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吉林地区中小学班主任职业枯竭及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枯竭问卷和90项症状自陈量表,对占林地区19所中小学校共1 192名教师进行调查,随机抽取有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32人,无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的班主任30人;对2组班主任所教的3 346名学生,采用中小学生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小学生.班主任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导致男生孤独倾向和女生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小学生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中学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教师职业枯竭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吉安市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吉安市城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吉安市小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1295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吉安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中受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人数达38.3%,其中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性别差异(P<0.05);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有年级差异(P<0.05);总焦虑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非常显著的学校差异(P<0.01)。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成长环境影响较大,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要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西玉林市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西玉林市2 700名农村高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 玉林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80%,不同性别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显著(均P<0.05)。是否独生子女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为留守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照顾者类型的小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玉林市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学习焦虑是本次调查发现的首要心理健康问题。未来可从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向着手,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  相似文献   

4.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吉安市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53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测查,为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测查了332名城市小学生。结果: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小学生中受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人数达38.9%;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总焦虑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农村小学生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性别差异(P〈0.05);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有年级差异(P〈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成长环境影响较大,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要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合考察近20年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思路。方法 对106篇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 MHT)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n=67 382)进行元分析。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8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随年代上升(R2=23%、1%、7%;Ps<0.05),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随年代下降(R2=5%、6%、10%;Ps<0.05)。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得分略高于非留守小学生(d:0.26~0.39,Ps<0.05),进城务工随迁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得分略高于当地小学生(d:0.28~0.37,P<0.05)。结论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年代变化趋势喜忧参半。留守小学生、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相对欠佳。研究差异受年代、学生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探索适合改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济宁市1 70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问卷调查,对留守初中生采取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1 705名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为546名,占32.0%;2)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MHT得分比较,八个因子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除了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他六个因子得分和总焦虑倾向得分留守组均高于非留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4);3)干预结束后,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因子处理因素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除身体症状外,其他各因子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朱焱  胡瑾  余应筠  卢芸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7-1659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徐容容 《中国校医》2010,24(7):503-504
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弟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方法本文采用MHT中部分量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对扬州市某小学264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1)该样本总体在学习焦虑上得分(M=5.22)较高。(2)不同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被试的学习焦虑与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 4~6年级小学生学习焦虑偏高,应采取相应的学习压力减缓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浙江大学郑全全等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MHT)>,对271名"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高中学生即"宏志生"和916名非宏志生进行调查.结果 MHT问卷因子中,宏志生排在前4位的因子分别是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及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MHT总分上存在性别差异,学习焦虑上存在年级差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MHT总分上存在学业成绩差异.与非宏志生的比较分析发现,宏志生组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及MHT总分上与非宏志生中的家庭经济富裕组、一般组、未受资助贫困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宏志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有其自身特点,存在性别、年级和学业成绩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龙 《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目的分析当前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安徽省6088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2%,各分量表阳性总检出率为总人数的68.1%,其中学习焦虑因子检出率为57.3%。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②不同性别、生源、年级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徽省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心理问题还普遍存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下小学生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探讨在现有课程改革进程模式下发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3所小学151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42.4%~95.4%,集中单独授课组学生吃蔬菜、便后洗手、睡前刷牙、饭前洗手的比率均高于分散授课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集中单独授课组学生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均好于分散授课组。结论 长沙市小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还存在问题,在现阶段,学校健康教育应该以集中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方法随机整群抽取研究对象,采用日常观察记录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小学生心理控制行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6.8%,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6.6%,有孤独倾向的占7.9%。心理活动在心理控制源、需要层次、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结论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心理发展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试点小学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的差异,为深圳市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及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深圳市19所试点小学中随机抽取1所小学,对近2000名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纵向对比干预前后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结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后,学生在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刷牙的次数、方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刷牙的目的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干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水平,改变了不正确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促进学生口腔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有计划、系统、长期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LD)儿童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对改善LD儿童心理行为的效果评价。方法 分设干预组,LD对照组,学业一般组,学业优秀组。对各组儿童进行厌学情绪,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测定,并对干预组儿童进行2年心理辅导干预。结果 LD儿童和学业一般,学业优秀儿童在厌学情绪,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心理健康测量总分的差异有显意义(P<0.05),均分结果显示LD组>学业一般组>学业优秀组。心理辅导后,干预组儿童在大学套学情绪,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心理健康测量的总分均明显下降,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居住环境,活动机会性,社会心理状况,社会环境状况,生活质量总分则显提高,且心理辅导前后差异有显意义(P<0.01);干预组与LD对照组比较,在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方面的上述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有显意义(P<0.05)。结论 LD组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有助于改善LD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会宁县1 05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检出率为2.3%,各内容量表中学习焦虑检出率(8.50±3.01)最高,为64.46%,孤独倾向检出率(2.67±2.01)最低,为2.65%;女生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全量表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初中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全量表得分上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因素有性别、年级、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亲是否到外地工作。结论 会宁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根据影响因素提出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方法 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 对31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测评,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给予为期8周的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后再次使用心理健康测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总分阳性检出率为38.7%,各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顺序为:学习焦虑(67.7%)、身体症状(45.2%)、自责倾向(41.9%)、过敏倾向(22.6%)、恐怖倾向(16.1%)、对人焦虑(6.5%)、冲动倾向(6.5%)。2)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心理健康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7,P<0.001)。 结论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问题表现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心理干预对改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小学儿童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小学生在受到挫折、面临压力时,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幻想和求助。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不等,总检出率为22.9%。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最大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和压抑,其中解决问题对心理问题起负向的预测作用,合理化和求助的预测作用有正有负,自责、幻想、退避、转移注意、攻击和压抑起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小学生压力事件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4%的小学生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2%的小学生有重度以上的压力;压力源中以父母的期望与管教对小学生造成的压力最大;小学生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总检出率为22.9%。大部分压力因子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预测作用最大的压力因子是价值尊重压力、学习压力和父母压力。结论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压力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韩艳红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01-280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肿瘤化疗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1月在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进行化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两组护理健康教育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变化和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SAS、SDS和E-ORTC QLQ-C30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ORTC QLQ-C30量表各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有效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河南省城市学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三理”教育课题组自编问卷对487名城市学校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在性格、行为、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问题四个因子上的发生率较高;两年龄段小学生之间,地、县级城市小学生之间的心理问题的总均分和某些因子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应考虑不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