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原位、实时和动态考察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对茶黄素(theaflavin,TF)、姜黄素(curcumin,Cur)和矢车菊素(cyanidin,Cy)吸附于人全唾液(human whole saliva,WS)表面的影响。方法: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吸附动力学原理,在SPR芯片表面自组装形成人全唾液蛋白质生物膜。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在不同的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条件下监测TF、Cur和Cy吸附于WS表面的响应强度。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检验水平α=0.05。结果:伴随着pH值和温度的升高,三种色素在人类全唾液表面的响应强度降低,吸附量逐渐减少。当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位于5.0~12.5 mmol/L范围内时,吸附量与离子强度呈正相关,而当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低于5.0 mmol/L或高于12.5 mmol/L时,吸附量与离子强度呈负相关。结论:静电反应是色素和唾液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3种条件(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下木瓜蛋白酶对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ptite,HA)表面人全唾液(whole saliva,WS)/茶黄素(theaflavin,TF)复合膜的水解效率。方法:通过消散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在芯片HA的表面构筑ws/TF复合膜,运用玻尔兹曼方程评估不同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下酶水解ws/TF复合膜的水解参数。结果:木瓜蛋白酶水解复合膜效率的离子强度依次为10mmol/L〉100mmol/L〉70mmol/L〉50mmol/L〉30mmol/L(P〈0.05);pH值依次为pH7.O〉pH6.5〉pH7.5(P〈0.05);温度依次为35℃〉25℃〉20oC(P〈0.05)。结论:木瓜蛋白酶水解HA表面wS/TF复合膜的效率具有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实验以人全唾作为唾液获得性膜的体外实验模型,研究不同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条件下木瓜蛋白酶水解的动力学。方法:通过消散石英晶体微天平在各种条件下观察酶水解唾液膜的频率变化。结果:在各种条件下唾液膜被木瓜蛋白酶部分水解。木瓜蛋白酶与唾液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改变敏感。在选择和应用酶时,该特性应加以考虑。降低pH值,提高离子强度(1~5mmol/L范围内)和温度,木瓜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增强。结论:酶动力学显示木瓜蛋白酶水解唾液膜的过程具有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依赖性特点。在牙膏、漱口水、义齿清洁剂的配方中利用木瓜蛋白酶的这一特点,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抗菌复合剂。酶的最佳化尚需更进一步理解反应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和多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木瓜蛋白酶对人全唾液膜水解的动力学。方法: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条件下,分别通过消散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酶水解唾液膜的频率和表面形态变化。结果:在各种条件下唾液膜被木瓜蛋白酶部分水解,变得薄而光滑。QCM-D和AFM测量证实,在木瓜蛋白酶水解唾液膜的过程中,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具有协同作用。结论:酶动力学显示木瓜蛋白酶水解唾液膜的过程具有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依赖性和协同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氟对唾液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测定不同pH条件下,不同浓度(0.05-10.0mmol/L)的氟离子(fluride ion,F^-)对牛乳过氧化物酶(lactoperoxidase,LP)和唾液过氧化物酶(salivary peroxidase,SP)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酸性条件下(pH≤6.5),当F^-浓度≥0.1mol/L时,可对LP和SP活性发生抑制作用,且呈pH和剂量依赖性,pH值越低,F^-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pH=5.0时,LP活性被抑制90%,SP活性被抑制40%。结论:酸性条件下,F^-对口腔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实时动态监测茶黄素、姜黄素和矢车菊素吸附于人唾液富组蛋白5表面的动力学过程,探讨牙面着色的形成机制.方法 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芯片表面自组装富组蛋白5单分子膜,监测茶黄素、姜黄素和矢车菊素吸附于该膜表面的过程,根据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的相关系数(R2)建立3种色素在富组蛋白5表面的吸附模型,并计算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常数(KL和Kf)、最大吸附量(Mm)、结合和解离速率常数(κa和kd)、结合和解离平衡常数(KA和KD),比较3种色素与富组蛋白5的亲和力差异.使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比较色素与富组蛋白5之间吸附动力学常数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 Freundlich模型较Langmuir更适于描述色素吸附于富组蛋白5表面的过程.吸附动力学常数分析证实,色素对富组蛋白5表面的亲和力大小为茶黄素[KD=(1.664±0.072)×10-4 mol/L]>矢车菊素[KD=(1.932 ±0.034)×10-4 mol/L]>姜黄素[KD=(2.867 ±0.137)×10-4 mol/L] (P <0.05).结论 3种外源性色素中茶黄素对唾液富组蛋白5最具亲和力,可导致较严重的牙着色.  相似文献   

7.
