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期皮质型白内障患者在不同对比度下视力(CVA)的改变,了解测量CVA在评价早期白内障患者视功能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标准:选取早期皮质性白内障患者52例(104只眼),正常对照组52例(104只眼),共入选104例。性别年龄不限,屈光状态检查球镜度数-3.00~3.00 D,柱镜度数为-1.50~1.50 D,单眼最佳矫正视力≥0.8,将其按照性别相同、年龄相仿(≤5岁)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相近(ETDRS视力表相差≤1行)的原则配对分组,共计52对。对受试者先行眼部及屈光检查,随后在暗室内使用多功能视力测试仪检测对比度(MFVA)为100%、25%、10%、5%CVA。采用配对t检验及F检验分别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组在对比度为100%、25%、10%、5%下的右眼CVA分别为0.99±0.26、0.59±0.23、0.38±0.19、0.23±0.12,左眼CVA分别为0.98±0.28、0.59±0.18、0.38±0.14、0.23±0.10,双眼CVA分别为1.15±0.26、0.73±0.20、0.49±0.16、0.30±0.10,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右眼t=-6.49,-7.25,-7.57,-5.45;左眼t=-5.78,-7.51,-6.41,-7.16;双眼t=-4.33,-7.60,-7.53,-9.75;P均<0.01)。不同晶状体皮质的混浊程度均会造成在对比度为100%、25%、10%、5%下的CVA显著下降(I级:F=50.18,P<0.01;Ⅱ级:F=23.08,P<0.01;Ⅲ级:F=20.17,P<0.01)不同晶状体皮质的混浊程度均会造成在对比度为100%、25%、10%、5%下的CV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I级:t=-6.49,-7.25,-7.57,-5.45,P均<0.05;Ⅱ级:t=-5.78,-7.51,-6.41,-7.16,P均<0.01;Ⅲ级:t=-4.33,-7.60,-7.53,-9.75,P均<0.01)。结论对于早期白内障患者,对比度为100%、25%、10%、5%CVA的测量较最佳矫正视力能更全面、更灵敏的评价视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10-51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飞行员招生(招飞)体检中正常视力人员在亮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和反应时间,评估特殊职业选拔时不同对比度视力测量的重要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陕西、甘肃两省参加兰州军区空军招飞体检初检视力达标人员1062例(2124眼),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在暗室中先后测试亮背景下对比度为100%、25%、10%、5%时的logMAR视力和反应时间.检测值按对比度进行分组。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组间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随对比度的下降.各组视力呈下降趋势,低对比度组视力明显低于高对比度组(P〈0.01)。100%对比度组视力与25%、10%、5%对比度组视力呈正线性相关(P〈0.01)。随着对比度的降低.各组视力的波动幅度增加,对比度5%时组内波动最大。反应时间随对比度的下降而延长。结论在招飞体检中结合使用视敏度检查和对比度视力检查是有价值的。招飞体检中正常视力人员的对比度视力具有一定特点,能够为军、警等特殊职业的选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视力的陆勤人员在不同对比度条件下,视力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关系;评估特殊兵种选拔和征兵体检时,引入测量低对比度视力和反应时间的重要性。方法54例(108眼)正常视力的现役陆勤人员,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先后测试亮、暗背景下对比度为100%、25%、10%、5%时的logMar视力及反应时问。结果①相同背景亮度时,随对比度的下降各组视力呈下降趋势,低对比度组视力明显低于高对比度组(P〈0.001);对比度相同时,暗背景组视力明显低于亮背景组(P〈0.001)。②背景亮度相同时,随着对比度的下降各组的反应时间逐渐延长,亮背景下对比度10%组与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背景下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度相同时,暗背景组反应时间延长,在5%对比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配对组之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视力的陆勤人员在亮背景下的视力优于暗背景,随着亮度和对比度降低,视力渐趋下降,个体差异增加,辨识物体的反应时间延长。应用MFVA-100测试不同对比度视力和反应时间,可以作为部队特殊兵种筛选和征兵体检时评估视功能的一种敏感而简便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林惠玉  李兵 《眼科研究》2011,29(8):702-706
