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类型,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与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通过基因测序,指导临床靶向药物用药。方法随机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通过手术室取材、组织标本DNA提取、逆转录PCR、凝胶电泳、胶回收、直接测序等技术筛选K-ras基因突变标本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突变率及突变类型。结果共筛选出了34例(34%)K-ras基因突变标本,其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第12及第13密码子。结果表明:第一外显子的第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T;第一外显子第13密码子由GGC突变为GGT。其中并未发现第二外显子第59及第61位发生突变,及第一外显子12位13位同时突变。结论 K-ras基因结直肠癌中约有34%发生突变。在K-ras基因突变类型与患者的病期、病理类型、肿瘤的浸润深度、发病部位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不同组织中K-ras基因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原发灶组织100例、转移淋巴结组织64例、远处转移灶13例、腺瘤组织19例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组织、远处转移灶、腺瘤组织的K-ras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92.2%、92.3%、89.5%;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9.0%、30.5%、33.3%、17.6%。主要突变基因第12编码子34位 G>T, G>A, G>C, 35位 G>A, G>T, G>C;第13编码子 37位 G>C, 38位 G>A等8种基因发生突变。结论 结直肠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组织、远处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率基本一致, 而腺瘤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组织、远处转移灶组织。K-ras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这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6-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8月~2017年8月13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组织MICA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在K-ras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K-ras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53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p53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的MICA基因的发生可能与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密切,MICA基因的表达情况是目前检测结直肠癌的关键,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K-ras野生型的患者对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敏感,而突变型者不敏感。文中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从结直肠癌石蜡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38.8%(26/67),发现6种突变类型,即第12密码子(GGT→GAT、GGT→GTT、GGT→TGT、GGT→AGT、GGT→GCT)突变和第13密码子(GGC→GAC)突变。K-ras基因突变57.7%发生在第12密码子的第2位碱基,最多见突变类型为(GGT→GAT)。女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57.7%)高于男性患者(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58.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焦磷酸测序可用于K-ras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K-ras基因突变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多见,可望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能否预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临床病理资料,HRM法测定Ⅲ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K-ras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Ⅲ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8.9%,K-ras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53%和51%(P=0.38)、56%和58%(P=0.56)。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ras基因状态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DFS和OS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子相关抗原9(Sperm-associated antigen 9,SPAG 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诊断的结直肠癌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69例,结直肠腺癌18例,结直肠正常组织2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AG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结合结直肠癌的分级及临床指标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SPAG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标本中高表达,在正常结直肠及癌旁组织中不表达。SPAG9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血清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在早期结直肠癌为I+I (92.7%)、进展期结直肠癌为Ⅲ+Ⅳ (64.3%)(P<0.05)。结论 SPAG9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标本中高表达,SPAG9表达与临床期别有关,SPAG9在肿瘤的临床早期阶段(I和I期)表达的密切关系,表明SPAG9可能在肿瘤早期扮演一个重要的作用。SPAG9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熊振芳  涂露霞  熊磊  万红萍 《广东医学》2014,35(15):2362-236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和P21 ras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60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P21 ras蛋白表达及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癌组织中K-ras基因12、13和61密码子的突变状态.结果 P21 r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1% (77/160),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21 ras蛋白阳性表达率(61.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56例,突变率为35%,突变位点均位于12、13密码子,61密码子未发现突变.突变类型包括:GGT→GTT(17例)、GGT→GAT(12例)、GGT→AGT(15例)、GGT→TGT(8例)、GGC→GAC(4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Dukes'分期为C+D期的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7.6%和39.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8%)和Dukes'分期为A+B期组(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K-ras基因突变型组P21ras蛋白阳性表达率(91.1%)明显高于K-ras基因野生型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21 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21 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K-ras基因突变与高的肿瘤分期有关.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评价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个体化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对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研究发现,MIC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于66例患者中,22例淋巴结转移者的MIC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K-ras、p53基因联合突变者MICA基因平均表达量高于非联合突变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例K-ras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稍高于未突变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53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优于p53基因未突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A基因高表达已成为了结直肠癌的关键检测指标,而p53、K-ras基因与其高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PUMA和caspase-3在结直肠癌和腺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20例结直肠腺瘤、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UMA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PUMA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63.6%、30.0%、31.7%,正常黏膜PUMA的表达高于腺瘤和癌(P〈0.05),结直肠癌中PUMA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caspase-3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95.5%、70%、66.7%,正常黏膜caspase-3的表达高于腺瘤和癌(P〈0.05),caspase-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PUMA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29,P〈0.05)。结论:PUMA、caspase-3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法检测腺瘤多发性息肉病(APC)、p53、K-ras三个基因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门诊收治的14例结直肠癌(CRC组),60例结直肠腺瘤(CRA组),30例正常组粪便标本,提取DNA,PCR-SSCP银染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APC、p53、K-ras三个基因联合检测在CRC组、CRA组、正常组突变率分别为57.1%(8/14)、30.0%(18/60)、3.3%(1/30);在结直肠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1%(26/74)、96.7%(29/30),粪便DNA联合检测CRC组、CRA组的检出率高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粪便DNA联合检测在无创性筛查结直肠肿瘤中具有可行性,可能是一种适合于结直肠肿瘤筛查的无创性方法和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颖  昌红  沈兵  石峰  张建英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01-103