本章应用简单的称重法对等温吸附曲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进行了粗略的测定,并应用先进的XPS技术对蛋白质在不同pH值下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材料表面的蛋白吸附量随蛋白溶液的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且在浸泡最初的吸附量增加最快,尤其在前20分钟,吸附几乎就达到了平衡.还发现钛种植体表面的吸附的能力比317L不锈钢的吸附能力强,几乎同时进入吸附的平衡阶段。在体液pH值状态下,钛表面的蛋白吸附量最高,随着pH值向两侧移动,钛表面的蛋白吸附量在下降,而当pH值为25和12时,表面蛋白吸附量降至最小值,pH值继续升高或降低反而表面蛋白的残余量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8.
五类市售饮料的酸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碳酸类、果汁类、普通牛奶类、高钙奶类和瓶装矿泉水类等五类市售饮料的pH值、缓冲能力、钙、磷、氟离子等相关因素的测定,预测它们对牙齿的酸蚀能力。方法:选取15种市售饮料,采用精密酸度计测定饮料的pH值,用滴定法测定缓冲能力,用比色法测定钙、磷离子浓度,用电极法测定氟离子浓度。结果:果汁类、普通牛奶类、高钙奶类和瓶装矿泉水类的pH值分别是2.51~2.29、3.24~3.37、6.38~6.64、6.55~6.68和6.49~7.12;缓冲能力分别是1.15~3.15mmol/L(pH5.5)和3.85~5.15mmol/L(pH7.0)、2.10~2.45mmol/L(pH5.5)和2.95~3.15mmol/L(pH7.0)、0.45~0.65mmol/L(pH7.0)、0.35~0.60mmol/L(pH7.0)及<0.10mmol/L(pH10);钙离子浓度分别是0.44~1.61mmol/L、0.17~0.37mmol/L、2.49~3.14mmol/L、2.96~3.31mmol/L和0.01~0.35mmol/L;磷离子浓度分别是0.02~0.61mmol/L、0.53~0.84mmol/L、0.90~1.30mmol/L、0.86~1.34mmol/L和0.01~0.38mmol/L;氟离子浓度分别是0.03~0.05mg/L、0.08~0.12mg/L、0.03~0.05mg/L、0.04~0.05mg/L和0.02~0.06mg/L。碳酸类及果汁类饮料的pH值远低于釉质脱矿临界值5.5,缓冲能力较弱,钙、磷、氟离子的浓度较低。牛奶pH值趋近于中性,缓冲能力强,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钙、磷、氟离子。矿泉水pH值为中性,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结论:酸性饮料的酸蚀性最强,矿泉水次之,牛奶的酸蚀性最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原位、实时和动态监测茶黄素(TF)、姜黄素(Cur)和矢车菊素(Cy)吸附于人全唾液(WS)表面的过程。方法运用SPR技术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确定色素与WS之间的亲和力及色素吸附于WS表面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结合平衡常数KA和解离平衡常数KD。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处理。结果3种色素之间的ka、kd、KA和K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eundlich模型较Langmuir模型更适合于描述色素吸附于WS表面的等温线。色素对WS表面的吸附受到特殊反应的控制,如氢键结合。色素对WS表面的亲和力为TF>Cur>Cy(P<0.05),该结果被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所证实。结论与Cur和Cy相比较,TF显示出与WS表面高度结合的能力,提示羟基官能团在色素与唾液相互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原位、实时和动态测量全唾液、腮腺唾液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在Au石英晶体芯片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过程.方法:收集刺激性的上述3种唾液,QCM-D监测唾液蛋白吸附于Au石英晶体芯片表面所造成的频率改变和消散因子的变化,及形成生物膜的质量、厚度、剪切弹性模量和剪切粘度.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a=0.05).结果:全唾液、腮腺唾液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蛋白质吸附达饱和状态时的频率改变,生物膜厚度和质量为SMSLS>WS>PS(P<0.05).消散因子的变化、生物膜的剪切弹性模量和剪切粘度为PS>SMSLS和WS(P<0.05).结论:3种唾液吸附动力学特性和形成生物膜的差异是由于其成分不同所造成的.