背景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视黄酸作为一种近视相关性因子调控实验性近视的发生发展,但转运维生素A类物质的蛋白是否参与实验性近视的形成和近视中视黄酸的转运系统目前研究较少。目的研究豚鼠离焦型近视眼视网膜中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的表达变化,探讨IRBP表达对实验性近视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4周龄的花色豚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10只,离焦I组和离焦Ⅱ组各20只。离焦I组和离焦Ⅱ组豚鼠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眼,右眼戴-10.00D凹透镜,分别戴镜14d、28d后摘去镜片,测量双眼实验前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视网膜中IRBP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视网膜中IRBP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右眼戴镜14d、28d后与左眼相比,离焦I组和Ⅱ组豚鼠分别形成了(一5.53±1.93)D和(一8.69±2.46)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延长(0.3l±0.15)mm和(0.41±0.13)mm,I组和Ⅱ组豚鼠离焦眼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前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F组别=1.90,P=0.04;F聃I=2.08,P〈0.05;F造模前后=2.43,P〈0.05。眼轴长度:F组别=2.04,P〈0.05;F眼别=4.15,P〈0.05;F造模前后=6.40,P〈0.05),离焦Ⅱ组屈光度的绝对值增加较离焦I组明显(P〈0.05)。戴镜后离焦I组、Ⅱ组左眼及空白对照组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离焦I组和Ⅱ组右眼测得的IRBP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65.62:t=4.93和171.00±4.25,明显高于各组的左眼值和空白对照眼的156.31±4.00、155.26e3.49、158.61±4.58,且离焦Ⅱ组右眼IRBP表达量低于离焦I组右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发现,与自身对照眼及空白对照组相比,离焦I组和Ⅱ组右眼视网膜IRBP蛋白表达下调;RT-PCR检测表明,离焦I组和Ⅱ组右眼视网膜IRBPmRNA表达减少,与自身对照眼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IRBP的表达变化可能在豚鼠离焦型近视眼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初发性近视、进展性近视以及正视青少年明、暗环境下对比度视力(CVA)的差异,及其与像差和瞳孔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群组研究.58名年龄为12~16岁的青少年根据屈光状态及近视发生时间分为3组:正视组18人,等效球镜度(0.00±0.20)D;初发性近视21人,等效球镜度(-1.03±0.33)D;进展性近视19人,等效球镜度(-2.67±0.77)D.记录受试者左眼CVA、瞳孔直径和全眼波前像差.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初发性近视组的CVA低于进展性近视组和正视组(F=199.17、234.54,P<0.01),在低对比度(25%、10%)和暗环境下更为明显.3组青少年受试者明环境下全眼总像差(除去一阶和二阶离焦)、高阶像差、四阶球差以及彗差的均方根值[分别为(0.205±0.108)μm、(0.101±0.057)μm、(0.028±0.039)μm 以及(0.066±0.056)μm],低于暗环境下的各像差值[分别为(0.599±0.257)μm、(0.355±0.141)μm、(0.148±0.122)μm 以及(0.195±0.034)μm],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14.94、16.71、7.89、6.28,P<0.05).在同一亮度环境下,近视组像差与正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明环境100%对比度下,CVA与总高阶像差存在负相关关系(r=-0.275,P<0.05)外,其余情况下,CVA与高阶像差、瞳孔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初发性近视者CVA低于进展性近视和正视者,差异在低对比度和暗环境下更明显.初发性近视CVA的下降与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无直接关系,可能为皮层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亚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32-2236
