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拇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应用白体吻合足拇趾趾底动脉的拇趾腓侧皮瓣转移的方法,对18例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其中的12例患者6~40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其均为优良.结论 应用吻合足拇趾趾底动脉的拇趾腓侧皮瓣转移修复手指指腹软组织缺损,手指的外形和功能均良好,足拇趾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应用一蒂双叶的跗趾腓侧皮瓣和第二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以第一跖背或跖底动脉、足背静脉为蒂的(足母)趾腓侧和第二趾胫侧双叶皮瓣对8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游离移植修复. 结果 术后8例双叶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经过6~1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色泽质地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手指屈伸活动良好. 结论 以第一跖背或跖底动脉、足背静脉为蒂的(足母)趾腓侧和第二趾胫侧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符合"解剖性修复"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足母]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6例拇、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拇、手指掌侧缺损面积为0.8cm×1.5cm^3.0cm×5.0cm.急诊或亚急诊采用[足母]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足母]趾腓侧皮瓣面积为1.0cm×2.0cm^3.0cm×5.5cm,[足母]趾腓侧供区直接缝合、植皮或游离皮瓣修复。术后通过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感觉、关节活动度、抓捏等精细动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46例移植[足母]趾腓侧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3例术中进行部分修薄处理。随访3~24个月,皮瓣外形逼真,指纹较好,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为0.5~1.1c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9例,良13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结论[足母]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可最大限度恢复伤指的外形与功能,同时皮瓣解剖容易,耐磨性好,对供足影响小,手术较安全,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游离(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报道应用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拇指指腹缺损的形状、面积大小设计以跖背动、静脉为蒂的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临床应用27例.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其中获得4个月~2年随访24例,失访3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结果 属优21例、良3例.皮瓣两点辨别觉4~10 mm,修复手指外形较好,供区对行走无影响,步态正常. 结论 趾腓侧皮瓣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游离趾腹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 0 0 0年 9月起 ,亚急诊行游离趾腹腓侧皮瓣修复拇、手指全指腹缺损 6例。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随访 3个月~ 3年 ,拇、手指外形满意 ,皮瓣两点分辨觉达 6~ 10mm ,手指活动功能良好。结论 趾腹腓侧皮瓣移植术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首选方法 ,也适用于修复示、中指指腹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游离皮瓣在修复多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对9例26指手指软组织缺损采用多个微型皮瓣修复,其中2指缺损3例,3指缺损4例,4指缺损2例。2指缺损采用双侧?趾腓侧皮瓣修复,3指缺损采用双侧?趾腓侧皮瓣及单侧足内侧皮瓣修复,4指缺损采用双侧?趾腓侧皮瓣及双侧足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后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及受区伤口Ⅰ期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3~24个月)。皮瓣质地、弹性良好,无皮瓣臃肿,外观饱满。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1指,良4指,差1指。指端静态两点辨别觉平均7.5 mm(范围6~9 mm)。结论应用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多个手指软组织缺损可有效重建患指外形及功能,长期疗效满意,是修复多个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趾侧方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足趾侧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42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54指)。10例采用足拇趾腓侧游离皮瓣,13例采用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5例采用第3趾胫侧游离皮瓣,2例采用第4趾胫侧游离皮瓣,12例相邻2指皮肤缺损采用拇趾腓侧、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联合移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6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及手指外形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达5~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0指,良11指,差3指,优良率为94%。结论足趾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特定部位皮肤缺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跖底动脉为蒂的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或指尖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月一2012年3月,对29例因外伤造成手指中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或指尖皮肤缺损患者,采用第2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本组29例均恢复原手指的外形与功能,且保留了第2趾的长度、外形与功能。结论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是修复手指中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或指尖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游离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9年12月,将36例手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游离趾腓侧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对照组18例,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移植修复,观察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指指腹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并发症,观察组1例(5.56%),对照组8例(44.4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点辨别觉,观察组4~6 mm,对照组6~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游离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供区损伤小的特点。皮瓣质地好,感觉恢复好,是修复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趾腓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3月,对15例指腹缺损的患者行游离趾腓侧皮瓣修复。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并获3~12个月随访,平均8.4个月。