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分型与旁路转流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累及全身各部位的动脉主干及其重要属支,造成狭窄或闭塞,引起罹患动脉供血脏器、组织的缺血性临床表现。根据粥样化病变的解剖定位,可分为升主动脉与冠状动脉、主动脉与弓上属支、腹主动脉与内脏动脉以及腹主动脉远侧段与其延续支4种类型。其中,最后一种类型自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4年2月间19例(20条)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共31次再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8次单纯转流血管取栓术后通畅时间1d至3年,通畅率为27.7%(5/18),再阻塞率为72.3%(13/18);13次取栓加流入或流出道旁路重建术后通畅时间4d至11个月,通畅率为61.5%(8/13),再阻塞率为38.5%(5/13)。全组再手术总通畅率41.9%(13/31),平均通畅时间8.1个月(3—29个月);手术死亡率5.3%(1/19),肢体存活率73.7%(14/19),截肢率25%(5/20)。结论术后晚期发生转流血管再阻塞的最主要原因是内膜增生和病变进展;取栓加流人或流出道重建旁路术的效果优于单纯取栓术;加强术后彩超随访,及时修正增生性病变,将有助于提高转流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血运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5年3月,收治下肢动脉闭塞症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22~86岁。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9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17例,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3例。左下肢17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1例。测定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0.96例,〈0.523例。29例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其中ASO和DF患者均行MRA检查,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TAO股浅动脉下段3例,胭动脉5例,跖背动脉1例(双侧);ASO髂总动脉2例,髂外动脉4例,股动脉10例,胭动脉1例;DF均为股浅动脉。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提示有合适的流出道。根据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和程度分别对11例患者行一期深组动静脉转流术;16例动脉旁路转流术;1例曾在外院行股总动脉血管旋切成形术者,作截肢处理;1例曾在外院行血管支架植入及人造血管移植术者,行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术后TAO患者坏死组织去除后2例创面Ⅰ期愈合,4例经换药后愈合,3例表浅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生长出正常组织;As0患者中14例创面Ⅰ期愈合,2例经换药愈合,1例曾在外院行血管支架植入及人造血管移植术者,术后血管闭塞,作截肢处理;DF患者中2例坏死组织去除后经换药愈合,1例术后症状加重,第2足趾进一步坏死后截肢。29例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7年。术后疗效评价:治愈12例,明显改善10例,改善4例,无变化3例。ABI恢复正常12例,〈0.914例,〈0.53例。结论一期深组动静脉转流术和动脉旁路转流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可提高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67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1例(47条肢体,腔内治疗组),旁路转流术19例(20条肢体,旁路转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ABI)及随访1~4年的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明显少于旁路转流术组(P0.01);两组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一期通畅率与旁路转流术组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vs 50.0%,P0.05);术后18~48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高于旁路转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5%vs 50.0%,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及较好通畅率;但腔内治疗有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患肢远期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腘-股)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下肢(腘-股)ASO患者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观察组实施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时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获得6~12个月随访。经彩超或CTA复查,观察组患者血管血运及VAS评分和ABI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和PTA治疗下肢(腘-股)ASO,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医院的条件和术者的手术经验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6.
对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腋-双股动脉旁路转流手术,手术顺利,术后1个月复查踝肱指数(ABI),ABI上升至0.68~0.82;术后随访1年,人造血管通畅。提出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访视及术前器械物品准备,术中正确安置体位。严格无菌操作,熟练配合手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移植血管再通良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血管旁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动脉闭塞症目前已成为患者肢体坏疽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是发生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原因。外科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本院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腋-双股动脉旁路转流手术,手术顺利,术后1个月复查踝肱指数(ABI),ABI上升至0.68~0.82;术后随访1年,人造血管通畅.提出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访视及术前器械物品准备,术中正确安置体位,严格无菌操作,熟练配合手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移植血管再通良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0.
多平面动脉闭塞症(multileve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s,MLAOD)是下肢重症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即使是局部非完全闭塞,但下肢血流总阻力(各个狭窄节段阻力之和)仍可产生巨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重症动脉缺血。患者的踝肱指数(ABI)一般低于0.4,出现明显缺血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坏疽等,如不及时进行动脉重建,患者可能肢体丧失,甚至威胁生命[1]。一、血管重建的方式MLAOD患者的治疗,传统主张仅施行近端动脉重建术。近端动脉重建完成后,远端血流供给增加,通过远端侧支循环能明显改善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12条肢体)。结果 术中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9条肢体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1条肢体股-Guo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1-12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83.3%;截肢率8.3%。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主股动脉转流术治疗主髂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主髂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腹腔镜主股动脉转流术的治疗情况,评价手术的可行性、解剖要点、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ICU停留时间等.结果 18例中,17例接受完全腹腔镜主股动脉转流手术患者获得成功.1例主双髂动脉闭塞患者因腹主动脉壁严重钙化而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80±57)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7 ±32) min,术中平均失血(524±45) ml,平均ICU监护时间(1.0±1.2)d,平均术后进食时间(3±3)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5)d.术后发生心肌梗死1例、肺部感染2例均在ICU监护治疗后好转,发生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1例,再次手术取栓,术后通畅.本组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8)个月.人工血管均保持通畅.结论 腹腔镜主股动脉转流手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覆膜支架在主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45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其中男37例,女8例,年龄38 ~ 94岁,平均(61±12)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28例,静息痛11例,足趾坏疽6例.单侧髂动脉闭塞22例,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对侧狭窄8例,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同时闭塞15例.病变长度6 ~18 cm,平均(12 ±3) cm.4例在介入溶栓3d后置人覆膜支架,其余病例均一期置入覆膜支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操作,单侧放置覆膜支架19例,使用Kissing技术放置覆膜支架26例.所有病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仅1例患者因感染最终截肢.随访6 ~21个月,平均(12±4)个月,除1例单侧髂动脉闭塞病例因远端流出道差于术后14个月闭塞外,其余支架均通畅,通畅率97.8%.结论 使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盐酸沙格雷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未施行血管移植或血管旁路搭桥手术或(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伴有下肢间歇性跛行、冷感、疼痛、溃疡等缺血症状的患者892例为治疗对象.盐酸沙格雷酯剂量为100 mg/次,3次/d,疗程为8周.观察用药前后的症状改善程度、综合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间歇性跛行、冷感、疼痛、溃疡的改善率分别为96.9%、97.1%、89.0%和86.9%,3种疾病总有效率(显效+良好)83.5%.81例(9.1%)有轻度不良反应,7例皮疹,21例轻度恶心,53例胃部不适,对症治疗后可缓解,不需停药.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经皮斑块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病变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PTS)是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常规方法,但其远期通畅率并不理想。近年来,经皮斑块旋切术作为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一种新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最新研制出的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更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经皮斑块旋切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用方向性多普勒血流仪对120条正常下肢和66条动脉闭塞性病变下肢动脉血流进行了分段检测。对正向波峰速(PFV)、反向波峰速(PRV)、加速时间(AT)和减速时间(DT)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正常组下肢动脉流速从近到远逐渐减慢,其远心端PFV、PRV、AT和DT与近心端的比值均<1.0。病变组的PFV和PRV均比正常组慢(P<0.01),而AT和DT则长于正常组(P<0.01),同时发现狭窄(>50%)或闭塞(有侧支循环形成)部位远端与近端DT的比值>1.0。结论与动脉造影相比较,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的符合率为91%(60/66)。  相似文献   

19.
腔内血管成形术适用于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阐释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