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幼儿脊柱侧弯分为进展型和非进展型[1],其外科治疗十分困难,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十分有限.通过支具治疗推迟手术年龄的方法对脊柱侧凸的矫正作用有限, 患儿佩戴支具也难坚持.在支具治疗无效时,需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大部分手术撑开矫正的同时都必须作植骨融合,从而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在儿童侧弯治疗中,因后路牢固的固定和植骨引起"曲轴现象"的并发症屡有报道.因此如何既矫正脊柱侧弯又不影响儿童脊柱生长和运动成为骨科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国内外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脊柱侧弯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的各种影响因素,为该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5-10~2008-07骨科手术治疗的75例脊柱侧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术后侧弯矫正效果和植骨融合情况,并根据其性别、年龄、脊柱侧弯类型、侧弯原始角度、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植骨方式、植骨来源、内固定系统进行分组统计,分析和总结侧弯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的各种潜在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龄、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脊柱侧弯患者间分别比较,侧弯矫正良好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不同侧弯类型、不同手术入路以及不同内固定系统的患者间分别比较,矫正良好率无统计学义差异(P>0.05).不同植骨方式、不同来源的患者之间分别比较,植骨融合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脊柱侧弯疾病复杂,手术治疗在方式、入路、时机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侧弯原始度数、骨骼成熟度、脊柱柔韧性、躯干的平衡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3.
俄式脊柱内矫正器治疗脊柱侧弯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代末以来,各种脊柱侧弯矫正装置──Harrington、Luque、Zielke、C-D、THRS等相继问世,用于大量脊柱侧弯患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上述治疗方法,均需植骨融合脊柱,才能维持矫正,以致影响脊柱的生长和运动功能。随着俄式脊柱内矫正装置在我国的开发应用,证明该法可以不融合脊柱而获得脊柱侧弯的矫正。本文报告本科1996年4月~1997年10月应用俄式脊柱侧弯矫正器治疗脊柱侧弯15例患者的早期结果及有关手术技能。患者平均年龄13.5岁(8~14岁);特发性侧弯11例,先天性2…  相似文献   

4.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治疗老年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在老年人脊柱结核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60岁以上高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取髂骨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配合支具外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46个月,平均26个月,24例脊柱后凸角由术前平均17.6°矫正至术后平均7.1°,术后4~8周植骨融合,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治疗老年人脊柱结核可在直视下清除病灶,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促进椎体间融合,但术后仍需支具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三维矫正治疗脊柱侧弯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4年12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TSRH系统后路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本组共3例,均为女性。最小14岁,最大19岁,平均16岁。术前侧凸cobb角40~100°,平均70°。结果:全部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侧凸矫正率45%~98%,平均85%,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矫正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冠状面与矢状面两畸形和轴向旋转畸形理想矫正,同时提供了一个较坚强内固定,植骨愈合率高,术后早期配合带支具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治中的疗效。方法2004-01~2007-12间运用TSRH、CD脊柱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的4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手术方法。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通过对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并随访术后疼痛是否缓解以及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侧凸术后主弯矫正率平均68.7%。末次随访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6°。C7中点距CVSL由术前平均2.7cm矫正为术后0.26cm。23例腰背疼痛的患者中17例术后得以缓解,31例患者术后参加正常的生活工作。结论钉棒系统+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可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有效矫正脊柱侧弯,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一、脊柱外科和小儿脊柱侧弯脊柱侧弯的治疗是脊柱外科的重点课题。脊柱外科比较复杂,手术繁多。纽约矫形外科医院Hibb氏于1911年首次行脊柱融合术。病人系脊柱结核,手术的目的是稳定脊柱和控制病程的发展。本手术广为应用,该院沿用至今。1914年Hibb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弯。当时在一无输血、二无抗生素、三无现代麻醉的情况下,就算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了。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脊柱融合术也在精益求精。20年前,12节的脊柱侧弯要分两次手术,每次融合不超过5~6节椎板。有的在几期手术的同时要用支具矫正。后来Risser氏以矫形石膏背心(Localizer)加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弯。Von Laekum又改用肚带(Surcingle)石膏治疗。 Moe和Goldstein融合关节突间关节。Moe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本组16例,男6例,女10例,采用脊柱侧弯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结果:16例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基本矫正,暂无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结论:经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矫正术对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号,因此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应该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的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研制及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报道本院研制的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应用于脊柱外科的原理及早期结果。方法 随诊为1998年9月到2000年6月期间用本装置治疗脊柱侧弯70例(男性1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14.8岁(3-34岁),其中先天性侧弯30例,特发性侧弯36例,其它4例,此外,还随诊用本装置矫治后凸畸形16例,脊柱侧弯前路去旋转融合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前后临床及X线片检查分析。结果 脊柱侧弯病例平均随诊8.9个月。侧弯Cobb角由术前平均70.5度(40-103度)矫正至平均32.5度,平均矫正率55.6%,身高平均增加6.5cm,矫正范围内的脊柱增长5mm。由本院首次治疗的2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平均矫正率73%。最好者达87.2%。后凸畸形病例平均随诊5.3个月,后凸由术前平均80.5度(40-103度)矫正至平均31.8度,矫正率50%。结论 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是矫治脊柱侧弯,尤其是生长发育中儿童侧弯的较理想的新7方法,不需植骨融合,能允许矫正范围内脊柱节段继续生长。合并症较少,本装置还可广泛用于治疗脊柱后凸,前路去旋转融合,脊柱滑脱和脊柱骨折等。  相似文献   

