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雪烈  陶谦民 《浙江医学》2007,29(5):461-4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行介入治疗后,对于股动脉穿刺口的处理,以前均采用人工压迫止血的方法,近年来对股动脉穿刺口的处理采用了缝合的方法,效果十分理想。现将使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缝合股动脉穿刺口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缝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血管缝合器Perclose在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止血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0例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Perclose缝合器缝合止血,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结果:应用Perclose缝合止血成功率97.5%(95/120)。止血时间2.02?.1min,制动时间4.4?.8h。1例发生血肿。结论:在PCI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Perclose缝合止血是可靠的、安全的,可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并有助减少血管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缝合器应用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病人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76 例经股动脉行CAG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人术前均接受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随机分为两组,缝合器组(267例)在完成CAG后立即拔除股动脉鞘管,选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压迫组(309例)在CAG术后拔除鞘管采用压迫止血.结果 除在血栓形成以及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方面外,缝合器组病人的主要血管并发症低于压迫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6.63~15.23,P<0.05);而且,缝合器组病人的止血时间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压迫组,差异亦有显著性(t′=-58.08、-56.26,P<0.05).结论 应用血管缝合器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能明显缩短病人止血时间和卧床时间,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志军  刘威 《中国医药导刊》2013,(8):1378-1380,138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血管缝合器的国内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了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发表的关于冠脉介入术后使用血管缝合器的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关于Perclose缝合器和人工压迫止血的对照研究有13篇有效文献,关于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和Angioseal的血管缝合器的有效文献各3篇。极少数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个别研究使用了盲法。各种血管缝合器止血成功率均在90%以上。Perclose缝合器对皮下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和假性动脉瘤的RR值分别为0.49(95%CI:0.38~0.64,P<0.01)、0.37(95%CI:0.26~0.52,P<0.01)和0.30(95%CI:0.12~0.7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对皮下血肿、迷走神经反射的RR值分别为0.17(95%CI:0.05~0.52,P<0.01)、0.08(95%CI:0.02~0.3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假性动脉瘤的RR值为0.21(95%CI:0.04~1.20,P>0.05),无统计学意义。Angioseal血管缝合器对皮下血肿、迷走神经反射以及假性动脉瘤的RR值分别为0.38(95%CI:0.10~1.40,P=0.15;因异质性检验I2>0.50,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0.50(95%CI:0.21~1.17,P=0.11)和0.78(95%CI:0.36~1.68,P=0.53),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rclose缝合器和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相对于人工压迫止血,对于预防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可能有益,由于文献证据不高,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对股动脉的影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100例A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腹股沟处皮肤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92.2±13.8)min、术后恢复成功率90.0%、术后感染2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曾琼华  刘宏  邹会华  张莉 《吉林医学》2014,(23):5304-5304
<正>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最通用、最常见、最具推广价值的"金标准",也是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前提和基础[1]。在临床医学上,进行DSA介入诊断与治疗,主要途径大多数是通过股动脉,血管缝合器的广泛应用于缝合或封堵股动脉穿刺口,对患者的制动时间、止血时间、舒适度都有一定的优势。2012年9月~2013年12月间对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及血管成形支架术的126例患者术后使用Percloser经皮血管缝合等主要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闭合血管穿刺部位即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11年1月~2012年4月选择符合标准的230例患者应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行冠脉造影检查者80例,其余150例行介入治疗,其中有4例患者2周内同侧血管重复穿刺采用闭合器。所有病人术前均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术中应用普通肝素,冠脉造影者2 000 u,介入治疗者100 u/kg。术后入路血管造影后即刻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进行闭合止血。结果:有1例因拉回闭合装置时脱出而闭合未成功,余229例闭合即刻均成功(成功率为99%),假性动脉瘤1例。下床活动后7例有渗血,未发生血管狭窄及闭塞等严重并发症。总并发症3.9%,止血成功率96.1%。结论:应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可以有效止血,缩短卧床时间,避免卧床造成肺栓塞及减轻患者的痛苦。2周之内同一血管重复使用闭合器,是否安全、有效,还需大样本量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第三代PerClose血管缝合器以缝合线来处理股动脉穿刺点,可以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改善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减少穿刺局部并发症,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庆春  翟健坤  杨帆  肖建民 《中外医疗》2012,31(32):165-16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监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对术后存在皮下淤血、软组织肿胀的350例患者进行彩超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的种类及性质,如果确定为假性动脉瘤即用彩超引导压迫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有150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30例发生假性动脉瘤,5例发生动静脉瘘,5例发生静脉血栓,2例股动脉出现管腔节段性狭窄(由于周围血肿较大压迫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穿刺的各种并发症能够作出准确诊断,并可指导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伟霞  黄惠桥  黄红燕 《广西医学》2007,29(12):1861-1862
目的 探讨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最佳动脉穿刺方法.方法 采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抽血的患者各30例,比较动脉穿刺的疼痛程度、成功率、使用时间、皮下淤血等情况.结果 三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以肱动脉最强,穿刺时间桡动脉组长于其余两组,皮下淤血以股动脉组最重;三组成功率均较高.结论 穿刺方法要因人而异,年龄较小的患者宜选择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成人宜选择桡动脉穿刺,以保护病人隐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股动脉PCI术后应用Perclose ProGlide(Abbott,USA)血管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常见并发症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7年2月—2011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3 109例患者经股动脉PCI术后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止血的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内并发症和失败原因,观察近期并发症。[结果]止血成功率95.6%(2 973/3 109),止血时间(2.9±0.8)min,术后制动时间(4.3±1.5)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1.2)d。院内整体并发症发生率1.6%(51/3 109),包括血肿19例,渗血16例,局部感染10例,假性动脉瘤3例,股动脉夹层2例,腹膜后血肿1例。其中与缝合器止血相关并发症1.2%。截至2012年3月,术后平均随访(12±2)个月,随访率66.7%(2 013/3 109),随访并发症发生率0.1%(3/2 013),其中包括2例迟发性股动脉夹层,1例股动脉晚期血栓。[结论]PCI术后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止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改良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DSA室882例病人行经皮改良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学结果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一次经皮改良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占88%(776/882),其中男性一次穿刺成功率91.6%(434/474),女性一次成功率83.8%(342/408);二次以上穿刺成功率12%(106/882)。