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97.2%、CTVE94.4%、SSD83.2%、MinP70.1%。结论: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儿支气管异物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异物的124例儿童患者资料,男89例,女35例.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后处理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 异物位于气管及气管分叉6例,右侧支气管61例,左侧支气管52例,双侧支气管2例,气管-主支气管3例;坚果类异物99例,豆类5例,玉米2例,果蔬类8例,骨块5例,其他5例.6/14例复诊CT提示异物残留患儿再次支气管镜检查均取出异物.间接伴随征象:肺气肿109例、肺不张18例、肺炎27例、支气管扩张12例、肺间质气肿2例、纵隔移位76例、纵隔气肿3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小儿支气管异物无创、准确性较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成像技术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效果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行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CT仿真内窥镜(CTVE),明确诊断后即行内窥镜摘取术.结果2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气管3例、右侧支气管13例、左侧支气管9例,内窥镜结果与CT诊断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能直观显示异物的位置、大小、多少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大大提高了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明确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MPR应作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首选后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例临床可疑小儿气道异物,全部经螺旋CT扫描,将原始图象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象后处理,获得MPR,SSD,MIP,CTVE等重建图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均能显示异物及在气管肉的位置,7例位于右侧支气管(5例位于右主支气管,1例位于右上吏气管,1例位于右中间支气管),5例位于左主支气管,8例位于气管。结论:多排螺旋CT图象后处理技术结合轴位图象是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对指导纤维支气管镜取异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 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 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 97.2%、CTVE 94.4%、SSD 83.2%、MinP 70.1%.结论: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扫描参数为100kV,40~80mA,层厚5mm,间距5mm,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间隔0.625mm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最好。结论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小儿气道异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气道异物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气道异物患儿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对CT薄层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34例MPR均直接显示异物呈高密度影位于气管或支气管腔内,其中气管异物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15例(11例位于右主支气管,4例位于右中间段支气管),左侧支气管异物16例(11例位于左主支气管,5例位于左下叶支气管)。结论 MPR对气道异物的显示率高,定位准,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 CT 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和 CT资料,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小密度投影(MinIP)、仿真内窥镜(VE)等技术,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139例中,气管异物1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75例,左侧支气管异物48例,双侧3例。CT 正确诊断137例(98.6%),漏诊2例(1.4%);气管异物及右侧主支气管异物 CT 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0.05),但二者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40)。间接伴随征象:肺气肿74例,肺炎48例,肺不张22例,纵隔移位57例,间质性肺气肿4例,纵隔及皮下积气4例,支气管扩张2例,胸腔积液4例。结论多层螺旋 CT 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及其继发征象,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 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2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共检出异物20例,其中1例位于气管,19例位于支气管。异物中瓜子、花生米碎片18例;小虾及塑料管各1例。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了异物的位置、形态和异物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等。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螺旋CT对22例怀疑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行胸部CT平扫,图像重建后传送至工作站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MPR)及仿真内窥镜技术(CTVB)进行分析,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FOB)或临床证实。结果:22例中,CTVB显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V级支气管45.5%;MPR显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V级支气管50.0%;FOB显示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II级支气管72.7%。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阻塞程度,是一种准确、安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内镜检取异物的16例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的128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128层CT低剂量扫描选用个体化方案(100或120kV; Eft.mAs:30~40mA;CARE D()SE 4D:打开);层厚3mm;螺距:1.4;时间1.33s;常规1mm原始重组,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将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并将CT与内镜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6例低剂量扫描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128层CT发现异物位于气管5例,气管分叉上方1例,右侧主支气管及分支异物5例,左侧主支气管及分支异物4例,双侧支气管均有异物1例.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4.2%.结论: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128层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能减少不必要的支气管镜检及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SCT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疑为支气管异物的患者行MSCT检查,同时行硬管支气管镜手术,分析MS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准确性。结果2例为假阳性(为较高密度痰液),其余4例位于气管至气管分叉,14例位于左主支气管,20例位于右主支气管,3例位于主支气管以远。结论 MSCT 较准确地诊断支气管异物,可作为临床疑为支气管异物的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9例疑似气道异物患儿行64排CT平扫后利用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资料,影像诊断为气道异物,并回访临床支气管镜下异物探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39例患儿中提供异物吸入史的为36例,37例支气管镜下异物探查取出术结果证实为阳性,准确率达95%,2例误诊,误诊率为5%;其中2例出现阻塞性肺炎,右侧支气管21例,左侧支气管15例,支气管分叉处1例。结论根据患儿有无吸入史,结合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后重建图像,对气道异物诊断、定位及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及应用价值,认识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例气管性支气管(TB)患者的MSCT薄层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支气管虚拟内镜(VB)等多种后处理图像。结果5例气管性支气管均为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发生在气管及右主支气管的右侧壁或右后壁,经多种后处理,均能清晰地显示气管性支气管的起源部位,有无狭窄及其他合并症情况。结论 MSCT无创、操作简单,可作为气管性支气管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低剂量多层CT及其重建在小儿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临床怀疑支气管异物患儿,全部采用低剂量进行CT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支气管镜(CTVB)等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与纤支镜对照。结果:发现异物17枚,支气管镜证实并取出18枚,诊断符合率93.3%。结论:低剂量CT扫描不仅能够减少小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图像重建的结果对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支气管镜检查前的筛查与定位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轴位图像表现,并对在工作站获取的薄层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SSD)3种方法后重建。结果共有49处气管受累,主支气管2例,右主支气管4例,左主支气管3例,右肺上叶支气管15例,左肺上叶支气管12例,右中叶支气管4例,右肺下叶支气管5例,左肺下叶支气管4例。CT表现为支气管阻塞12例,支气管腔狭窄18例,支气管壁增厚13例,支气管壁钙化6例,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钙化27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明确显示病变的发生部位及支气管腔狭窄或阻塞,有利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及治疗评价。  相似文献   

17.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多层CT诊断价值及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CT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临床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135例。所有病例行多层CT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多平面重组(C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135患者均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135例患者,129例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129/135)95.6%,CT直接发现异物120例,占(120/135)88.9%,9例患者通过间接征象判断异物存在,6例患者假阴性。135例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发现误吸异物131例,4例为支气管内浓痰;另外CT辐射量远大于胸片。结论:多层CT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检查方法,但亦有其限度,我们应该积极审慎应用多层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