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肿瘤3 7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胶质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学病理类型等方面,对2002~2008年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1077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胶质瘤的高发年龄为30~49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额、颞叶最多见。组织学病理类型依次为星形细胞性肿瘤(81.5%)、胚胎性肿瘤(7.4%)、室管膜肿瘤(5.4%)、少突胶质肿瘤(3.5%)及其它类型胶质瘤,其中星形细胞性肿瘤占81.5%,明显高于国内其他文献资料。结论胶质瘤在发病年龄、性别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和肿瘤发生部位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其规律,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了解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万法:对54例病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23例)的临床、病理、细胞动力学三方面资料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方面,两组病人在病程,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手术全切除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方面,两组在微血管定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动力学的研究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癌的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大于非侵袭性腺瘤(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进展快,多为大腺瘤,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卒中发生率高,手术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肿瘤血供较为丰富,肿瘤细胞增殖较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20例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及多激素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免疫组化证实的垂体GH腺瘤及多激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生化改变、病理分型及侵袭性等。结果垂体腺瘤的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女发病比约为1:2,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端肥大、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女性患者表现有闭经、泌乳或月经紊乱。本组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比例:GH(+)腺瘤为59.57%(28/47)、GH(+)及PRL(+)二种激素混合性瘤为35.48%(11/31)、GH(+)和ACTH(+)为33.33%(1/3)、GH(+)和TSH(+)为0(0/4)、GH(+)和LH(+)为33.33%(1/3),以及GH(+)及其它二种以上激素(+)的多激素腺瘤34.38%(11/32)。单纯GH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明显高于GH(+)伴其它激素(+)的垂体腺瘤的侵袭性(P0.05)。结论本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单纯GH垂体腺瘤侵袭性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垂体腺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GH腺瘤除GH(+)外,常常伴随其他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神经肽Y(NPY)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索NPY对肿瘤内分泌及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垂体瘤手术标本59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垂体增生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研究NPY在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全部组织均有NPY表达,其中促性腺细胞腺瘤表达水平最高,是泌乳素腺瘤的9.3倍(P〈0.05),无功能腺瘤的5.8倍(P〈0.01),生长激素腺瘤的2.7倍(P〈0.01)。(2)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之间,NPY表达与肿瘤增殖指数呈负相关(P〈0.05)。(3)NPY在生长激素腺瘤中的表达与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呈正相关(P〈0.05)。(4)垂体卒中组NPY的表达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 NPY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有关;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相关,NPY对肿瘤细胞增殖发挥抑制作用:生长激素腺瘤NPY表达水平与其内分泌行为相关:NPY对肿瘤血液动力学变化和肿瘤血管形成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新的遗传物质,是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与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miRNA是一类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主要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结合,并参与基因的转录后表达。而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颅内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近年研究发现:miRNA参与垂体腺瘤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介绍miRNA在垂体腺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蝶垂体泌乳素腺瘤切除手术对男性青壮年患者性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0月至2007年11月接受经蝶手术的70例男性青壮年(18-45岁)垂体泌乳素腺瘤(平均年龄36.4岁)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发病特点、肿瘤分型、治疗与预后等情况。确诊主要依靠血泌乳素与MRI及术后病理检查;随访其术后内分泌指标及MRI以及患者的性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0例男性患者中垂体大腺瘤者56例,肿瘤具有侵袭性者28/70例(40%);患者治愈率为55.7%(39/70),未愈为44.3%(31/70);患者性功能恢复正常者16/70例(22.9%),部分改善者23/70例(32.9%),无改善者31/70例(44.3%)。结论:在男性青壮年垂体泌乳素瘤患者中,大腺瘤所占比例较高,巨大型及侵袭性大腺瘤的比例也较高。男性垂体微腺瘤患者手术后性功能恢复良好,巨大型及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后性功能恢复不佳。  相似文献   

8.