目的探讨ADx—ARMS法对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情况。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2年4~8月的大肠癌石蜡标本40例。应用ADx—ARMS法检测大肠癌石蜡标本中的K—ras基因7个热点突变,分析与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以及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40例大肠癌样本中共发现K—ras基因突变14例,突变率约为35.0%。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与患者性别(P〈0.05)及腺癌分化程度(P〈0.01)有关。结论ADx—ARMS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PCR- SSCP 检测肺癌、肠癌中p53 基因突变的方法改进及突变率。方法 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4 例肺癌和7 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p53 基因外显子5 ~8 。结果 肺癌p53 基因突变率为75% (3/4 例),肠癌p53 基因突变率为42.9% (3/7 例) 。结论 p53 基因突变与肺癌、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CR-SSCP银染技术简便快速、灵敏安全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K-ras基因突变、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蛋白和MAP4K2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TAK1、MAP4K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DNA测序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样本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样本中TAK1和MAP4K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76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2.89%(25例),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 P<0.05),与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关;TAK1阳性率为48.68%,MAP4K2阳性率为46.05%,TAK1蛋白表达和MAP4K2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与浸润深度无关。在76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与TAK1蛋白表达、MAP4K2蛋白表达均无相关性( P>0.05),TAK1蛋白表达与MAP4K2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在25例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中,TAK1蛋白表达与MAP4K2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402, P<0.028)。结论 K-ras基因突变、TAK1和MAP4K2蛋白表达均与结直肠癌的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与浸润深度无关;在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中,TAK1蛋白表达与MAP4K2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和DNA双链四色荧光单道测序方法对 31例结肠癌组织、13例大肠息肉伴不典型增生、11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腹水标本进行K ras基因外显子 1、2和P53基因外显子 5、6、7、8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31例癌组织中发现K ras突变 7例 ,P53突变 12例 ,阳性率分别为 2 2 .58%和 38.71% ;13例息肉伴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发现P53突变 2例 ;11例术后腹水标本中发现K -ras突变 1例 ,P53突变 2例 ,且突变与患者包埋组织结果一致。表明结肠组织癌变与这两个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癌基因突变是结肠癌较早期的细胞损害 ;DNA测序方法是研究癌基因突变的最精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粪、血浆中APC和K-ras两种基因的突变,探讨其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2003年10月~2004年3月行肠镜检查患者的肝素抗凝血5 ml,大便3~5 g.提取粪便及血浆DNA,采用PCR-SSCP法检测APC和K-ras突变.结果 和结论(1)大肠癌和腺瘤患者血浆APC基因突变分别为41.9%和57.7%(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粪便APC基因突变分别为51.6%和42.3%(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吻合度(kappa值为0.811,P<0.001).(2)血浆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腺瘤和正常对照分别为48.4%、3.8%和0%,粪便K-ras基因突变在3组中分别为54.8%、7.7%和11.1%,大肠癌组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P<0.05),腺瘤组和正常组间无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的吻合度一般(kappa值为0.662,P=0.000).(3)联合检测APC及K-ras基因突变可以提高诊断大肠癌的灵敏度.血、粪联合检测检测APC和K-ras基因突变较粪便检测无明显优势.(4)APC基因突变与是否发生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与病变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中K-ras基因突变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ras基因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在CRC中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中Pgp、Topo-Ⅱ、CerbB-2、GST-π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15.8%,84.21%,26.13%,71.42%,32.67%。 Pgp、Topo-Ⅱ的表达和K-ras突变率与肿瘤发病的性别、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erbB-2、GST-π的阳性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Ki-67的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 K-ras基因突变率为28.94%,与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及K-ras突变有助于临床判定CR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制定个性化化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肠正常粘膜为对照,利用Northern印迹杂交、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了大肠癌、腺瘤中肿瘤抑制基因(RB和p53)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大肠癌有RB基因、p53基因或二者同时存在的过表达现象,在个别腺瘤中也可见到这种现象。推测;可能由于RB、p53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导致基因产物失活,引起细胞增殖活动增强,反过来通过某种调节机制诱导RB基因出现过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 在利用粪便DNA筛查大肠癌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住院治疗的31例大肠癌患者、28例大肠腺瘤患者及20例来医院体检的正常人新鲜粪便标本,应用HRM法检测粪便中APC、K-ras、P5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31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APC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1.9%(13/31),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为35.5%(11/31),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4.8%(17/31),三个基因联合检出率为67.7%(21/31);28例大肠腺瘤患者粪便中APC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5%(7/28),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4.3%(4/28),P53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6.4%(13/28),三个基因联合检出率为64.3%(18/28);20例正常对照粪便中APC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1/20),K-ras基因突变率为0(0/20),P53基因突变率为0(0/20)。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基因突变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而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利用HRM法检测粪便中APC、K-ras和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筛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血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K-ras、p53基因突变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对胃癌患者的门静脉血、外周静脉血分别进行K-ras、p53基因检测,术后随访半年,了解肝转移情况。结果6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p53和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06%、4.83%和38.71%、33.87%;有无肝转移者p53和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92.30%、76.92%和24.49%、22.45%;剖腹后探查前或胃癌探查后门静脉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8.71%、33.87%和56.45%、62.90%,上述两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门静脉血K-ras、p53基因突变对预测胃癌肝转移,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