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胃底贲门50例(37.9%),胃体62例(47.0%),胃窦部13例(9.8%),占据胃壁两个部位6例(4.5%),胃弥漫肿物1例(0.8%);肿瘤平均直径9.4(1.0~27.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有41例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清扫34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3.2%(123/132),CD34阳性率82.6%(109/132).118例获随访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转移、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GI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72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53例获随访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 96.0%、82.6%、6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完整切除、核分裂像数目、肿瘤侵犯其他脏器、伴发转移、Fletcher分级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存活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伴发转移、Fletcher分级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Fletcher分级是判断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GIST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外科手术目前仍是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获得根治的最佳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是GIST病人治疗失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GIST,外科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应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结合病人的不同情况,个体化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病人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41岁。因上腹部胀满不适3个月于2004-06-30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胃肠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管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管原发的间叶源性肿瘤.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生是由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的组成性激活引起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也与胃肠管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关.KIT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1、exon9、exon13和exon17;PDGFR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exon18、exon12和exon14.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对甲磺酸依马替尼的反应与突变所在的位置及突变类型相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临床应用是胃肠管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里程碑.本文就胃肠管间质瘤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念  耿小平 《消化外科》2006,5(4):291-29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GIST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向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分化的未定形的间充质细胞。大约60%的GIST发生在胃,25%在小肠,10%在回肠和直肠,其余发生在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胆囊、阑尾、网膜和肠系膜。GIST约占胃肿瘤的2%,小肠肿瘤的14%,结肠肿瘤的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采用病例序列报道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的方法,评价和分析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5例复发均已死亡.4例未复发.手术后有2例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结论 胃镜、B超、CT等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有较大作用,CD117是胃肠...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GIST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间6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口服。每3个月复查CT,以明确病人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64例病人平均随访20个月。局限可切除GIST病人38例,无一例发生复发或转移;26例局部晚期/转移性GIST中完全缓解1例(3.85%),部分缓解18例(69.2%),稳定4例(15.4%),进展3例(11.5%),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为73.1%。1年存活率为98.4%。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9个月。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GIST术后辅助治疗,对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复发/转移性病人具有高的有效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CT征象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38例原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不同cT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3年生存率为86.8%。生存分析显示,GIST生长方式、最大径、形态、边界、坏死形式、溃疡形成、周围侵犯及肝转移等CT征象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均P〈0.05)。但GIST钙化与否与强化程度则与预后无关(均P〉0.05)。结论cT检查能充分显示GIST肿瘤内部情况和相邻组织关系,能判断肿瘤坏死、出血、肿瘤内细小钙化、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对GIsT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表现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GIST中位于食管1例,胃22例,结肠系膜1例,小肠6例及结肠2例;良性4例,恶性28例;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表达率为75%,CD34阳性表达率为81%;病变多为外生型56%,良性病灶最大径平均为4.75cm,而恶性病变最大径平均为6.78cm.结论 螺旋CT能够为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对GIST的定性诊断仍需要免疫病理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re common mesenchymal neoplasm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The results of computed tomograph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iagnosis,treatment planning and f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1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术后247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7例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113(中位26)个月,26例出现复发或(和)转移,1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和8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1)。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者(85.7%比81.0%。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30,RR=2.248,95%CI:1.081-4.677)、核分裂像(P=0.041,RR=2.220,95%C1:1.032—4.776)和肿瘤是否破裂(P=0.004,RR=5.183,95%CI:1.677—16.017)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肿瘤是否破裂是G1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伊马替尼可改善GIST术后中、高风险患者总体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6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6例患者术后随访1~83(中位2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87%和82%。GIST位于胃、小肠和胃肠道外患者例数分别为103、45和4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例十二指肠GIST和9例直肠GIST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完整切除加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未完整切除加药物治疗及未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6、155、22和11例.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49%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不同部位的GIST患者预后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IM)对中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及其优化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间接受R0手术切除的连续225例中高危原发GIST患者(中危62例,高危16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接受IM辅助治疗及未接受IM辅助治疗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在中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相比,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3.3%和88.6%,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高危GIST患者中,服药组与未服药组术后1年的RFS分别为93.5%和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术后5年RFS分别为56.1%和50.2%,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此外,在高危GIST患者中,核分裂象>10/HPF或有局部浸润的服药组和未服药组患者比较,服药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未服药组,P值分别为0.022和0.036,而核分裂相≤10/HPF且无局部浸润的服药和未服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 GIST术后IM辅助治疗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但不能预防IM停药后的肿瘤复发,对于核分裂象>10/HPF或伴有局部浸润的高危GIST患者,应尽量延长术后IM的辅助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黄开敏  邱健 《腹部外科》2018,(6):445-448
目前,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对转移/复发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e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治疗呈现出显著疗效。同时,高危GIST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减瘤效应,无论是在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方面,还是从器官保留角度来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改善生存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证实,最佳术前及术后药物治疗时间仍未得到最终解决;文章旨在阐述近年来伊马替尼在GIST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