王冉  周琦  杨坤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18(2):226-228,232
垂体腺瘤(PAs)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4.1% ~ 18.2%.其中部分垂体腺瘤因侵袭周围组织结构,手术无法全切除肿瘤,导致不良预后.本文将从影像学、病理学及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的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的第三位[1],约有45%~55%的肿瘤具有侵袭性[2],手术全切难度较大,且术后容易复发.肿瘤组织的侵袭性生长习性同样限制了放疗的应用,而常用的药物,如溴隐停和生长抑素等仅对部分垂体腺瘤有效.因此,深入研究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寻找肿瘤诊治的分子靶点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而垂体腺瘤患者中头痛的发生率并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自身结构影响、内分泌异常及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垂体腺瘤患者中头痛的发作形式多样,其中以偏头痛样头痛表现居多。部分患者通过肿瘤切除或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头痛。文中就垂体腺瘤患者头痛的发生率、性状、相关因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垂体腺瘤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韵10%左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垂体腺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者居多。由于其主要症状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不调、不育)及视功能障碍,需行适当的治疗。目前,除垂体泌乳素(PRL)腺瘤可以首选药物治疗外,其他类型的肿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如何以最小的创伤切除肿瘤并保全病人的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垂体腺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的药物与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垂体腺瘤属良性肿瘤,国内发病率略低于国外,占颅内肿瘤的11%~24%,但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武汉协和医院伽玛刀中心自1995-2004年共治疗脑垂体腺瘤患862例,占同期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的30%。垂体腺瘤发病年龄以成人居多,催乳素瘤和Cushing病以女性多见。就该疾病的危害程度而言可分为肿瘤增长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和激素异常分泌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影像技术和内分泌检测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的诊断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已占颅内肿瘤的27%~30%。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占垂体肿瘤的30%,由于肿瘤压迫邻近组织,以及垂体激素的不适当分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病死率较高[1]。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细胞起源差异很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  相似文献   

14.
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与侵袭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2例垂体腺瘤和11例正常垂体腺组织nm23H1基因表达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侵袭型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侵袭型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P>001);而后两者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Ⅰ、Ⅱ级(P<005);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分泌功能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m23H1基因可能在垂体腺瘤的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垂体泌乳素腺瘤是腺垂体中最常见的分泌性腺瘤,约占垂体肿瘤的40%~60%,也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有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3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6例正常垂体组织中PTTG和bFGF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间质血管数量.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率为86.8%,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率23.5%及正常垂体组织的阴性表达(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与bF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TG、bFGF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TTG可能通过激活bFGF蛋白的表达促进微血管形成而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MEN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包括甲状旁腺腺瘤、胃肠胰内分泌肿瘤和垂体腺瘤。在MEN1中,垂体腺瘤的发生率为22%~47%。目前认为:MEN1相关肿瘤发生的组织选择性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蛋白的组织选择性有关;头部MRI检查及血内分泌激素测定是垂体腺瘤筛查与诊断的重要手段;MEN1相关垂体腺瘤的治疗倾向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颅内肿瘤患者的血浆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差异以及它们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150例,其中颅咽管瘤患者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2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30例,WHOⅠ∽Ⅱ级胶质瘤患者16例,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患者32例(全为良性),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所有受试者的血浆IGF-Ⅰ水平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同时并测定各组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各肿瘤组患者的血浆IGF-Ⅰ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胶质瘤患者血浆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肿瘤(P〈0.05)。WHOⅢ∽Ⅳ级胶质瘤IGF-Ⅰ水平显著高于WHOⅠ∽Ⅱ级胶质瘤组(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血浆IGF-Ⅰ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血浆TNF-α、IL-6和CRP水平各肿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IGF-Ⅰ可能在颅内肿瘤的病理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其血浆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起源于腺垂体的嗜酸、嗜碱及嫌色细胞的良性肿瘤为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鞍上肿瘤,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0%,鞍区肿瘤的1/3,鞍旁肿瘤的50%。最常见的恶性垂体瘤多为转移瘤,原发性垂体癌临床罕见。恶性垂体瘤占所有垂体瘤的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腺瘤在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性。方法通过对2004-08—2013-10我院神经外科50例垂体腺瘤患者及其中18例ACTH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病程、激素水平、术后的生活质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的ACTH垂体腺瘤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早于女性,男性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程、血ACTH水平、血皮质醇水平均明显大于女性,同时男性患者的高血压、低钾血症、骨质疏松、性功能障碍、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侵袭性、卒中等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而男性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女性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腺瘤在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病程、激素水平、术后的生活质量等多个表现均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