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是研究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唾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因鼻咽癌放疗并伴有口干症的患者为受试者,收集唾液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用改良人工唾液含漱1 m in,收集基线时及含漱后2分钟静止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对含漱前后静止性唾液的pH值和含漱前后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经改良人工唾液含漱后,患者静止性全唾液pH值较含漱前为高,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刺激性全唾液缓冲能力大于含漱前,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人工唾液具有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Heraenium S与TILITE P两种口腔镍铬合金在唾液pH值和成分变化时离子析出行为。方法 将两种合金试件在pH6墙正常唾液环境中浸泡一周,再用pH4的酸性及酸性加0.1%F^-的人工唾液处理两小时,之后回到正常唾液环境中浸泡一周,观察其在处理前、后镍离子的析出和表面理化状态的改变。结果 ①在正常唾液环境中HeraeniumS合金镍离子的析出量大于TILITEP合金;②pH降低和氟化物的加入增大了两种合金镍离子的析出量,其中TILITEP合金大于HeraeniumS合金;③在短暂的pH降低和加入氟化物后再回到正常唾液环境中,TILITEP合金的镍离子析出量大于HeraeniumS合金;并且在合金表面可以观察到形态学上的腐蚀破坏。结论 口腔镍铬合金的镍离子析出受到口腔环境动态变化的影响,TILITEP合金对环境改变的敏感性曼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表面镀金的镍铬合金在不同pH值人工唾液中的腐蚀行为,并将其与镍铬合金、金合金相比较.方法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比较镍铬合金镀金后在pH5.0和6.8的人工唾液中的自腐蚀电位(EaXT)、自腐蚀电流密度(IaXT)和极化电阻(Rp).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SEM)观察试件实验前、后形貌的变化.结果 镍铬合金、镀金镍铬合金和金合金试件在pH5.0和6.8的人工唾液中相比较,pH5.0时IaXT增大、Rp减小.FSEM显示镍铬合金镀金表面腐蚀在pH5.0和6.8的人工唾液中相比较,酸性人工唾液中腐蚀范围增大,但仍散在分布.结论 镍铬合金、镀金镍铬合金和金合金在酸性人工唾液中较中性人工唾液中耐腐蚀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3种唾液膜吸附于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表面的厚度和黏弹性,以期为研究唾液在HA表面吸附形成获得性膜的生理特性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电泳沉积技术在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的TiO2芯片上形成纳米晶体HA膜.用椭偏仪测量厚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元素、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面形态.原位研究全唾液、腮腺唾液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submandibular/sublingual gland saliva,SMSLS)在HA表面的厚度、剪切弹性和剪切黏度,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 HA膜呈鱼鳞状,Ca/P摩尔比为1.53±0.12,厚度为(19.1±0.9) nm,粗糙度为(6.5±1.6) nm.3种唾液膜厚度由大至小为SMSLS[( 21.84±1.25) nm]、全唾液[(17.91±1.35) nm]、腮腺唾液[(14.30±1.03) nm] (P <0.05);剪切弹性为腮腺唾液[(0.61±0.01) MPa]大于SMSLS[ (0.31±0.09) MPa]和全唾液[(0.25±0.03) MPa] (P<0.05);剪切黏度变化趋势与厚度相反.结论 唾液在HA膜表面吸附的特性显示,SMSLS和全唾液膜较厚,其柔软和多水的特征可提供较强的润滑性以保护口腔避免磨损和脱水.高黏弹性的腮腺唾液膜则与较强的覆盖于口腔组织表面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牙列缺失的患者全口义齿配戴前后非刺激性混合唾液的流率、pH值以及Ca2+、Na+、K+离子的浓度,探讨非刺激性混合唾液对全口义齿着色的影响.方法:按全口义齿着色程度的不同,将90例全口义齿配戴者分成轻、中、重度3组.对各组患者全口义齿配戴前和配戴3个月后非刺激性混合唾液的流率、pH值以及Ca2+、Na+、K+离子浓度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全口义齿配戴前与配戴后,轻度组的唾液流率以及pH值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Ca2+、Na+、K+离子浓度则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全口义齿配戴后唾液流率0.66±0.17mL/min高于配戴前0.50±0.20mL/min,配戴后pH值6.48±0.22低于配戴前6.71±0.18,Ca2+、Na+、K+离子浓度升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刺激性混合唾液的流率、PH值以及Ca2+、Na+、K+离子浓度的变化影响全口义齿着色的严重程度;全口义齿修复前后唾液的分泌也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釉质吸附的机理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吸附学说之一是“钙桥”学说,即静电作用学说。