目的:比较分析Lea图形与HOTV字母视力表在3~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中的适用情况及视力发育情况。方法:采用调查研究,以随机顺序先后应用两种视力表对广州地区两所幼儿园共133例266眼进行视力检查,视力值及其差异均用logM AR记录方法表示。结果:Lea视力较HOTV视力总体可测率高(96.24%vs92.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单眼两种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t=0.517,P=0.606;左眼t=-0.618,P=0.538)。儿童左右眼之间的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ea视力表:t=0.638,P=0.525;HOTV视力表:t=-0.897,P=0.372)。男性儿童的两种视力均优于女性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岁、3.5岁、4岁、4.5岁四个年龄组单眼的两种视力检查结果显示,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但四个年龄组间Lea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眼:F=2.662,P=0.052;左眼:F=1.850,P=0.143),HOTV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眼:F=4.518,P=0.005;左眼:F=3.893,P=0.011)。结论:两种视力表都适合于3~4.5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筛查;3~4.5岁儿童单眼的两种视力结果相似;视力发育与眼别、性别均无关;年龄大于3岁的儿童基本都可以接受主观视力检查,且在学龄前早期主观视力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COPL)法检测早产儿6月龄前的条栅视力,探讨其发育情况。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符合筛选标准且能完成条栅视力检查,随访1〉6个月的早产儿48名,用COPL法检测条栅视力,年龄7d~8个月,体重(2233.4±448.0)g,分组段定期测试每一名早产儿单、双眼视力。另外筛选正常足月儿34名作为对照组,体重(3443.3_+553.0)g,定期作检测。视力结果以5分法记录。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直线回归及Mann—Whitney检测进行分析。结果早产儿出生2周内、校正孕周满38周、出生后14周、校正孕周满52周、出生后6个月、校正孕周满63周的右眼和左眼条栅视力分别为2.48±0.02和2.49±0.02,2.70±0.01和2.70±0.01,3.54±0.03和3.51±0.03。3.70±0.03和3.69±0.03,3.98±0.03和3.95±0.03,4.10±0.02和4.09±0.02,同一个体左右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段双眼条栅视力分别为2.51±0.02、2.70±0.01、3.55±0.03、3.69±0.03、3.96±0.03、4.18±0.02。早产儿的视力与月龄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928,P〈0.01),视力(V)与月龄(X)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248X+2.457(R。=0.861,F=1769.743,P〈0.01);视力与孕周呈高度正相关(r=0.725,P〈0.01),视力(Y)与孕周(X)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017X+1.457(R。=O.261,F=11.743,P〈0.01)。与出生体重、性别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足月儿出生后2周、出生后3个月、出生后6个月右眼和左眼视力分别为2.60±0.02和2.63±0.02,3.71±0.02和3.72±0.02,4.06±0.02和4.05±0.02,同一个体左右眼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月儿各组段双眼视力分别为2.60±0.02、3.72±0.02、4.14±0.02。比较同组段平均单双眼条栅视力,各月龄早产儿平均单双眼条栅视力与同组段正常足月儿相比,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81、0.79、0.87,P〈0.05)。结论无眼底病变早产儿的单眼条栅视力与眼别无关,单、双眼条栅视力均低于同龄正常足月儿,条栅视力发育与月龄、孕周呈高度正相关,与性别、体重和屈光状态无相关性。电脑控制强化优先注视检测系统是检测0~6月龄早产儿视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上下对称性巨大弓形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眼科》2011,(3):160-160
6岁男性。右眼视力下降1年就诊。检查:裸眼远视力:右眼0.1,左眼0.5。双眼外眼及前节正常。右眼眼底可见与视盘相连的围绕黄斑上、下方乒大的白色羽毛样改变,黄斑区及周嗣视网膜正常(图A)。左眼眼底正常(图B)。复方托品酰胺散瞳验光:右眼:-5.50DS-1.50DC×175=1.2;左眼:-1.25DS=1.2。  相似文献   

9.
