道出血时有报道,有增多趋势.传统观念认为,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癌等侵及胃肠道,破坏胃肠黏膜,是造成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胰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学除临近器官病变累及学说,还涉及应激、凝血机制障碍、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异位胰腺、胰管结石及手术不当等.应当说其病因学错综复杂,可以认为出血是胰腺疾病发病过程的合并症.为引起消化科医师对该病的重视,避免误诊、漏诊,对各种胰腺疾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异位胰腺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位胰腺(简称异胰)是指与主要的胰腺完全分离的一块孤立的胰腺组织,镜检所见同正常胰腺,其确切发生机制不明。文献报告在腹部手术中发现率为500:1,尸检检出率约为0.55%~13.7%。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具有减少术后爆发性感染等优点[1],Garrere等[2]、Shoup等[3]学者的研究证实保留脾脏术后胰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保留脾脏的术式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腹腔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及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的认识,使得LSPDP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4].本科室2009~2012年共对12例胰体尾部病变患者实施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12~69岁,平均(38.75±16.73)岁.胰腺黏液性囊腺瘤3例,胰岛细胞瘤2例,胰岛素瘤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胰腺内异位脾组织2例,胰腺潴留性囊肿1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4岁,2010年3月10日因黑便B超示胰尾部占位,CT、MR示“胰尾部软组织块”(图1、2)而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10d后血便消失。为进一步治疗,以“胰尾部占位”转入我院。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包括CAl9-9、CAl25、CEA、AFP均在正常范围。临床初步诊断为胰腺内分泌肿瘤(无功能腺瘤)或胰腺内副脾,但恶性肿瘤不能完全排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尾部3.5cm×2cm×1.5cm肿物,质软,暗红色,与周围胰腺组织界限清楚,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病理学检查:胰腺组织内见由白髓和红髓组成的脾组织,呈淤血改变,与胰腺组织分界明显(图3),脾脏被膜完整,脾小体清晰可见。诊断为胰尾部内副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