通过静电引力为其主要结合力。其二是离子学说,认为蛋白与羟基磷灰石间的吸附是离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本文还就影响吸附的几个因素,诸如蛋白的吸附量、釉质的量、溶液中的pH值、时间以及反应时的温度等进行了论述,认为上述因素与吸附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minTBP-PRGDN双靶向融合肽与金属钛表面作用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inTBP-PRGDN双靶向融合肽与金属钛表面结合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FITC标记三种多肽(minTBP-PRGDN、minTBP和PRGDN),在不同离子强度、孵育温度及pH值条件下将多肽溶液分别与钛片孵育过夜,利用荧光显微镜比较分析三种多肽在不同条件下与钛片的结合强度。结果:三种多肽与钛表面均存在结合力,其结合力受离子强度、孵育温度和pH的影响。合适的离子强度有助于多肽在钛表面的结合,在一定范围内,多肽的钛结合能力随着温度的递增而存在一个递减的过程,pH=7.0是多肽与钛表面结合的最适宜pH。结论:minTBP-RGD融合肽不影响minTBP与钛表面的结合能力,4℃、pH=7.0是多肽与钛表面结合适宜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8.
宿主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对根部牙本质胶原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根部牙本质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对牙本质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将脱矿的根部牙本质粉离心、冷冻干燥后分7组,每组6份,每份50.0 mg.各标本中分别加入1ml含不同成分的人工唾液,根据成分不同分为2 mmol/L4-乙酰氨基苯汞(APMA)组(MMP活化剂);2、100、200 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组,0.2%、0.02%醋酸氯己定组(MMP抑制剂);以空白人工唾液作对照组.37℃4 h后,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测定各标本的胶原降解量.扫描电镜观察脱矿及脱矿后置于人工唾液中的根部标本表面结构变化.结果APMA组的胶原降解量最多,其次为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MMP抑制剂组的胶原降解量均显著少于APM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仅脱矿的根部表面胶原纤维较完整;而脱矿后置于人工唾液中的标本胶原纤维断裂,结构紊乱.结论脱矿过程中的低pH值能使根部牙本质中的MMP活化,在中性时可降解牙本质胶原.提示宿主来源的MMP可能是龋病进展过程中有机质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测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对镍铬及钴铬两种非贵金属烤瓷合金在人工唾液中金属离子析出的影响。方法:制备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圆片形试件各24个,镍铬及钴铬合金试件随机分成a1、b1及a2、b2各两组,a1、a2组试件表面不镀膜,b1、b2组试件表面完整镀膜膜厚60nm,将a1、a2、b1、b2每组试件平分两半,分别置于pH值为6.8和4.0的人工唾液中浸泡7天,检测各组试件的金属离子析出量。结果:a1、a2组试件在两种人工唾液中表现出其所含各种金属离子的析出,在pH=4酸性人工唾液中浸泡后的离子析出量显著高于其在pH=6.8中性人工唾液中浸泡后的离子析出量(P〈0.05);b1、b2组试件在两种人工唾液中浸泡后,其离子析出量分别比a1、a2组试件显著降低(P〈0.01)。结论:镍铬合金、钴铬合金在中性和酸性人工唾液中表现出其所含各种金属离子的析出,在酸性人工唾液中其金属离子析出量显著增加;纳米非晶金刚石镀膜能显著降低镍铬、钴铬合金在中性和酸性人工唾液中的金属离子析出量,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人类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 (MG1)及全唾液在体外形成的获得性膜能否减少有机酸在牙面的脱矿作用。方法 :采用MG1和全唾液溶液体外孵育釉质实验面以形成获得性膜 ,再以 3 4mmol/L枸橼酸处理釉质实验面 1min ,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改变。结果 :有获得性膜区域釉质实验面相对平滑 ,基本无脱矿及轻微脱矿 ,可见正常釉质表面形态 ,无获得性膜区域则是蜂巢状大面积脱矿。结论 :MG1和全唾液形成的获得性膜能在短时间内减少有机酸对牙面的侵袭脱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