陈云云  张蓓蕾  王勤美 《眼科》2012,21(5):319-322
目的 探讨在明、暗环境下近视眼患者不同对比度视力的影响因素。设计 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23例近视眼患者右眼进行研究,等效球镜度在-0.50~-10.00 D,柱镜范围为0.00~-2.50 D,年龄17~47岁。方法 在明、暗环境下测量100%、25%、10%、5%对比度视力,同时测量相应瞳孔大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暗环境下四种对比度视力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 对比度视力、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结果 在明环境下,100%对比度视力均与等效球镜度相关(t=2.551, P=0.012, R2=0.043),与年龄、瞳孔大小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2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瞳孔大小相关(t1=-4.111, P1<0.001, R21=0.123; t2=-4.434, P2<0.001, R22=0.14; t3=-5.766, P3<0.001, R23=0.216),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等效球镜度无关(P均>0.05)。在暗环境下,100%、25%对比度视力均与等效球镜度相关(t1=2.695, P1=0.008, R21=0.057; t2=2.429, P2=0.017, R22=0.047),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瞳孔大小无关(P均>0.0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瞳孔大小相关(t1=-2.305, P1=0.023, R21=0.042; t2=-2.424, P2=0.017, R22=0.046),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P均>0.05)。结论 在明、暗环境下,100%对比度视力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与瞳孔大小无关;而10%、5%对比度视力受瞳孔影响较大。在明环境下,随着对比度的降低,视力受瞳孔大小的影响变大。相对于明环境,在暗环境下10%、5%对比度视力与瞳孔大小间相关性较弱。(眼科, 2012, 21: 319-3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2009年和2010年不同年级小学生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比较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CR)大于3的人数在不同年级中所占比例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调查研究。选择2009年北京市羊坊店学区全部小学的一、四年级学生,跟踪检测2年。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远视力,采用IOLMaster测量眼球生物学参数。取右眼测量值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2009年检测小学生2970例,一年级组1282例,年龄(6.44±0.52)岁;四年级组1688例,年龄(9.25±0.46)岁。2010年检测小学生2179例,2个年级分别为1210例【年龄(7.44±0.51)岁】和969例[年龄(10.25±0.48)岁]。这2个年级组学生在1年内,远视力变差(t=-15.54、-10.50,P〈0.01),眼轴变长(t=24.21、25.84,P〈0.01),眼轴/角膜曲率半径(AL/CR)变大(t=11.58、9.7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和角膜曲率半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级组内的女生与男生相比,都具有较短的眼轴、较小的角膜曲率半径和较小的角膜屈光力(P均〈0.01),视力和其他眼球生物学参数表现出部分差异。四年级组2009年和2010年AL/CR〉3人数的比例高于一年级组(x^2=489.7、319.9,P〈0.01)。2010年2个年级组AL/CR〉3人数的比例高于2009年(X^2=140.2、40.1,P〈0.01)。结论小学生的视力和眼球生物学参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年龄越大,存在近视患病危险因素的人数比例越大,近视患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分析AL/CR〉3人数的比例作为评估群体近视患病危险性的筛查指标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Oculyser眼前段分析系统对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CCT)和前房角宽度(ACAD)的改变进行分析。方法60例(60只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组34例(34只眼);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组(简称糖尿病组)26例(26只眼)。再按年龄段分为60~65岁组20只眼;66~75岁组20只眼;t〉76岁组20只眼。所有患眼应用Oculyser测量术前、术后3d、7d、1个月的CCT和ACAD,记录测量值。结果(1)中央角膜厚度:糖病组、老年性白内障组、各年龄组组内比较术后3d、7d的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增加(t=4.799~10.519,t=5.593~11.059,P〈0.05),1个月时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1~3.126,P〉0.05)。糖尿病组和老年性白内障组中央角膜厚度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2,t=1.367,P〉0.05),而术后3d、7d时糖尿病组较老年性白内障组中央角膜厚度增加(t=2.282,t=2.077,P〈0.05)。各年龄组之间两两比较术前、术后3d、7d、1个月时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5—1.719,P〉0.05)。(2)前房角宽度:各组术后3d、7d、1个月的前房角宽度均较术前增加(t=6.281—11.869,t=7.926~10.939,t=8.504~12.912,P〈0.05)。同样时间条件下,糖尿病组和老年性白内障组比较、各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56~0.980,t=0.003~1.098,P〉0.05)。