移植指腹无明显瘢痕,外观饱满、耐磨,有指纹,两点辨别觉在9~12 mm,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趾腓侧皮瓣修复后的手指指腹外形与正常手指腹相似,有良好的感觉功能,并可恢复精细功能,是修复指腹缺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与游离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脱伤的临床方法.方法 对9例残留甲床的拇指套脱伤患者,采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与趾腓侧游离皮瓣瓦合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9例拇指瓦合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皮瓣颜色、质地良好,拇指指甲生长良好,外形和功能满意,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0mm.供区示指及足趾植皮区愈合良好,无明显功能影响.结论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与游离趾腓侧皮瓣瓦合修复是治疗残留甲床的拇指套脱伤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踇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拇手指皮肤缺损的部位、形状、面积设计以跖背动脉或跖底动脉为蒂的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结果临床应用17例全部成活。一期修复后的患指近似健指,感觉、运动功能均达优良。结论趾腓侧皮瓣是修复拇手指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12例 19指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患者 ,采用套状切取第二趾及趾腓侧皮瓣 ,修复伤指软组织的治疗方法。第二趾的皮肤及软组织套入包含浅筋膜、肌腱、指神经及骨架的伤指上 ,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趾软组织的腹侧以增大其周径。结果  19指的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半年 ,重建指的外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 ,血运稳定。X线片复查无骨质吸收。结论 第二趾套状切取加趾腓侧皮瓣组合重建术是治疗手指大部皮肤脱套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游离趾腓侧皮瓣与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设计切取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月,对46例手部不同部位、形态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游离趾腓侧皮瓣修复25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1例,皮肤缺损范围为1.5 cm&#215;2.5 cm~3.0 cm&#215;6.5 cm,根据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形状设计和切取皮瓣。结果本组4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小切口放血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手部整体外观、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部分恢复,供区无并发症。结论应用游离趾腓侧皮瓣或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恢复手部良好的外观与功能。趾腓侧皮瓣皮肤质地、外观更接近正常手部掌侧皮肤;腓动脉穿支皮瓣可根据手部创面大小灵活切取,二者均可作为理想的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07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1990年5月—2005年9月,选用18种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07例。其中躅趾腓侧趾腹皮瓣39例,躅趾或第二趾趾甲瓣11例,躅甲瓣或第二趾趾甲皮瓣60例,躅趾腓侧半月形皮瓣6例,躅趾腓侧或第二趾胫侧半侧甲瓣7例,足背三叶或二叶皮瓣6例,带足背皮瓣的足趾移植144例,第一趾蹼皮瓣12例,足底内侧皮瓣4例,足背皮瓣10例,足外侧皮瓣8例,小腿内侧皮瓣21例,小腿外侧腓骨皮瓣2例,肩胛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9例,胸脐皮瓣27例,背阔肌皮瓣5例,桡动脉皮瓣5例,跗甲瓣或第二趾与游离皮瓣组合移植29例。结果术后成功401例,成功率为98.5%。术后经6个月~8年(平均3.5年)的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不同类型的足趾组织瓣或足部皮瓣移植修复后的拇、手指外形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5至8mm。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尤其对拇手指皮肤缺损,选用不同类型的足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功能与外形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辫结合压力治疗修复及指腹缺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14指指腹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最大约4.0cm×1.5cm,最小约1.5cm×1.0cm.平均约2.5cm×1.2cm。切取第2趾胫侧皮瓣面积最大约4.5cm×2.2cm,最小约2.0cm×1.5cm。术后2周,修复指佩带压力套接受24h压力治疗3个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修复指腹肤色红润,质地良好。皮瓣与原手指皮肤交界处过渡自然,瘢痕不明显,修复指腹外形接近正常手指。指腹温暖,无畏寒。修复指腹2-PD8~15mm,平均11mm。足部供区一期愈合,无瘢痕挛缩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步态正常,无足部疼痛或行走不适感。小腿供区一期愈合。结论应用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结合压力治疗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不仅可以较好地恢复指腹的感觉和功能,而且可使外形接近正常手指,是修复此类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足部皮瓣治疗多指指背复合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足部皮瓣治疗多指指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临床应用7例19指,均为2~4指指背复合组织缺损伤,并伴有伸肌腱缺损及指骨或指间关节外露,并指后指背创面大小为5.0 cm×1.5 cm~9.0 cm×2.5 cm.以(足母)趾腓侧、跖侧界线及第一、二跖骨间隙为轴线设计皮瓣,形状同并指后指背创面,面积稍大.皮瓣切取时携带大隐静脉、趾背静脉和第一跖背、跖底动脉及神经,分别与相应患指指背静脉及指固有动脉、神经吻合.保留趾短或趾长伸肌腱于皮瓣内,以修复指背缺失的伸肌腱.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及外形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6~8mm.患指伸指功能得到重建,主、被动屈伸活动恢复满意.足部供区瘢痕轻微,功能良好,外形美观.结论 足背、趾蹼及(足母)趾腓侧复合皮瓣是治疗多指指背复合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逆行足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2018年1月,应用逆行足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27例。皮瓣面积平均3.0 cm×5.5 cm(2.0 cm×4.0 cm^4.0 cm×6.5 cm)。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第3天皮瓣远端出现暗紫,经无菌换药、拆除蒂部部分缝线后成活。随访2~20个月,皮瓣颜色、外观均正常,质地满意,无臃肿及挛缩。结论应用逆行足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对供区无明显影响,皮瓣耐磨程度好,外形满意,质地良好,是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修复手指近节组环形缺损或指末节大部缺损,恢复手指正常长度与外形。方法 采用吻合血管的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结果 所治9例均恢复原手指的外形与功能,且保留了拇趾的长度,外形与功能。结论 采用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是治疗手指近节组织环形缺损,指末节大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29例,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5.0 cm×8.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本组2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及色泽良好,不臃肿,耐磨性好,恢复正常行走功能。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愈合较满意。结论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质地柔软、耐磨性好,是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