男女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改良Seldinger股动脉穿刺术可以代替改良Seldinger法,穿刺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拟行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模的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雄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组(U组)。所有恒河猴采用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5~8 mg·kg-1·h-1)。C组采用传统指尖触摸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U组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次数、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与U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25.0%和62.5%,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50.0%和87.5%、总成功率分别为75.0%和100%。C组与U组穿刺置管次数分别为(3.0±1.6)次和(1.5±0.8)次,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分别为(15.8±6.1) min和(5.4±2.9)min。与C组比较,U组穿刺置管次数少,穿刺置管花费时间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采用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技术进行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可提高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减少穿刺置管次数,缩短穿刺置管花费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对6例侵犯肝动脉的围肝门区恶性肿瘤,均行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性手术,并联合对受侵的肝动脉切除,并行门静脉与肝动脉近端合适部位的吻合,完成门静脉动脉化处理。结果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率为100%。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未见门脉高压和肝损害的出现。结论  在肝动脉受肿瘤侵犯被迫切除时,根据剩余肝体积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肝动脉口径行门静脉动脉化,不失是一种保留肝动脉血供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而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杜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08-109
目的探讨总结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后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的护理方法。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180例,40例术后并发延迟性血肿,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干预组。进行护理措施干预。结果干预组结果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经股动脉穿刺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延迟性皮下血肿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可以减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皮肤感染的机率,同时也能增加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结合传统触脉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准备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2 ~ 87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U、C2组,每组30人.U组:采用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C组:采用传统触脉盲探法穿刺置管.记录2组患者定位及准备时间、置管成功时间、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次数、失败率及血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触脉定位法相比,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法置管成功时间显著缩短(P<0.01),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P<0.01),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与触脉结合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时间短,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was carried out in children with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Each patient was given a bolus injection of heparin (100 U/kg). A bolus of urokinase (30 000 - 100 000 U) was injected intravenously, and then a continuous infusion of 10 000-50 000 U/h was administered. Transcatheter thrombolysis was performed once previous procedures failed. Results Eight patients (aged (3.1±2.3) years (8 months to 7 years), body weight (13.1±4.2) kg (7 to 20 kg)) presented lower limbs ischemia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was performed. Seven patients accepted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In 5 patients, peripheral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as successful with restoration of a normal pulse. In the other 3 cases, peripheral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ailed, followed by successful transcatheter thrombolysis.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therapy was (7.25±5.31) hours (1-17 hours). The average doses of heparin and urokinase were (1600±723) U (800-3000 U) and (268 571±177 240) U (50 000-500 000 U),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before and during urokinase therapy ((40.6±22.3) to (49.9±39.2) seconds). However, the prothrombi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12.7±2.58) to (48.1±18.6) seconds, P〈0.05). Patency of the target vessel was evaluated in all the patients for 2 weeks and no occlusion recurred. Conclus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is a safe and useful modality in children with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股静脉穿刺联合静脉推注输血在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住院治疗的160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其中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股静脉穿刺,另外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并与静脉推注输血相联合,对比两种方法在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液路构建时间(5.2±2.1)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2.7)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1)。两组患者均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的检测。结论股静脉穿刺联合静脉推注输血方法在抢救和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9月,8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在彻底清创后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塞胫骨死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结果  8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其中,1例术后感染经换药治疗愈合,其余7例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胫骨骨髓炎无复发,皮瓣色泽、质地好,皮瓣供区直接缝合,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肌瓣血运好且与皮瓣仅以穿支血管相连拥有足够自由度,可以实现创面立体修复,是一种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技术(VSD)在大鼠股骨骨髓炎动物模型上的治疗效果,为VSD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前期的基础性实验研究。方法  首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注射至大鼠股骨骨髓内复制大鼠股骨骨髓炎模型。然后待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大鼠均分为5组,分别为VSD治疗1、3、5和7 d组,以及模型组,VSD组采用VSD进行治疗,模型组进行普通的换药治疗。最后通过大体观察、体温、创面细菌计数,确定VSD负压治疗大鼠股骨骨髓炎的效果。结果  造模过程中大鼠体温上升,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进食减少,双下肢活动不便,感染局部红肿,1周后伤口局部出现渗液、流脓。经过VSD治疗后小鼠体温回复正常,创面无分泌物,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创面细菌数显著减少,且变得干燥、颜色红润,新鲜肉芽生长良好。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制大鼠股骨骨髓炎模型成功,成功率为90%;VSD负压引流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