(3)前房角宽度随着中央角膜厚度的恢复而增加,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r=-0.330,P=0.010)。结论Oculyser眼前段分析系统可客观、准确地、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前房角宽度及中央角膜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Titmus、立体视觉检测板及立体视觉检查图在学龄前儿童眼保健检查中的立体视锐度值分布及完成情况。方法 对一组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双眼视力、眼位、眼活动度、眼前段、眼底均正常的3~<7岁儿童共428人,分4个年龄段,3~〈4岁、4~〈5岁、5~〈6岁及6~〈7岁,在相同环境中分别做3种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 立体视锐度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Titmus、立体视觉检测板: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2,P〈0.01;χ2=85.62,P〈0.01)。立体视觉检查图: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3,P〉0.05)。完成人数:立体视觉检测板>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但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4,P〉0.05)。结论 不同年龄立体视锐度阈值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同检查手段所得立体视锐度阈值亦不一致。Titmus法及立体视觉检测板法适合儿童筛查;Titmus与立体视觉检查图相结合可取得更为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248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按弱视成因分组:斜视177眼、上睑下垂24眼和白内障47眼;按弱视开始治疗的年龄分组:3~6岁95眼、7~9岁86眼、10~12岁67眼;按弱视程度分组:轻度弱视75眼、中度弱视81眼、重度弱视92眼。结果248眼儿童眼部手术后的弱视,治愈134眼(54.03%),好转40眼(16.13%),无效74眼(29.84%),有效率为70.16%。斜视术后弱视治疗效果最好,上睑下垂者次之,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0,P〉0.05),但二者与白内障术后弱视治愈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5;χ2=19.76,P〈0.01);弱视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χ2=18.23,χ2=45.58,P〈0.01);弱视程度越轻,效果越好,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χ2=17.23,P〈0.01;χ2=35.48,P〈0.01)。结论儿童眼部手术后的弱视尽早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进行性高度近视患儿施行改良型Snyder-Thompson式后巩膜加固术的疗效。方法对<14岁28例(52眼)进行性高度近视患儿手术前后采用IOLMaster测定眼轴长度,散瞳验光屈光度矫正视力和眼底检查,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眼轴长度术前为(28.47±2.36)mm,术后为(28.77±2.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眼轴增长(0.31±0.35)mm。矫正视力术前为0.45±0.25,术后为0.6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P<0.05)。术后眼底未见1例并发症。结论改良型后巩膜加固术有可能延缓儿童高度近视眼轴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近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与正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差异,分析正、负相对调节力变化与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少年组:正视组43例(+0.50~-0.25 D),年龄7~16岁,平均(10.7±3.0)岁;近视组110例(-0.50~-3.00 D,屈光参差<-1.00 D),年龄7~16岁,平均(11.5±2.6)岁。青年组(由大学生组成):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其中正视29例,近视237例。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少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的均值为(-5.52±1.21)D,近视组为(-2.27±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26,P<0.01)。正视组与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分别为(+2.41±0.65)D、(+2.21±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的比值为2.35±0.45,而近视组比值为1.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0,P<0.01)。青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4.87±1.47)D,近视眼组为(-2.63±1.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1)。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为(+2.09±0.46)D,近视组为(+1.98±0.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为2.35±0.51,而近视眼组为1.34±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P<0.01)。结论 近视青少年比同龄正视者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下降。