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病的辨证以虚实、气血、寒热为辨证要点;治疗方面,重视处理好纳化、升降、润燥、脏腑四大关系,重视风药的应用,坚持方药。把握好辨证要点,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做到辨证准确,治法灵通,屡获良效。1996年8月至今,笔者在辨治脾胃病方面有一些初浅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施奠邦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中医研究院施奠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 5 0余载 ,治学严谨 ,博采众长 ,学验俱丰 ,分层辨治脾胃病尤具匠心 ,笔者有幸侍诊 ,现将施老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临床上许多脾胃病病程迁延、病情复杂 ,症状极不典型 ,若单凭临床症状进行常规辨证施治 ,疗效往往不满意 ,常使医者感到棘手。在这种情况下 ,施老常审证求因 ,从病机演变过程中推理分析 ,将病机演变过程分为若干层次 ,如第一病机层次辨证疗效不显著 ,接着可从第二病机层次着手辨证施治 ,以此类推 ,即所谓分层辨治。分层辨治的方法另辟蹊径 ,使医者立法用药 ,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系疾病的立法处方多法于《内经》,崇仲景、东垣、丹溪而又多有发挥,在脾胃疾病中重视润养胃阴,根据脾胃生理特性而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根据疾病发展提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等理论,对整个中医学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喜玉教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认识深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精准的辨证用药技巧.她认为,脾胃病有两大病因病机特点,一是多虚多寒,二是多心脾(胃)同病,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注重健脾温中,和胃安神等治法,用药遵《内经》、法李杲与叶天士,处处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的脾胃病 ,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外寒直中等。中医治疗是辨证论治。为什么必须辨证施治呢 ?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 ,同一种疾病 ,因临床证型不同 ,病人的体  相似文献   

6.
著名老中医施尊邦辨治脾胃病有其独特的见解,丰富的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学识,辨证论治层次清晰,现将其辩治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锡纯治疗老年脾胃病验案的探析,认为降胃镇冲气逆、活血化瘀疗噎膈、药食用治泻痢是张氏治疗老年脾胃病的独到经验和物色值得临床上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始终抓住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把健脾养胃益肠作为搭建"治未病综合方法体系"的切入点,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防治的始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析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相关观点,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化.各个系统均有其各自独特的亚健康状态,研究亚健康状态应把它作为某一系统的痛前状态去具体化和系统化.并以消化系统(中医脾胃)亚健康状态为例,探讨中医亚健康状态的辨治思路,提倡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诊治应以现代医学的各个系统为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提高亚健康状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11.
“治中焦如衡”是治疗脾胃病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结合临床实践,对“治中焦如衡”的学术内涵进行了阐述,并从虚实兼顾、寒热适宜、升降并调、刚柔相济几个方面,对“治中焦如衡”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了说明和举例.  相似文献   

12.
王宏伟 《中外医疗》2009,28(1):88-88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俗有“十人九胃”之说。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通过长年临床观察,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肝气不舒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脾胃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别从腹痛、呕吐和嗳气等方面阐述相关验案.结果 脾胃虚寒、气滞血涩之腹痛,予服几剂方药后,面色红润,腹痛无.摄纳与降浊功能失职,而致呕吐、嗳气,经辨证论治,投以几剂方药后,效果明显.结论 小儿"脾常不足",故由于生理特点的原因,导致小儿易患脾胃病.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口味异常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亦是见仁见智。导师袁红霞教授认为,口味异常的形成是脏腑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善于从脾胃论治,重视调理气机升降,方药对证,效如桴鼓。本文撷取袁教授辨治口味异常验案6则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咳嗽是呼吸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临床根据咳嗽发病的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其中咳嗽时间超过8周,且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症状者,即所谓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1]。中医学认为慢性咳嗽属于"久咳""久嗽"范畴,外感六淫邪气迁延不愈、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他脏久病及肺或素体肺气不足等均可导致肺气失宣而作。临床表现为咳嗽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就学于数位名老中医,承前辈之验,结合个人久事临床所悟,对脾胃病的治疗有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17.
庞连晶 《中医学报》2016,(10):1500-1502
情志因素变化可引起五腑功能活动的异常,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然而根据五行的归类及生克制化乘侮关系,情志异常对五脏的影响最终均会导致脾胃相关疾病的产生。因此,治疗与情志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调理脾胃功能变化,以促进五脏病变的恢复,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明代医家周慎斋辨治虚损的特色进行探析。周氏认为脾胃虚衰是虚损之关键,提出虚损“纵有变证,只从脾胃论治”;将创立的“二十六字元机”融入具体治法之中,以理、补为主,兼用固、从、责、清、兼等虚损治法;并以脾胃脉象预测虚损转归。   相似文献   

19.
骆斌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对患者体质的辨识,强调气机升降的重要性和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注重患者的生活调养。在遣方用药时重视药物的性味归经,灵活运用对药,强调四气五味的配伍应用和引经药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脾胃病运用最多的治法是补虚和泻实,但补泻方药的运用也是临床上最混乱的地方。本文结合实践,探讨补泻方药规范化的设想以及脾胃病运用补泻应注意的问题。以资临床医生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