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报导安徽江淮地区的吸血蠓类,作者自1978年至1980年共采集吸血蠓类2属7种。对优势种群台湾拉蠓、虚库蠓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将乐县吸血蠓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吸血蠓类不仅是某些人、畜寄生虫和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而且成群吸血蠓的吸血活动对人、畜造成严重骚扰。本文作者于1998年在闽北将乐县林区开展吸血蠓类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方法 于8月份收集城关古镛镇5家宾馆和酒家的灯罩中蠓类标本,全部标本经封片鉴定。2 调查结果 本项调查共采获各种蠓类426只,2属22种。其中荒川库蠓为优势蠓种,占全部采获蠓数的31.69%(表2)。 表1 将乐县吸血蠓种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芜湖市吸血蠓的调查观察,共发现有2属6种。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的吸血蠓(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吸血蠓已知2属47种,即库蠓属和蠛蠓属,其中库蠓属包括7个亚 属;并记述了种类分布情况。为深入开展辽宁省吸血蠓的研究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广东省的吸血蠓种类及其分布,为对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吸血蠓的献。结果与结论:广东省的吸血蠓已知2属45种,其中库蠓属包括6个亚属38种,尚未列入亚属2种;蠛蠓属5种;记述了种类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吸血蠓(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西藏的吸血蠓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学者李铁生(1979、1982)报道有2属35种;近10余年来邓成玉等(1988、1989、1990、1991),刘康南等(1988、1989、1990),虞以新等(1988、1990),张有植等(1990),瞿逢伊等(1994、1995)、刘国平等(2000)对西藏的吸血蠓作了大量的研究报道,并发现和描述了18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白纹伊蚊 2 4小时吸血活动。方法 :帐诱法。结果 :白纹伊蚊全天均吸血 ,更多出现在夜间。白昼和夜间捕捉到的雌蚊分别为 3 9 0 5%和 60 95% ,出现两个吸血高峰 ,分别在日落后和日出时。结论 :通过重复昼夜观察 ,佛山市的白纹伊蚊吸血活动与其它文献报导有所不同 ,2 4小时均吸血 ,夜间吸血活动多于白天  相似文献   

8.
9.
闽北山区吸血蠓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灯、畜诱捕法调查闽北山区吸血蠓类,共捕获蒙科2属36种,显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外围的吸血蠓种类相当丰富。刺螫库蠓为当地优势蠓种,占全部诱获种类的56.6%(2983/5271)。不同家畜对吸血蠓的诱捕结果显示,牛对蠓类的吸引力最大,共诱捕各种蠓类32种3788只,占全部诱获数的71.9%;猪次之,诱获28种807,占15.3%;羊较少,诱获23种676只,占12.8%。  相似文献   

10.
广东珠海地区吸血蚊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7年4—10月间在珠海地区对吸血蚊蠓进行了调查研究采获了大量标本,经鉴定蚊类有6属14种,蠓类有8属,其中吸血蠓有2属,包括珠海库蠓新种共有19种,并对吸血蚊蠓的种群组成,优势蚊蠓的季节消长和昼夜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地重要吸血蚊蠓的状况。特别是所获蠓类的一些数据,尚属首次报导。为珠海本地及港澳一带的虫媒病和吸血蚊蠓的防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媒介昆虫资料。  相似文献   