10.
近半个世纪以来,腰椎滑脱症一直是脊柱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早期手术治疗方式主要以椎管减压,原位植骨融合为主,由于对滑脱椎体不能复位固定,其稳定性差,植骨融合率较低,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设计合理的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广泛应用,使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从2000年9月起,在46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了Dick,steffee钢板和RF-Ⅱ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以及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青少年期最常见的脊柱畸形[1].发病率为2%~3%[2].严重的侧弯畸形影响患儿的形体和活动功能,并可影响心肺功能[2].严重的脊柱侧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是佩戴支具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但由于支具治疗主要是门诊治疗,定期复查,治疗时间长,加上支具限制患儿的日常活动和运动,有些病儿无法忍受不透气的塑料支具,加上患儿在侧弯早期无任何不适以及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不能坚持佩戴支具及进行相关的功能锻炼,导致脊柱畸形加重,甚至支具保守治疗失败,最后需行手术治疗.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应用Boston支具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126例,由专人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脊柱侧弯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病,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心肺功能[1]。其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我院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共行脊柱弯矫形术52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3~38岁,平均年龄14岁,特发性脊柱侧弯47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所有病例用cobb角法测量弯曲度数大于45度,均无手术禁忌证。2手术方法简介手术均采用后路脊柱内固定加植骨融洽。病人俯卧位,背部手术入路,手术采用去旋转技术,通过椎板钩或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脊柱两侧适合的椎板或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加内固定方法治疗的37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手术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沉均恢复正常,植骨界面骨性融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1.5°;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后路手术内固定系统断裂松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导致内固定断裂松动原因。方法,总结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应用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16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术后内同定失败或行二次在我院翻修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植骨质量、固定范围,支具保护,手术技术应用等与脊柱内同定失败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植骨质量、支具保护、手术技术应崩等3个因素(P〈0.05)是内固定失败原因的危险因素。结论脊柱内固定失败是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从翻修的26例患者脊柱内同定手术评估时发现,植骨质量、支具保护、手术技术应用这几个因素是胸腰段后路手术内同定系统断裂松动原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脊柱侧弯是引起儿童脊柱和胸廓畸形的常见疾病,不但影响患儿的外形,还能引发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本文回顾了脊柱侧弯对呼吸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认为脊柱侧弯对呼吸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影响肺脏生长发育,限制胸廓运动,导致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呼吸衰竭主要发生在早发型或妊娠后期的侧弯患者.手术可以矫正畸形并阻止侧弯的进展,但经胸腔手术对肺功能有一定损害.未经胸腔的手术阻止了肺功能的恶化,但不能促进肺脏的生长发育.因此,手术矫形时应尽量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Wang YN  Zhang XJ  Qi XY  Sun L  Li CX  Sun BS  Bai YS  Yu F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8):2701-2703
目的 探讨小儿骨淋巴管瘤合并脊柱畸形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1983至2010年收治的8例骨淋巴管瘤合并脊柱畸形的患儿进行系统分析及随访,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结果的评定进行系统总结,尤其是针对该病合并脊柱畸形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早期干预治疗的结果进行评定,结合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经验,总结出小儿骨淋巴管瘤合并脊柱畸形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结果 8例患儿中2例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截瘫,其余6例经过手术刮除病灶植骨、病灶内反复注射平阳霉素及椎弓根钉系统矫正脊柱畸形,经随访10个月至两年,骨淋巴管瘤病灶明显减小或消失,脊柱畸形得到有效控制,脊柱侧弯由术前平均61.3°改善至26.3°,平均矫正率57.0%;脊柱后凸由术前的平均61.6°矫正至25.6°,平均矫正率58.4%.结论 小儿骨淋巴管瘤十分罕见,若侵犯椎体肋骨会导致脊柱畸形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截瘫出现.若能早期诊断并采用针对淋巴管瘤的药物治疗及针对脊柱畸形的稳定性手术可以使骨淋巴管瘤得到有效治疗,并能使合并的脊柱畸形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截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 1 997年以来收治并行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 1 3例脊柱结核病例 ,对其病例选择、手术时机、术后处理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 3例切口全部一期愈合 ,植骨部位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 4个月。术后后凸平均矫正 2 8°。结论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稳定性 ,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减少或避免结核复发  相似文献   

18.
李刚 《医学综述》2011,17(1):100-103
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外科治疗包括伤椎的复位、减压、固定和融合。予损伤节段充分植骨,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减轻疼痛,避免螺钉松动和断裂,减少椎体矫正度的丢失,获得长期脊柱稳定性,但植骨融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就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治疗中植骨的必要性和生物力学基础、植骨部位、开放性手术植骨与微创技术植骨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方法,62例均用四联抗痨治疗至术后l~1.5年。结果术后随访9~18个月,全部患者结核均治愈,植骨与取骨区全部骨性愈合,融合时间平均7~8个月,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6°。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早期稳定性、融合率高、可预防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Zplate-Ⅰ型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局部稳定脊柱的治疗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3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左侧前方入路清除病灶、椎体间自体植骨加胸腰椎Zplate-Ⅰ型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固定,经9~12个月的严格、系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经15个月至4年,平均2.5年的随访,36例患者脊柱结核治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及全身结核漫延现象,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植骨界面融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后凸矫正角度18°,治愈率达97.3%。1例手术后8个月出伤口流脓,经住院严格抗结核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3例术后出现左下肢疼痛。麻木,2例3个月后消失,1例2年后取出内固定,症状消失。2例术后6周复查各有1颗螺丝钉松动和退出现象,但不影响植骨块愈合。5例手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物,局部均骨性愈合。结论 Zplate-I型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局部稳定脊柱的治疗效果满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螺钉结构及固定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