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HLA-DR抗原在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HLA-DR抗原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在不同程度干眼患者球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通过结膜印迹细胞法获取球结膜上皮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HLA-DR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结果轻度及重度干眼患者中HLA-DR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上调;重度组中Sjogren综合征(SS)组均较非SS组表达增加。重度组干眼患者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R在不同程度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反映了疾病的进展。结膜上皮细胞可能作为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引起T细胞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大学生群体优势眼和左/右利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为179名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为19.4±1.6岁,其中女110名(61.5%),男69名(38.5%)。优势眼由Gǔndogan和McManus两种方法测得,左或右利手则由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 Oldfield和McManus法确定,t检验评估实验的可信度。结果:Gǔndogan法测得受试者中110人(61.5%)为右眼优势,69人(38.5%)为左眼优势,无性别差异。McManus法重测相同受试者,则右/左眼优势分别为128人(71.5%)和51人(28.5%)。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一致度K=0.256(P〈0.01)。女性受试者中,Gǔ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分别为62人(56.4%)和48人(43.6%),McManus法测得的结果为右/左眼优势分别为74人(67.3%)和36人(32.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0.239(P〈0.01)。男性受试者中,Gǔ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为48人(69.6%)和21人(30.3%),McManus法检测为54人(78.3%)和15人(21.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K=0.239(P〈0.01)。Oldfield和McManus法分别测得右利手比例为91.6%(n=164)和91.1%(n=163),两者间有较高的一致度κ=0.753(P〈0.01)。McManus法检测出的优势眼和左或右利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Fisher检测P〈0.017;一致度评分phi=0.193(P〈0.05)。结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McManus法检测发现右利手似乎与有眼优势更为相关。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参数和巩膜胶原在透镜诱导性近视(LI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周龄英国种雄性三色短毛豚鼠36只,随机分为透镜诱导组(24只)和空白组(12只)。透镜诱导组右眼戴-10 D透镜诱导4周后进行检影验光和眼轴测量,并检测后极部和前部/赤道部巩膜干重、厚度,盐酸水解后检测2组相同面积后极部巩膜水解液中羟脯氨酸及氨基酸总量的改变。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透镜诱导4周后豚鼠模型眼与对侧眼相比发生轴性近视(t=-14.90,P<0.01),并伴有眼轴的明显延长(t=14.7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极部巩膜干重和巩膜厚度较空白组均有明显降低(t=3.98、6.67,P<0.01),同时后极部氨基酸总量呈下调趋势(t=3.29,P<0.01)。结论透镜诱导可以引起豚鼠玻璃体腔的延长、后极部巩膜干重减轻、厚度变薄、胶原合成减少等一系列改变,减弱了巩膜的抵抗力,使眼轴易于延展而发生近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角膜形态学及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稳定期的患者24例(46眼)作为观察组,甲状腺相关眼病活动性的评估主要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进行评估。收集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形态学参数及角膜屈光力,包括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高度离心指数(IHD)和最小曲率半径(Rim),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应用眼球突出计(Hertel眼突计)测量观察组眼球突出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2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相关眼病ISV中位数为21.0(10~71),高于正常组的14.0(10~34).Z=1.31,P〈0.01;IVA为0.180(0.07~0.70),高于正常组的0.100(0.50±0.37),Z=1.08,P〈0.01;IHA为5.95(0.0~28.7),高于正常组的1.65(0.2±13.9),Z=84.34,P〈0.01;IHD为0.020±0.015,高于正常组的(0.010±0040),t=5.67,P〈0.01;Rim为(7.43±0.30)mm,低于正常组的(7.62±0.26)mm,t=-2.505,P〈0.01;CCT为(523.74±26.00)μm,低于正常组的(546.25±28.84)μm,t=3.230,P〈0.01;角膜前表面K1为(43.58±1.18)D,高于正常组的(42.86±1.43)D,t=2.123,P〈0.05;角膜后表面K1为-6.20D(7.2~5.7D),高于正常组的-6.10D(-6.6—5.7D),Z=101.4,P〈0.01;角膜前、后表面陡峭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向及大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能引起角膜对称性降低,角膜屈光力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