11.
格尔木地区蠓类生态习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了解青海省格尔木地区蠓类的活动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网捕法。结果:调 查发现蠓科4属28种,即吸血蠓2属22种,非吸血蠓2属6种;其中细蠓属14种,库蠓属8种,毛蠓属5种和铗 蠓属1种。观察阐述了当地蠓类的一日活动规律与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12.
吸血蠓地理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15省(区)的16个样点的蠓类群落调查数据,对蠓类的地理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5种蠓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为原野库蠓(Culicoides homotomus),在16个样点中有13个点出现,其次是尖喙库蠓(C.oxystoma),在10个样点中出现。不同种类的地理生态位宽度表现为荒川库蠓(C.arakawae)最大为0.5674,其次是南方蠛蠓(Lasiohelea notailis)为0.5290。在本研究中共有38种蠓仅在一个样点出现,它们的地理生态位宽度值均为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PCR技术鉴定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将6种动物(鸡、猫、狗、鸽、野鼠、小鼠)分别放人6个小玻璃房,同时,将6种动物放入一个大玻璃房,然后放入已经饥饿18h的白纹伊蚊雌蚊,3h后采集吸血蚊,应用PCR技术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现场调查则通过紫外诱蚊灯和BG.SentinelTrap采集吸血蚊,利用实验室建立的PCR体系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结果在不同空间内,白纹伊蚊对野鼠的平均吸血率最高,为44.45%,其余依次为鸡、猫、小鼠、狗、鸽(38.27%、36.53%、35.70%、34.94%、24.75%)。在同一空间内,白纹伊蚊对鸡、小鼠、猫、野鼠、狗、鸽的吸血率依次为12.36%、7.09%、6.41%、4.81%、2.52%、1.60%。在现场收集到的饱血白纹伊蚊共13只,其中吸狗血的有7只,吸人血的白纹伊蚊有2只,多重吸血(sb鼠和猫)的白纹伊蚊有1只。结论PCR技术可鉴定白蚊伊蚊胃血来源,结果稳定可靠;白纹伊蚊不仅嗜吸人血,也可兼吸多种常见的动物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文昌、乐东、昌江、儋州、澄迈等5市县吸血蠓的地理分布、种类组成和主要种的吸血率。方法 2017—2018在海南省5市县猪舍、羊舍、鸡舍,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在生物显微镜下鉴定吸血蠓种类和记录数量,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结果 在海南省5市县共采获吸血蠓2属26种22 355只,其中,库蠓24种,蠛蠓属2种;海南省新纪录1种,肿足库蠓Lasiohelea turgepeda Yu et Liu, 1982。澄迈分布19种,儋州18种,文昌17种,昌江12种,乐东9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32.88%),异域库蠓(16.10%),荒川库蠓(16.08%);不同市县和场所的主要种类组成不同。7种主要吸血蠓的总吸血率为 34.10%,其中黄胸库蠓(53.78%)最高,肩宏库蠓(17.92%)最低。不同种类和场所吸血蠓吸血率不同。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海南省5市县有吸血蠓2属26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异域库蠓和荒川库蠓,其中黄胸库蠓的吸血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人类健康的生活源自正常的昼夜节律,地球上的生物几乎都有和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内源性的昼夜节律.内源性的昼夜节律使生物能够预测周边环境周期性的变化,使机体内在代谢和周边环境保持一致.这种内源性的昼夜节律广泛的调控机体代谢,昼夜节律一旦失调,机体的代谢将出现紊乱;同样机体代谢也可以干预昼夜节律.近年来,昼夜节律失调与肥胖、脂肪肝等代谢病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代谢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本文主要综述昼夜节律调控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阐述昼夜节律失调和糖脂代谢紊乱的联系与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褪黑素(MT)水平及节律变化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32例(DM组)和正常对照16例(NC组)作为研究对象。DM组又分为合并大血管病变(MV)和无大血管病变(NMV)两个亚组。受试者于02:00(t2)和08:00(t8)抽血测定血清M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水平,以t2和t8时间点的比值表示其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①与NC组比较,DM组的血清MTt2水平、MTt2/t8的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DM组两亚组比较,MV组的血清MTt2水平、MTt2/t8的比值显著低于NMV组(P<0.01)。②DM组的血清SODt2、SODt8的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NOt2、NOt8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5)。与NMV组比较,MVC组的血清SODt2、SODt8活性显著降低(P<0.01),血清NOt2、NOt8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Tt2与患者的病程、HbA1c、NOt2呈负相关(P<0.05),与SODt2呈正相关(P<0.01);而MTt8仅与NOt8呈负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存在MT夜间血清水平降低及昼夜分泌节律紊乱,并与机体氧化应激增强有相关性,这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鼠脾脏褪黑素受体及其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鼠脾脏是否存在褪黑素(M)结合位点,该结合位点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小鼠脾脏M结合位点(MR)。每4 h处死一批动物,研究不同时间脾脏MR的差异;分别持续光照及注射M 21 d,观察MR结合量及昼夜节律的改变。结果:小鼠脾脏存在MR,其特点为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对M具高度特异性,符合特异结合位点的基本条件;昼夜节律研究显示,MR结合量峰值在12:00-16:00,谷值在0:00-4:00,F检验峰谷值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鼠脾脏存在MR,其MR有昼夜节律变化;持续光照及注射M不影响MR节律,表明MR昼夜节律的机制是自主的,具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动态血压(ambulatorv blood pressure,ABP)及血压节律的变化。【方法】经门诊测量血压(clinical blood pressure,CBP),并行多导睡眠仪(polrsomnography)及动态血压监测符合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入选本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白天、夜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根据监测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tion,EH)组、EH合并OSAS组、单纯OSAS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及EH合并OSAS组白天SBP(dSBP)、白天DBP(dDBP)、夜间SBP(nSBP)、夜间DBP(nDBP)明显升高;EH合并OSAS组dSBP和nSBP以及nDBP较EH组患者升高,有统计学差异。与EH组相比,OSAS组及EH合并OSAS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EH合并OSAS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OSAS可独立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