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免疫治疗胶质瘤是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之一,但临床研究却未取得预期疗效。本文综述了胶质瘤组织、血循环中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异常、胶质瘤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和分泌细胞因子及胶质瘤相关抗原等研究进展,希望为发展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与胶质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恶性胶质瘤细胞不但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小胶质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促进其向胶质瘤中浸润,还能够诱导其向M2型极化,参与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同样,小胶质细胞也能够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药物耐受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本文就小胶质细胞与恶性胶质瘤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恶性胶质瘤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脑胶质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hl/Th2类细胞因子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在脑胶质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以IL-2、IFNγ代表Thl类细胞因子,IL-4、IL-6及IL-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Thl/Th2类细胞因子基因在脑胶质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人脑胶质瘤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脑胶质瘤细胞株均呈现明显的Th2类细胞因子基因优势表达,而正常人脑组织中则无这种表达趋势。结论 Th2类细胞因子在人脑胶质瘤中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导致脑胶质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是在颅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类肿瘤,其恶性程度高,疗效差,且容易复发,因此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人们发现脑胶质瘤与许多细胞因子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与白细胞介素13的关系尤为密切。白细胞介素13受体(IL13R)在脑胶质瘤细胞表面存在高表达,并在脑胶质瘤恶性增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以IL13R为靶标用IL13介导细胞外毒素杀伤恶性胶质瘤细胞目前在美国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随着对IL13R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脑胶质瘤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将为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生物钟基因在分子水平构成生物钟,使得生物体的细胞分裂、增殖等各项生命活动呈现周期性、有序性和协同性。生物钟基因控制着细胞周期,其表达紊乱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通过对胶质瘤细胞中生物钟基因表达的研究,为胶质瘤的时间治疗提供新的手段,从而进一步抑制其侵袭,可作为胶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脑胶质瘤是一种难治性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过表达、MET基因扩增或突变均会导致MET通路的异常激活.作为经典癌症通路,MET通路的高度激活会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和其他肿瘤微环境因素的变化,最终导致肿瘤恶性进展或治疗抵抗.基于对MET基因变异及MET通路在脑胶质瘤发生及进展中重要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和GTEx数据库中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的基因测序数据进行挖掘,探讨GAS2L3在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等级的胶质瘤中差异及其可能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以期建立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网站分析TCGA和GTEx数据库中GAS2L3在高级别胶质瘤和低级别...  相似文献   

8.
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胶质瘤的基因治疗需跨越许多障碍,才能达到实用阶段,但纵观新近的研究成果,见到了攻克的曙光。本文介绍胶质瘤基因治疗中转移基因的方法;基因治疗的策略;自杀基因、多种细胞因子基因、协同刺激分子基因和抑癌基因转染相关细胞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胶质瘤为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预后较差,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最差。胶质瘤通常呈侵袭性生长,很少可以实现全部切除。近年来,研究表明胶质瘤微环境中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复杂的信号网络。胶质瘤及胶质瘤相关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细胞、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肿瘤代谢相关产物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肿瘤趋向性生长的能力,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提示其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载体.MSCs可将特定的细胞因子运至恶性胶质瘤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还可通过向恶性胶质瘤分泌抑瘤因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MSCs在恶性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病变,我国平均患病率为7‰,且每年新发患者达50万人左右[1].癫痫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并未完全阐明,普遍接受的学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失衡;另外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异常、神经胶质细胞改变、免疫及内分泌改变等也参与其中.本文将癫痫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8岁,因四肢末端麻木乏力5个月,于2006年5月入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缓慢进展性四肢末端麻木,伴乏力、肿胀,僵硬(晨起时明显,持续1h以上),最初为双手指末端麻木,渐进性出现全手、腕部、双足麻木及四肢末端怕凉、双手指及足趾皮肤变黑(以右端为重),伴有全身大关节疼痛及多个指(趾)关节疼痛肿胀,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既往史:有“淋巴结结核”史,已行手术切除;有“美尼埃氏病”史;1982年曾因左肩关节外伤于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术中有输血史;平素全身皮肤易出现瘀斑。入院查体:神志清,四肢末端皮肤稍黑、发凉,四肢肌力稍低于5级,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膝反射活跃,双侧桡骨膜反射、双侧踝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相似文献   

13.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过去也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PKC),是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Dyskinesias,PD)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遗传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口]。PKD以静止状态下突然的随意运动诱发短暂、多变、频繁的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发作时大多意识清楚,小剂量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因其具备发作性、刻板性、重复性及短暂性而易与癫痫混淆。近年来,PKD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师所认识,学者们对其发病机制、遗传特点、基因定位等也表现了较高的关注,提出很多理论和见解,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了内观认知疗法(NCT)合并药物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对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合并给予NCT和支持性心理治疗(SP);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社会功能量表(SFRS)进行评估。结果NcT治疗后较SP治疗后CGI—S、HAMD、SDS、SFRS评分降低;SF-36评分提高。结论合并药物治疗前提下NCT较SP能够更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LOAD) is an age-rela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loss of synapses and neurons, but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to be clarified. Neurons live in an environment constituted by neurons themselves and glial cells. In this review, we propose that the neuronal degeneration in the AD brain is partially caused by diver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first discuss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n we propose som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pecific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particular, 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al axis dysfunction at the systemic level; cerebrovascular dysfunction, metal toxicity, glial activation, and Aβ toxicity at the intercellular level; and kinase-phosphatase imbalance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at the intracellular level. Finally,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new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We conclude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AD through multipl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PBL教学理论,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五年制学生共76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实验组(n=38)和对照组(n=38),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比较两组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以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87.58±4.7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2.08±4.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肯定“有利于激发你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只是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学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方面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难点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医学诊断与心理诊断的交叉与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诊断与心理诊断在,晦床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被错误使用的危险。研究与分析医学诊断与心理诊断的交叉与分野,有助于在医学模式与心理学模式的分别指导下,对两者做出及时、准确的选择,避免造成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癌是发生了蛛网膜下腔、脑或全身转移的垂体肿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呈侵袭性生长且进展迅速,转移灶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常规治疗反应差,约66%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因此临床医生应亟待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意识。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的发展,人们对该病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对垂体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模式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希望有助于更好的诊断和治疗这种侵袭性生长的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20%,早期病死率可高达49.4%。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提高;而外科手术的干预,使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微侵袭血肿清除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国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组22例(甲组),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治疗组18例(乙组),术后3个月根据GCS评分,甲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5例;乙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者差异不明显,但第2、3天亚低温组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内镜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