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适用条件。方法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和传统开颅手术行颅内动脉瘤夹闭29例,对两组病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6例锁孔手术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远期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29例传统开颅手术病人远期恢复良好25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1例,轻度残疾3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充分暴露动脉瘤与周围局部解剖结构的关系,减少神经结构及穿支血管的损伤,从而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神经导航在颅脑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在神经导航指引下微创手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术中实时导航,小皮瓣锁孔微创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33例颅内病变显微镜下全切26例,次全切6例,大部切除1例。28例术后功能有所好转或无变化,5例出现功能障碍。本组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结论神经导航能精确的定位、动态跟踪、实时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的锁孔微创手术,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副损伤。  相似文献   

3.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87例,其中眉弓入路35例,包括动脉瘤31例,垂体腺瘤4例;颞下锁孔入路2例,包括岩斜区脑膜瘤1例,颅中、后窝三叉神经鞘瘤1例;乳突后锁孔入路28例,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12例;个体化小切口22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4例,凸面脑膜瘤18例。结果术中术野均能清晰暴露,术中无因病情变化或暴露不良而扩大切口及骨窗者。肿瘤均获全切除,动脉瘤均顺利夹闭,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均成功探查到责任血管。术后病人死亡1例,颅内感染1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皮下积液11例,包括采用眉弓入路8例,个体化小切口3例。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具有暴露小、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11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应用内镜辅助锁孔外科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经翼点或眉弓锁孔开颅,应用手术显微镜初步显露动脉瘤后,置入硬性神经内镜了解动脉瘤颈及周围结核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闭后再次用内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术后11例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外科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有明显提高,手术时间短,术后病人恢复快,且不影响美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病变,锁孔手术又是处理颅内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正确应用这两项技术,结合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可明显提高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锁孔手术切除颅内深部肿瘤202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锁孔手术用于颅内深部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采用锁孔显微手术切除202例颅内深部肿瘤,包括脑桥小脑角、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颅前窝脑膜瘤、鞍区肿瘤及镰旁和镰幕区脑膜瘤等。结果 202例中无1例死亡,肿瘤全切167例,次全切除22例,大部分切除13例。结论 锁孔手术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颅内微小病变锁孔手术中神经导航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在神经导航引导下采用锁孔入路处理颅内微小病变(直径≤3 cm)30例(导航组),与同时期采用单纯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显微手术组)进行多指标对照。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2.10±0.52)mm。与单纯显微手术相比,导航组骨窗直径、头皮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年。导航组和显微手术组病情好转或无变化分别为24例和18例,加重分别为5例和7例。导航组死亡1例。结论锁孔手术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治疗颅内微小病变疗效优于传统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变相关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方法 根据高分辨诊断影像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经由头皮小切口,作直径约2cm的骨窗开颅,在充分释放脑脊液令脑组织自动回缩后,从脑外间隙抵达深部病变;通过有序地解剖相关神经、血管间隙的蛛网膜下腔,作无创伤通道,完成对病变的显露。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技术治疗了颅内深部病变51例。结果 本组51例颅内深部病变,经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技术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较常规显微手术入路更为微创、精细、准确、安全,是一种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神经外科微创显微手术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锁孔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7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介绍应用锁孔开颅手术技术73例的体会,并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73例颅内病变患者,包括垂体腺瘤31例,颅咽管瘤7例,听神经瘤13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例,桥小脑角脑膜瘤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三叉神经痛2例,颞极蛛网膜囊肿2例,高血压脑出血11例。采用眶上锁孔开颅38例,乳突后锁孔开颅19例,翼点锁孔人路5例,颞部锁孔人路11例。结果 55例肿瘤病变全部或次全切除46例,大部切除9例;3例动脉瘤夹闭顺利;其他病例均达到手术目的。1例因牵拉致额底挫伤,但无临床症状。1例听神经瘤术后术野出血,经再次手术治愈。没有与手术人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锁孔手术技术以创伤小为其优点。深部病变更能体现锁孔手术的优越性,特别是蝶鞍和桥小脑角区病变。有选择性的应用锁孔开颅技术,效果优于常规开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一种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技术。方法 对近期所收的12例鞍区占位的病人采用经眉眶上锁孔入路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变全切除,无死亡病例,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对病人面容保护效果好。结论 经眉眶上锁孔人路治疗鞍区病变,切口小,骨窗小,术时短,无需输血,病人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手术治疗功能区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小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18例脑功能区小病灶。术前将影像学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2.05---0.62)mm,平均骨窗直径3.0cm。所有病例术中均准确定位病灶,其病灶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16例病人恢复良好,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1例原有神经症状加重,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能准确切除脑功能区病灶,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1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14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听神经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4例面神经均获得解剖保留,术后1周复查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13例(92.86%),面神经功能较差(H-B分级Ⅲ级)1例(7.14%)。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2例患者术区有少量出血,继续复查未见进展。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予加强抗感染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面神经功能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